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二)
    苏钢强
    2004, 6(6):1-4.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11) [HTML](0) [PDF 379.88 K](1858)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进程的基本回顾,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药现代化实践,应注重协调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基本要素、将中药产业发展置于我国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大环境中考虑、重视中药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调、注重中药产业现代化与资源协调发展、明确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作用分工等方面的思考。
    2  从中医经典探求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
    黎敬波 马力
    2004, 6(6):5-9.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25) [HTML](0) [PDF 377.35 K](1974)
    摘要: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有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中医的临床治疗范围是否已不能拓展,甚或越来越狭窄了;中医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优势和作用是否只是光环,甚或已经逐渐丧失,或只是浮在暗流上面的泡沫;中医是否能在国外发展,是否必须用西方科学思想来改装它,才是走向科学的唯一出路等。这些问题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从中医经典出发,冷静思考,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应高度重视的课题。
    3  科学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郝延军 桑育黎 贾天柱
    2004, 6(6):10-14.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25) [HTML](0) [PDF 355.98 K](1935)
    摘要:
    概述了近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指出中药的发展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中药现代化。
    4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陈建南 林吉 赖小平
    2004, 6(6):15-18.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17) [HTML](0) [PDF 274.41 K](2098)
    摘要:
    本文着重就迄今为止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若干较薄弱的方面作了评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所出现的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组织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预警机制。建议部分包括:数字化与中药知识产权;中药GAP农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中药生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药技术标准壁垒与知识产权保护;中药产业国际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
    5  中医药科研管理应实行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制度
    宋晓亭
    2004, 6(6):19-21.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70) [HTML](0) [PDF 233.50 K](1895)
    摘要: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实行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制度。中医药行业在技术开发等科研活动中,由于大多涉及到应用型科研项目,更应当实行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专利技术信息检索、知识产权可行性分析报告、技术保密方案、委托或联合科研中的知识产权分享等项管理内容和制度。
    6  天津市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商洪才 张伯礼 赵海山 金双龙 段志强 李宝纯
    2004, 6(6):22-25.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69) [HTML](0) [PDF 368.27 K](2386)
    摘要:
    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天津市中药行业在全国的定位、存在问题以及思路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必须突出区域差异性,认清并克服劣势,科学、有效地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选准发展重点,造就医药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才能促进中药现代化健康发展。
    7  对葛根素与葛根黄酮体内动力学关系的探讨——兼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杜力军 邢东明 炎彬 卢弘 赵玉男 谢伟东 雷帆 陶佳林
    2004, 6(6):26-30.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1016) [HTML](0) [PDF 441.27 K](1930)
    摘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用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的体内动力学过程进行综合表征。探究一个或若干成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或表征总成分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将是研究的关键。本文以所做的工作为基础,结合有关文献,以葛根素与葛根黄酮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讨论。结果表明:葛根素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与葛根黄酮在许多方面接近,可以用其来表征葛根黄酮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同类未定性成分体内动力学特征与葛根素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共同来表征葛根黄酮的药代特征。
    8  丹皮紫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
    袁久荣 岳春华 邹华彬 王爱武
    2004, 6(6):31-35.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65) [HTML](0) [PDF 275.33 K](2446)
    摘要: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分析丹皮类药材紫外指纹图谱。方法:本文用3种溶剂氯仿、无水乙醇及水,系统提取丹皮等不同极性区间成分,测定其紫外指纹图谱,研究样品的异同。结果:该方法可以准确对丹皮类药材进行细致的鉴别。结论: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可以对两个或多个样本进行可靠的鉴别。
    9  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中医药研究带来的思考
    孙志广 陆茵
    2004, 6(6):36-38.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53) [HTML](0) [PDF 302.27 K](2175)
    摘要:
    基因科学给人类健康意识带来革命性变化,也给中医药研究带来很多的思考,作者结合自身研究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了一些思路。
    10  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的个体差异
    宋镇星
    2004, 6(6):39-43.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50) [HTML](0) [PDF 503.48 K](1739)
