2003年第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医药现代化
    李振吉
    2003, 5(3):1-5.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831) [HTML](0) [PDF 488.74 K](1928)
    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我国本世纪前20年应基本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学面对经济全球化、生活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转变等问题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状态,把握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相互融合的趋势,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与方法论,形成融合与变革的思维方式,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超越前人的创造性贡献。文章分析和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体系,提出应弘扬中医药文化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持。
    2  论中成药生产的改革创新
    许招懂
    2003, 5(3):6-9.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850) [HTML](0) [PDF 395.60 K](2111)
    摘要:
    本文从继承创新角度分析了中成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原药材质量标准控制、应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及装备、加速新辅料的推广、用信息化改造中成药传统生产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成药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作者强调先进单元技术的优化与集成应用及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中成药生产现代化的关键。
    3  论中药中各种化学元素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必要条件——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Ⅰ)
    金日光 牟雪雁
    2003, 5(3):10-14.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79) [HTML](0) [PDF 366.00 K](1861)
    摘要:
    长期以来,中药的功效用深奥的中国古代哲学语言来描述,很少与现代物理化学理论有关联,致使中药学传统理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作者深感有必要把中医中药学理论国际化,使东西方医学界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促进其发展。作者从现代化学物理论中的元素的氧化电位(V),含水络合离子的亲电性强度(ζ)及各种离子在水中的溶度积(pKps),各种离子对其它离子基因的络合能力(1gβ1)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界定生命动力元素群和有毒元素群的定量方法,当运用量子统计力学的群子统计理论观察中药的阴阳性与药味之间关系,可发现中药中不同有机成份的形成与中药中生命动力元素群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定量观察抗癌、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等的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与统计参数,定量地界定出这些药的功效与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便可以将中药理论提升到当代化学物理及统计力学理论范畴来研究。由此可为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探索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并为进一步搞好抗癌、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抗艾滋病等中药的配方开辟了指导性思路。 本文是系列论文《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的首篇,它提出了中药中作为生物活性中心的各种化学元素成为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元素至少需要满足的8个条件:不能与人体中
    4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
    孟凯韬
    2003, 5(3):15-16.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46) [HTML](0) [PDF 222.00 K](1874)
    摘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逻辑是层次极高的逻辑。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理论,探讨解决中医界几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任何一门科学缺少了数学这一工具便不能确切地刻划出客观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数据推出未知数据来,因而就减少了科学预见的可能性,或者减弱了科学预见的精确度”。作者应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医辨证论治,使得中医理论问题得到显著简化。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大量的数学推导,仅就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进行讨论。应用该公式体系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使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逻辑上的证明,而且可以由一脏或一腑的盛虚推出适用的中药,从而使诊断治疗规范化成为可能。
    5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邓铁涛 邱仕君 邹旭
    2003, 5(3):17-22.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145) [HTML](0) [PDF 458.86 K](1798)
    摘要: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湿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6  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在于除湿化浊
    周鹰
    2003, 5(3):23-24.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004) [HTML](0) [PDF 214.44 K](1931)
    摘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符合中医“湿热疫病”的流性特点。预防在于除湿化浊。作者自拟“清宣汤”清解宣化湿毒,以提高湿重体质人群的免疫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目的。现已为两万余人服用,反应良好。
    7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
    徐元景 牛欣
    2003, 5(3):25-27.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048) [HTML](0) [PDF 300.38 K](2656)
