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物种概念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铁军 高山林 王文燕 高文远
    2004, 6(3):1-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879) [HTML](0) [PDF 593.93 K](2273)
    摘要:
    中药基原的物种概念是作为生物性来源的药材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的根本因素。本文对物种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论述了药材种内变异的若干方式及其生物学实质;阐明了中药研究中的物种观点和方法;指出了物种或种在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最后,提出物种观点和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对策。
    2  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浅析中药注射剂研发中的若干问题
    黄芳华
    2004, 6(3):9-13.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273) [HTML](0) [PDF 400.08 K](2063)
    摘要: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日趋广泛,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出发,评述了中药注射剂研发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主要从开发的立题依据、加强质量控制、注重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3  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王新陆 王中琳
    2004, 6(3):14-1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87) [HTML](0) [PDF 552.30 K](2265)
    摘要:
    目的:模拟人类中风病过程,界定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大鼠模型。方法:电凝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大鼠走横木试验(BWT)评分法,自MCAO术后3d开始,动态观察大鼠四肢精细运动功能积分;结合同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灶区及周围反应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P38(SYN)、细胞骨架蛋白(MAP-2、NF200)、氧化还原因子-1(Ref-1)的表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ELISA法观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等,研究上述变化的特点及其与病理过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行为学观察表明大鼠MCAO5周后功能恢复曲线呈现平台势线;病理形态学显示MCAO术后4周病变区形成致密瘢痕组织,5周后病灶区及其周边形成异形胶样变性;免疫组化和生化检测结果提示MCAO术后4周内是模型大鼠进行组织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时间。结论:大鼠MCAO5周后为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大鼠模型。
    4  中药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杨明 杨荣平
    2004, 6(3):19-21.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2709) [HTML](0) [PDF 290.46 K](2872)
    摘要:
    本文从中药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出发,以肝苏缓释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例,对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并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及作者在肝苏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对中药缓释剂动力学研究的难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概括。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创新,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和成熟。
    5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屠鹏飞 贾存勤 张洪全
    2004, 6(3):22-2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765) [HTML](0) [PDF 563.70 K](4564)
    摘要:
    在我国大孔收附脂在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份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虽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基础研究滞后,以致树脂在新药研究和生产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树脂的有效利用。作者在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性能、预处理和再生方法,探讨了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为新药研究和中药生产提供参考,并提出应进行药用树脂的开发生产。
    6  细胞模型发展现状及应用于中药研究的探讨
    王春梅 乔延江
    2004, 6(3):29-32.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833) [HTML](0) [PDF 471.50 K](2368)
    摘要:
    细胞模型最早被用来筛选抗微生物药物,随着高通量药物筛选的需要,细胞模型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该文综述细胞模型在药物高通量筛选和高通量毒性筛选中的应用,介绍利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药物体外代谢研究。并对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景进行分析,简单探讨了细胞模型用于中药筛选,活性成分确定,药理研究和药物代谢分析的可能方面。
    7  人工规范化种植防风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王喜军 曹玲 孙晖
    2004, 6(3):33-36.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26) [HTML](0) [PDF 377.71 K](1756)
    摘要:
    用HPLC方法,使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mm×200mm,5um),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ml·min-1进行了防风的指纹图谱的研究和建立。在上述条件下,实现了防风全成分的有效分离,所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够体现防风药材成分的整体特点,同时能够实现种植防风与野生防风的有效鉴别,可作为防风药材质量控制及分类评价的依据。
    8  中药超微饮片质量控制与安全性探讨
    汪文涛
    2004, 6(3):37-40.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43) [HTML](0) [PDF 450.75 K](1862)
    摘要:
    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中药超微饮片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饮片,符合中医辨证施治和传统配方的特色。本文分析了超微饮片的特点及研究开发的状况,分析了其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生产、质量控制、用药安全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方面和建议。
    9  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赵余庆 余敬谋 崔炯谟
    2004, 6(3):41-44.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68) [HTML](0) [PDF 522.90 K](1751)
    摘要:
    目的:综述中药现代化7种高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酶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和整理近5年国内外文献。结果:这7种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样品前处理、样品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探究中药作用机制、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测临床用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结论:这些技术的应用必能加速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10  七叶皂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好生 刘明义 张莲梅
    2004, 6(3):45-46.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417) [HTML](0) [PDF 328.52 K](2359)
    摘要:
    七叶皂苷是七树科欧马栗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抗炎、抗水肿、增强静脉张力、抑制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清除活性氧和协同抗肿瘤作用。本文对七叶皂苷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11  抗癌、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药效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关系——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Ⅶ)
    金日光 牟雪雁 赵惠英
    2004, 6(3):47-54.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125) [HTML](0) [PDF 1.23 M](1944)
    摘要:
    本文首次提出抗癌中药的药效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关系,指出绝大多数高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介于高阳性与高阴性间的过渡区段,作者认为:中药抗癌效果与中药中最深层次的催化、激活动力元素的某些特殊分布有密切关系。抗癌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电荷强度分布要适中,或者在同一中药中兼有阳性和阴性的生命动力元素群分布。通过对不同的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研究,论述了多种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关系。并根据参数值将抗心血管病功能中药分为四类:高阳性的强心功能中药(R1为3~5,ζ≤5.6);偏阳性的降压功能中药(R1为6~9,ζ为5.6~5.7);偏阴性的降压和降血脂功能中药(R1为10~12,ζ为5.6~5.8)以及高阴性的降血脂功能中药(R约为12,ζ为5.7~6.0)。阐述了抗糖尿病中药处方的主导思想,提出了抗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中药的化学物理解析,为定量地研究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药效等问题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的依据,可为开发新的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中药处方提供研制思路。
    12  处方前设计与新药质量关系初探
    王玉蓉
    2004, 6(3):55-5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02) [HTML](0) [PDF 247.50 K](1749)
    摘要:
    本文强调了设计与中药新药质量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应以中药药性理论为指导,例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从临床方入手进行方药筛选,结合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结论,精简药味;其次应在粉碎、提取、分离等方面引用新技术,选择合理剂型,优化工艺。
    13  用“半仿生提取法”研制中药配方颗粒的设想
    孙秀梅 张兆旺
    2004, 6(3):59-62.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023) [HTML](0) [PDF 367.33 K](1950)
    摘要:
    概述“半仿生提取法”的内涵、特点及用该法对单味中药提取研究的简况。论证用该法研制中药配方颗粒的可行性,介绍用该法研制中药配方颗粒的基本做法。
    14  安徽白芍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及SOP的制定
    张丽萍 杨春清 赵永华 丁万隆 刘辉 汪宗喜
    2004, 6(3):63-72.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033) [HTML](0) [PDF 856.12 K](2390)
    摘要:
    本文对白芍栽培特点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资源鉴定、追肥研究、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芍种植的SOP。
    15  药材生物学研究是GAP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都晓伟 刘鸣远
    2004, 6(3):73-76.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997) [HTML](0) [PDF 235.55 K](1655)
    摘要:
    生物药材的质量是由其物种的遗传性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规范药材生产过程,保证药材的质量,首先要用植物分类学来界定药材的种质来源,发现生态环境因子与药材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道地药材的成因,使药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达到最佳质量。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研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不同物种在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提供必要的种植条件和管理措施。按照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综合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两方面来考虑,以植物自身的阶段性性状发育特征为指标,客观判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掌握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药材的适宜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使其在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
    16  试论生态药业
    庞玉新 王祝年 刘国道 曾渝 杨俊斌 郑才成 郑焕强
    2004, 6(3):77-79.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012) [HTML](0) [PDF 278.30 K](1961)
    摘要:
    生态药业是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应当把中药经济活动建成“中药资源—中药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中药经济的生态型转化。本文对生态药业的含义、发展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以期为生态药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7  21世纪医药国际学术大会暨200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
    2004, 6(3):80-83.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874) [HTML](0) [PDF 246.91 K](1596)
    摘要:
    ■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中草药全球化■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与知识产权主办单位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生技医药分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支持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营养补充剂办公室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生物工程学会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生技医药分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究院、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1世纪医药国际学术大会暨2004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中草药全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