    摘要:
    单核苷酸(nucleotide)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a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指任何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单核苷酸序列中均有不同的排列次序,导致遗传变异而形成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是决定人的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遗传的变异性所引起。个体差异是个体机体功能相对偏差以保持动态稳定的特征,是潜在的病理因素,其发病具有质化特点。证以质为基础,质以证的形式表现出来,证的特征包含着质的特征,证往往随质而转移,证的个体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这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建立证与药的单核苷酸组学,可阐明中医药防治疾病原理,实现个体化医学治疗的理想,体现中医治病求本和防治未病的思想。
    11  中药谱效学研究方向方法初探
    贺福元 罗杰英 刘文龙 邓凯文
    2004, 6(6):44-50.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1054) [HTML](0) [PDF 623.15 K](2889)
    摘要:
    目的:提出中药谱效学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及方法。方法:根据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现代科学属性,结合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与文献,以及近几年科研工作,对其方法进行初探。结果:提出了首先应建立与动物(人)“证”模型相对应的状态函数关系式的现代中医药数理表述体系,再根据与“证”相一致所对应的基因表达下特性蛋白质与效应体(药物)的齿合关系,按亲合色谱,以效应体靶向分离物——特性蛋白质为固定相,采用LC/MS质量或效应型检测器,建立质量或效应指纹图谱。根据效应体作用前后(体内药物浓度为零)效应值的变化趋势研究该指纹图谱与生物体状态函数值变化关系,可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包括效应体(结合成分群)的数目及构成比,以及对机体的作用方向和程度。结论:中药谱效学研究为中医药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我们应稳妥推动中药谱效学的建立和发展。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方法学探讨
    陈勇 韩凤梅 李瀚旻
    2004, 6(6):51-54.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772) [HTML](0) [PDF 427.86 K](21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医证研究的进展,探讨了中医证研究的方法学问题,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分子基础研究问题,提出了用现代生物芯片技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即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进展中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基因调控网络。
    13  多相流和颗粒流态化技术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刘明言 杨杨 王志刚 胡宗定
    2004, 6(6):55-59.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99) [HTML](0) [PDF 466.67 K](1876)
    摘要:
    多相流和多相流态化技术源于化学工程学科系列先进理论,作为交叉学科的成熟技术,在药物制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结合典型的制药过程,分析了在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多相流和颗粒流化现象,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多相流及流态化理论和技术,解决从原料药生产到药物制剂生产诸多环节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多相流和颗粒流化技术在制药过程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其进一步的相关学术研究可为制药工程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14  泡沫分离技术在皂苷分离中应用的探讨
    韩丽 苏艳桃 杨明 邹文铨
    2004, 6(6):60-62.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253.13 K](1901)
    摘要:
    本文分析了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分离原理,着重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分离皂苷类成分的可行性、优越性,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15  五倍子鞣酸对照品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宋光志 刘静 谢道刚
    2004, 6(6):63-66.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862) [HTML](0) [PDF 345.38 K](2184)
    摘要:
    目的:制备五倍子鞣酸精制品(对照品)及制定质量标准。方法:应用大孔高分子吸附树脂精制五倍子鞣酸;采用HPLC及LC/MS图谱研究五倍子鞣酸精制品的质量。结果:五倍子鞣酸精制品含量≥98%,没食子酸含量<0.2%,具稳定的HPLC特征图谱。精制收得率64%。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结论:以大孔高分子吸附树脂精制五倍子鞣酸可作为鞣酸含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B)的替代法的对照品应用。
    16  中药质量监控之我见
    李忠红 杜冠华
    2004, 6(6):67-71.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52) [HTML](0) [PDF 457.83 K](1648)
    摘要:
    本文在对现有的指标成分检测及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出有效成分检控应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并阐述了实施有效成分检控这一质量控制模式的方法与可能性。
    17  黄连(味连)“有限成分组合质量标准”的研究
    钟国跃 黄小平 陈仕江 李隆云 马开森
    2004, 6(6):72-75.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1066) [HTML](0) [PDF 364.87 K](1985)
    摘要:
    目的:制定黄连(味连)“有限成分组合质量标准”;探索建立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方法学体系及其在中成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分析味连各主产地样品成分,比较各样品在成分组成和药效上的差异,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并测定其在以黄连为主药的中成药中的含量。结果:制定了以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巴马汀及总生物碱含量上下限为指标的味连“有限成分组合质量标准”;提出了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方法及操作规程;该方法可间接应用于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
    18  实施GAP首先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靳光乾 刘善新 李岩 陈沪宁 刘继京
    2004, 6(6):76-78.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976) [HTML](0) [PDF 276.60 K](2129)
    摘要:
    通过分析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科学特点指出,要实施GAP,就必须解决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中药材质量科学评价指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新形势下科学有效的中药材国家检验、监管体系四个方面的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