    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原有的TCMCADS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从中医的脉诊和舌诊数字化入手,可采集并重现中医的脉图、舌图,并建立了以中医教材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为中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易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平台,也为中医学生和海外中医师提供远程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8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梁嵘
    2003, 5(3):28-32.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865) [HTML](0) [PDF 725.29 K](2011)
    摘要: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舌图进行研究,研制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规范与发现舌诊的诊断价值与诊断技术,是关系舌诊的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数字舌图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认为应使此项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开展舌诊的诊断信度、效度的临床调研,以促进中医舌诊的客观化、规范化、提高舌诊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诊断价值。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9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
    蒋永光 李力 李认书 李慧琴 陈波
    2003, 5(3):33-37.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146) [HTML](0) [PDF 424.13 K](2818)
    摘要: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1.从《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筛选出1355首脾胃方;2.按照数据挖掘技术中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方剂数据的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3.根据方剂的数据特点,选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频繁集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和量化的分析和处理,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结果:就脾胃方的核心药物、方剂结构、药对药组和“方药证”的对应关联所进行的数据挖掘,结果基本符合中医脾胃方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特殊配伍现象和模式。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能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进行数据解析,适宜对包含大量模糊和非量化数据的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但由于数据挖掘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高,因而数据预处理在方剂数据挖掘中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是实现方剂配伍规律的知识发现的关键所在。
    10  探索中医药优势疾病谱
    石圣洪 郑小燕 王宗勤
    2003, 5(3):38-40.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85) [HTML](0) [PDF 305.82 K](1972)
    摘要:
    本文采用对比和类比方法,借助现存调研文献,提出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的观点,并探索确定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的思路,强调确立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的重要性。本文认为:1.中医药文献载述其药效的宽泛性与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形成反差,需要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用不断的实践知识对传统中医药理论重新评价和修正;2.中药、西药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必然充分体现所隶属的医学体系的特色;3.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中医药应探索隶属于自身特色的优势疾病谱;4.对中医药优势疾病谱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医药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命题,是指导临床正确使用中药,提高中药疗效与声誉的重要举措。
    11  生物碱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
    张涛 蔡建国
    2003, 5(3):41-44.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049) [HTML](0) [PDF 376.14 K](1802)
    摘要: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于生物碱分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各个因素,除温度、压力、溶剂、萃取时间等常见因素外,碱化剂能够改善生物碱的分离效果,夹带剂的使用则提高了超临界流体的萃取能力。
    12  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刘树民 罗明媚 李玉洁
    2003, 5(3):45-48.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38) [HTML](0) [PDF 448.64 K](1961)
    摘要:
    对于中药毒性的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解决既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疗效,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反应的矛盾,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际中药安全评价标准,是加快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本文概要地回顾了毒性中药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提出要在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走出毒性中药的认识误区,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知识,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进行中药毒理学研究。
    13  根癌农杆菌对云南红豆杉原生质体的转化
    罗建平 姜绍通 潘丽军
