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陈士林 郭宝林
    2004, 6(1):1-8.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1058) [HTML](0) [PDF 750.05 K](3387)
    摘要: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的是高效的、可再生性的、兼有保护性的利用,中药材资源作为一种生物资源,还要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本文围绕上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念,针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所述的原则和重点任务,具体地阐述当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开展的工作和应当关注的研究方向。1)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系统,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2)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和利用优良种质;3)实行中药野生资源的采收控制和开展野生抚育研究;4)开展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5)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6)建立药用动植物原生地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药用动植物多样性;7)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8)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9)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10)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
    2  初探美国发明专利中的中药复方
    陈建南 施旭光 蔡雄 赖小平
    2004, 6(1):9-13.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13) [HTML](0) [PDF 433.49 K](2188)
    摘要:
    本文对美国1995~2000年间公开的与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基原相关的发明专利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初步整理,总结分析国外在复方组方上的特点及思路,归纳为传统方剂型、营养组合型、土产加合型及现代药理型4种。作者提出:要真正阐释中医方剂组合原理的科学实质,关键不在“方、药”而在“理、法”;企望从外国植物药组方探求建构现代中药组方理论,尚未能得出直接启示。
    3  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分析
    胡镜清 刘保延 王永炎
    2004, 6(1):14-16.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90) [HTML](0) [PDF 299.99 K](2186)
    摘要:
    从信息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信息多维与多阶、多态与多粒度和缺失、折叠与混杂的特征,归纳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中医药临床个体诊疗规律研究的主题应包括疾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证候特征与诊断规范化、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总结、药物/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与治疗方案的优化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旨在进一步开启多学科、多视角进行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促进数据挖掘和中医临床领域专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4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孙洋 陈婷 徐强
    2004, 6(1):17-20.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93) [HTML](0) [PDF 398.95 K](1882)
    摘要: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5  HPLC研究川芎-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
    李秀玲 徐青 张曦 肖红斌 梁鑫淼
    2004, 6(1):21-24.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51) [HTML](0) [PDF 315.76 K](1940)
    摘要:
    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的精华。中药配伍后多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应用HPLC-DAD研究川芎-赤芍配伍的多化学成分变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需要建立稳定、重复、可靠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然后用液相色谱的统一方法分离样品和数据处理;通过比较合煎液和单煎液中各成分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确定合煎液中各峰的归属;并可研究配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川芎-赤芍配伍后少数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变化,但没有发现新峰的产生。
    6  中医传统五行学说与人类器官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统计力学参数对比——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Ⅴ)
    金日光 牟雪雁 李元柱
    2004, 6(1):25-29.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03) [HTML](0) [PDF 398.77 K](2480)
    摘要: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但有人认为传统五行学学缺少定量依据。本文首次通过定量计算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方法,把人类器官和组织大体分为八大类型。定量地考察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理论参数之间关系,从而定量地考证了中医学上的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建立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  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韩宇萍 王宁生 宓穗卿
    2004, 6(1):30-36.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44) [HTML](0) [PDF 632.36 K](1874)
    摘要:
    目的:本文提出以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简单的分子系统和复杂的生物系统对信号分子捕捉和响应的特点为基础,分析了简单的单一蛋白质分子系统对中药混合物中的活性分子具有的特异性捕捉作用,蛋白质分子捕获活性分子后产生的信号变化可被检测系统检知,且反应易于分析,因此,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构件构建分子捕捉系统,可将目前所有药物作用机制涉及的约500种蛋白靶标分子构建成适于分析、研究的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从而对中药进行全方位研究。结果:将含药材料的获得和处理技术、高通量分子捕捉阵列、高通量检测技术和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整合、集成为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可以突破现有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中药进行多方位的研究。结论 采用高通量分子捕捉系统研究中药可突破目前中药研究的方法学限制。但将此设想用于研究实践尚需大量工作。
    8  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肖小河 王阶
    2004, 6(1):37-42.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97) [HTML](0) [PDF 445.12 K](1708)
    摘要:
    广义的中医理论应包括高度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也应涵盖于其中。由于中医理论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或提示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创新和把握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对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有效应对“洋中药”、“植物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挑战,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  中药走向国际的若干策略与途径
    贾伟 李晓波 郭治昕
    2004, 6(1):43-47.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1012) [HTML](0) [PDF 357.98 K](2228)
    摘要:
    分析中草药国际市场的现状,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体会,提出中药走向国际的策略、途径和具体办法;首先考虑向有代表性的国际植物药市场(如美国)推出精心组方、适应症独特、并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中草药;培育一批跨国医药集团公司并使其成为中药国际化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建立一流的中药研究中心——合同研究机构,为中药走向国际提供技术保障。
    10  微细药物表面包覆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樊世民 杨玉芬 盖国胜 苗赫濯 杜力军
    2004, 6(1):48-52.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336.45 K](2212)
    摘要:
    新型药物开发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药物颗粒进行粒子设计,通过多层微胶囊化而得到复合包覆药物颗粒。药物包覆、微胶囊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物理法。本文着重介绍了制备复合多层包覆药物颗粒的几种物理机械方法:复合杂化系统,高速椭圆转子混合法、喷流床包覆法。简要分析了该技术用于中药现代化加工的可能性。
    11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材生产领域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张永清
    2004, 6(1):53-58.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18) [HTML](0) [PDF 588.91 K](2054)
    摘要:
    本文对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种质保存与鉴定、育种、种苗与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等领域的 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为中药材的现代化生产提供参考。
    12  中药超细粉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长洲 郭用庄 冯艳妮
    2004, 6(1):59-62.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50) [HTML](0) [PDF 383.28 K](2042)
    摘要:
    近几年来,超细粉体技术在中药行业中的研究应用已形成跨学科、多行业的协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和推广应用还有若干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13  微波技术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
    王英豪
    2004, 6(1):63-64.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44) [HTML](0) [PDF 154.33 K](2090)
    摘要:
    对微波技术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微波技术在提取中草药 有效成分中的应用,并讨论了相应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4  宁夏枸杞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石志刚 王文华 焦恩宁 李润淮 安巍 李云翔
    2004, 6(1):65-68.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98) [HTML](0) [PDF 370.71 K](1821)
    摘要:
    分析无公害枸杞生产的相关因子,研究枸杞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与推广。枸 杞产品已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的部颁标准。
    15  中药材GAP基地的环境监测
    谢晓亮 彭玮新 刘铭 田伟
    2004, 6(1):69-72.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863) [HTML](0) [PDF 381.48 K](1819)
    摘要:
    环境条件对绿色无公害药材的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必须首先对基地环境进行检测和监控。本文叙述基地建设中的环境质量要求和农药使用规定,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16  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某些条款的商榷
    武孔云 梁光义 靳凤云 陈庆 高文远
    2004, 6(1):73-75.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971) [HTML](0) [PDF 318.50 K](1943)
    摘要:
    目的:使“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更加趋于完善。方法:从GAP产生的历史原因入手,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结合应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结果:“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存在少数不完善的条款。结论:(1)建议将第一条修订为:为保护生态环境、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制定本规范。(2)建议将第十二条修订为:根据药用植物的营养特点、土壤的供肥特点及农田生态系统的容量和自净力大小,确定施肥种类、时间、数量和方法,施用肥料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物种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要求有限度地使用化学肥料。(3)建议在GAP中对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应按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分类(AA级与A级),并在相关章节条款中注明其生产要求,使之与绿色食品相统一,便于生产者掌握并与国际接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