    2003, 5(3):49-52.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377.22 K](19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根癌农杆菌T-DNA对云南红豆杉原生质体的转化,分析了转化系的紫杉醇合成能力。实验以生长20 d的云南红豆杉幼茎诱导的淡黄色愈伤组织为材料,经酶解可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在由B5无机盐、KM有机成分、3.0 mg/L 2,4-D、0.1mg/L KT和0.45 mol/L果糖组成的培养基中培养1周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持续分裂形成细胞团。根癌农杆菌对原生质体的转化能力与原生质体生长状态及菌株相关。虽然刚分离的或已再生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不能被根癌农杆菌转化,但由10个以上细胞组成的原生质体克隆和根癌农杆菌B6S3菌株共培养后可实现T-DNA转化,高压纸电泳检测转化系具有冠瘿碱的合成,转化率约为5%。HPLC证实转化系具有合成紫杉醇的能力,但不同转化系中紫杉醇含量变异很大,最高含量为0.076%,是对照愈伤组织的6倍,表明T-DNA的插入改变了培养细胞对紫杉醇的合成。获得的高产转化系细胞生长比对照低,但继代培养中其生长和紫杉醇积累基本保持稳定。尽管转化系合成紫杉醇能力远未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要求,但研究通过T-DNA对原生质体的转化而实现插入诱变,可以为分离高产紫杉醇优良细胞系提供单细胞筛选系统。
    14  大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
    杨云 李振国 孟江 苗明三 魏红
    2003, 5(3):53-55.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154) [HTML](0) [PDF 315.85 K](2507)
    摘要:
    大枣果肉用乙醇回流脱脂,80~100℃热水浸提,提取液经减压浓缩,乙醇分级沉淀,三氯乙酸脱蛋白,透析,透析内液再经减压浓缩、醇沉得到三个粗多糖ZJ-A’,ZJ-B’,ZJ-C’,ZJ-B’经DEAE-Cellulose柱、Sephacryl S-300柱反复纯化,得大枣多糖ZJ-1、ZJ-2,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常压凝胶柱色谱分析表明,ZJ-1、ZJ-2为均一多糖,HPGPC法测定分子量(MW)分别为9848、8991,紫外吸收光谱表明,ZJ-1、ZJ-2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
    15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谢培山
    2003, 5(3):56-59.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37) [HTML](0) [PDF 305.94 K](1975)
    摘要:
    以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模式为“模板”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检测虽然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具有确定性(Certainty)特征的化学药品(西药)和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的具有不确定性特征(Uncertainty)的中药的完全不同,用于西药的这种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质量控制模式解决中药质量控制问题日益显露出它的不足,在现行的质量标准中甚至执行起来有许多矛盾之处。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总要寻找一条出路,才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就是说中药质量的评价需要用综合的、宏观的、非线性的分析观念来适应,现阶段指纹图谱就是适应这一特点的另一种质量控制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从事指纹图谱分析的学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探索这条路子。本文就中药采取指纹图谱模式控制质量的意义、作用和发展趋势作一论述。
    16  中药饮片质量规范研究概论
    程国樑 张瑶华 徐徕
    2003, 5(3):60-64.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826) [HTML](0) [PDF 468.50 K](2124)
    摘要:
    我国即将实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而目前饮片质量参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饮片质量标准未能全面概括饮片质量要素。本文系统地概述了中药饮片质量规范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步骤,重点叙述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
    17  试论我国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运营模式
    张明 钟国跃 马开森 丁季春
    2003, 5(3):65-68.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49) [HTML](0) [PDF 335.25 K](2168)
    摘要:
    本文就中药现代化对药材生产的要求,分析并总结了过去药材生产基地的几种运营模式的优劣和经验,提出了若干适合我国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营模式。认为应当立足于GAP基地的建设,注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际,注重基地的经济效益,根据实践不断总结和调整,不断完善科学的运营模式。
    18  取消和取代关木通的商榷
    胡世林 张宏启 甘志杰
    2003, 5(3):69-71.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317.02 K](1962)
    摘要:
    根据药用部位(茎)特征与古今主要医药文献描述对照的考证方法,结合近百年数次未通商品调查结果和日本实际使用情况,论证了关木通有较长久的应用历史和特定的临床疗效。关木通(茎)直径可达9cm,断面射线明显、导管大而密,放射状排列(即“车辐”),符合历代医家反复描述的“大者径3寸”、“茎有细孔,两头皆通”等特点,近、现代有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并出口日本和亚洲许多国家,被中医、藏医、日本汉方医临床广泛应用。Akebia spp.一类植物近地茎的直径约1cm,分支茎的直径就更细,断面射线不明显、导管少而小,排列不规则,因此肉眼看不见“细孔”和“车辐”结构,也不能“气从中贯”,所以不是历代医家治病所用之木通。由于缺少本草依据和临床基础,Akebia不宜贸然代替中国药典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2000年版所收载的关本通。
    19  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陆广莘 贾谦
    2003, 5(3):72-74.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898) [HTML](0) [PDF 294.31 K](2041)
    摘要:
    对于近期国内外医药界把“龙胆泻肝丸事件”归结于中药中含有马兜铃酸的普遍倾向本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其事实并非如此,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之所以出现“龙胆泻肝丸事件”,是因为国外不懂中医的人以及国内一些西医未遵循中医理论正确辨病,乱用中药造成的,不能归罪于中药。中西医诊疗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中药必须按中医理论辨证使用,如果不辨病使用中药,出现问题,只能怪医(本文是在第四届中医药战略地位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