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7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濒危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构建
    陈士林 周应群 张本刚 魏建和 肖培根 魏成阶 赵润怀 陆建伟 杨智
    2005, 7(6):1-6, 89.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798) [HTML](0) [PDF 552.47 K](1943)
    摘要:
    众所周知,濒危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于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濒危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现状,就监测体系的管理系统、技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探讨了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评价与利用的方法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进一步规范国际中医药考试,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李振吉 邓良月 龙致贤 贺兴东 沈志祥
    2005, 7(6):7-11, 89.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798) [HTML](0) [PDF 463.09 K](2103)
    摘要: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是少数几个总部设在中国并由中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学术组织。世界中联通过组织中医药国际考试,将我国成熟的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国际标准,并以标准规范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从业机构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回顾了中医药国际考试历程,详细阐述了考试的定位与目标,考试标准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框架,考试的管理体制, 以及相关考试资格审查与认定等。
    3  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适合于“大科研”特点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
    周飞跃 唐五湘 程桂枝
    2005, 7(6):12-18, 90.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767) [HTML](0) [PDF 642.77 K](1807)
    摘要:
    为了提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障碍, 并在分析中药科技创新活动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难点问题,构建了与中药“大科研”特点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的制度框架,指出将二者予以适度结合可以为中药科技创新提供更大的激励,最后分析了这一框架可能带来的效应——从制度建设层面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4  应用新技术研究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和方法
    陆茵 段金廒 丁安伟 陈建伟 朱荃
    2005, 7(6):19-23, 90.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61) [HTML](0) [PDF 596.91 K](1914)
    摘要:
    由于在方剂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适应方剂复杂的化学成分与效应多样性,使得方剂物质基础及生物效应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关键。本文就方剂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研究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 结合研究工作的实践与结果,提出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若干新技术开展方剂相关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5  中药制剂过程的建模、优化与应用研究
    李文 邵秀丽
    2005, 7(6):24-30, 91.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32) [HTML](0) [PDF 733.10 K](2017)
    摘要:
    本文以中药滴剂生产过程的优化为目标,以某大型中药集团企业的滴剂生产过程为背景,为实现滴丸制剂过程数字化进行了理论与应用上的探索,其中,为制剂过程建立了多个机理模型:通过辨识建立数据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对难以直接测量的滴制速度这一关键参数,提出了多种软测量算法,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构建了一个实用的滴速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构建了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和制剂过程生产测控系统。
    6  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药小复方的筛选步骤与方法
    李东安 梁茂新 张慧颖 张艳玲 马杰 李中平 尤献民 王树实
    2005, 7(6):31-36, 90-91.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16) [HTML](0) [PDF 569.86 K](2052)
    摘要:
    目的:本文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药小复方为例, 进行Ⅱ期临床前中药小复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借以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的技术平台。方法:运用拆方研究方法,以比较特异的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对3种制备工艺进行最佳制备工艺的筛选,以均匀设计法进行处方最佳配伍和最佳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结果:3种工艺中以根据药物理化性质选择的现代药学提取法为最好,以均匀设计法得出了处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结论:本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实际可行性。
    7  温胆汤改良方对Aβ(25-35)诱导AD细胞模型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石和元 王平 胡永年 邱幸凡 田代志
    2005, 7(6):37-40, 91-92.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041) [HTML](0) [PDF 708.99 K](2067)
    摘要:
    目的:温胆汤改良方含药脑脊液及含药血清对AD细胞模型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 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温胆汤改良方含药脑脊液和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于Aβ25-35诱导NG108-15 细胞建立的AD细胞模型,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cl- 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脑脊液组和含药血清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 bel-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bax蛋白表达减弱(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1)。结论:温胆汤改良方能有效地抑制AD细胞模型凋亡,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干预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有关。
    8  心血管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与骨髓干细胞动员
    苏海 涂荣祖
    2005, 7(6):41-43, 56, 92.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74) [HTML](0) [PDF 382.80 K](1856)
    摘要:
    干细胞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医学热点,一些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以在心脏的环境条件下,横向转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损伤心肌,尤其是近年发现的一些药物能够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然后到达损伤心肌中,这一新发现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思路。由于临床实践已经证实活血化瘀治疗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有良好疗效,那么,活血化瘀治疗是否具有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这一命题就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在现代科学的最新层面上进一步阐明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病的机理。
    9  压力与B超整合的中医取脉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杨杰 牛欣 司银楚 牛淑冬 朱庆文 沙洪
    2005, 7(6):44-46, 61, 92-93.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01) [HTML](0) [PDF 517.04 K](2049)
    摘要: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中医取脉装置,该仪器探头由B型超声仪与压力传感器耦合,仪器还包括光电容积传感器、心电传感器,采集的多维信号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得到复合的含有脉象的信息,以利于脉诊客观化。方法:对该装置采集的桡动脉运动变化数据,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应用仪器探测正常寸口桡动脉的声像图,测量其远桡骨小头处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内径、血管运动的变化, 与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可靠性强。不同时段图象分析,其稳定性好。结论:新型中医取脉装置,操作简便,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量,可靠性及稳定性好,可以实时直观观察寸口桡动脉运动情况。
    10  复方鳖甲软肝方防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赵宗江 谷海瑛 李相辉 杨美娟 牛建昭
    2005, 7(6):47-51, 93-9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942) [HTML](0) [PDF 1.09 M](1844)
    摘要:
    目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探讨复方鳖甲软肝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生化及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和复方鳖甲软肝方低、中、高剂量组。UUO术后4周处死大鼠,并应用HE、六胺银染色及Mallory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肾小管结构严重破坏,管腔塌陷,上皮细胞大量坏死;有些部位肾小管和间质的结构基本消失,间质中出现弥漫性细胞增殖,并广泛间质纤维化。复片鳖甲软肝方组和苯那普利组纤维化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其中以复片鳖甲软肝方中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可减少炎细胞的浸润、减轻肾小管的损伤,进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程进展。
    11  5-羟甲基-2-糠醛(5-HMF)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药效探讨
    耿放 王喜军
    2005, 7(6):52-56, 9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076) [HTML](0) [PDF 422.22 K](2088)
    摘要:
    本文总结了化合物5-羟甲基-2-糠醛(5- hydroxymethyl-2-furfural)的一般形成过程和存在状况,归纳了其药理作用,并概括了5-HMF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现状。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5-HMF 可能是中药复方中的一个未被人们所了解的活性成分,其在中药复方中可能发挥着独特药效。
    12  影响方剂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因素
    孙晓波 徐惠波
    2005, 7(6):57-61, 9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983) [HTML](0) [PDF 358.28 K](1893)
    摘要:
    本文从药材、机体、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方剂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因素,为药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并提示人们科学评价方剂的作用,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13  葛根组分库的构建
    张岩 徐青 薛兴亚 章飞芳 梁鑫淼
    2005, 7(6):62-66, 9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786) [HTML](0) [PDF 326.81 K](2408)
    摘要:
    本文采用组分中药的研究模式,以发展构建中药组分库为核心, 选取葛根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组分的分离与表征方法。应用工业色谱及相关技术,发展了高效的规模组分制备分离方法,获取了18个正丁醇部位的制备组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获取了 18个组分化学指纹谱,与标准品对照,对组分进行了初步表征。
    14  川白芷HPLC指纹图谱研究
    钟世红 马逾英 贾敏如 蒋桂华 高颖 古锐
    2005, 7(6):67-71, 95.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918) [HTML](0) [PDF 765.68 K](2247)
    摘要:
    目的:为川白芷药材质量研究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依据。方法: 对样品进行HPLC测定,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并对川白芷规范化种植中不同试验项目样品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比较。结果:熏硫和未熏硫样品的指纹图谱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建立了熏硫和未熏硫川白芷药材的指纹图谱。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指纹图谱较全面地反映了川白芷香豆素类成分的特征,可作为川白芷质量评价的方法,并可用于区分川白芷是否熏硫。
    15  黄芪种子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SOP的制定
    张丽萍 史静 杨春清 李先恩 丁万隆
    2005, 7(6):72-78, 66, 95.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96) [HTML](0) [PDF 702.91 K](2010)
    摘要:
    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产区总结经验和种质资源鉴定、病虫害防治、加工处理等试验的基础上,对黄芪种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制订了黄芪种子生产的操作规程SOP。
    16  中国内陆盐地药产业培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贾恢先 蔺海明 肖雯
    2005, 7(6):79-82, 95-96.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953) [HTML](0) [PDF 457.44 K](1852)
    摘要:
    我国有9913km2内陆盐地,分布着适应性极强的盐生植物,其中内陆盐地药不仅具有特定的地理单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化学成分,也是改良内陆盐渍的先锋物种。本文在内陆干旱封闭生态系统盐渍化防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内陆盐地药产业培植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从内陆盐地药产业的培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从内陆盐地药产业的培植能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阐述了培植内陆盐地药产业的科学依据和实证研究。
    17  蔓荆子非试管营养器官快速育苗实验
    靳光乾 刘善新 王晓铭 崔永居 陈沪宁
    2005, 7(6):83-85, 96.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58) [HTML](0) [PDF 692.29 K](1743)
    摘要:
    通过对蔓荆子非试管营养器官快速育苗技术的研究,观察此方法是否可用于蔓荆子规范化生产,以便探索其科学育苗新方法。用山东产区蔓荆子1-2年生枝条进行非试管营养器官快速育苗实验,发芽成活率均在84%以上,方法简便、周期短、节约繁殖材料、便于管理、易推广,可用于大面积栽培育苗。
    18  印度传统医学概述
    刘新民 邹健强 沈志祥 苏钢强
    2005, 7(6):86-88, 96.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519) [HTML](0) [PDF 306.38 K](2382)
    摘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处南亚次大陆,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2位。印度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印度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2.7%,其中穆斯林占11.4%。与我国一样,印度传统医学历史悠久,至今在印度民众和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9  药用植物亲缘学
    陈四保 彭勇 陈士林 肖培根
    2005, 7(6):97-103.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212) [HTML](0) [PDF 578.29 K](2039)
    摘要:
    药用植物亲缘学(Pharmaphylogeny)是研究药用植物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特点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研究对象涉及多学科领域。该学科的建立对于开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围绕药用植物亲缘学的概念、形成背景、研究范围和关键技术以及对中药资源利用的意义进行阐述。
    20  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
    魏建和 陈士林 程惠珍 李梅君 杨成民
    2005, 7(6):104-108.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158) [HTML](0) [PDF 387.00 K](2674)
    摘要:
    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工作现状,指出其核心问题一是没有优良品种,二是管理真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并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开展四项研究, 即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种子加工和种子质量标准的研究;建设两个体系,即中药材品种审/鉴定体系和原良种繁育生产体系;以及建设一个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一个种质资源库。通过研究与建设,推进中药材品种标准化、种子生产标准化、种子检测标准化、种质保存标准化。论文最后指出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需要全国力量共同参与、在国家集中支持下,以新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快速推进,以适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要求。
    21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
    程惠珍 高微微 陈君 张蓉 李世东 刘红彦 丁万隆 张连学 缪建华 杨春清 张永清 李学兰 陈士林
    2005, 7(6):109-11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096) [HTML](0) [PDF 507.93 K](2087)
    摘要:
    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是目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实施GAP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的重点项目“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针对我国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的现状,根据中药材栽培的特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联合中央及地方的10家研究单位, 重点从中药材害虫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利用技术、应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中药材根病技术、植物源农药研制及应用技术、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性评价等4个方面,开展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并且在人参、西洋参、三七、枸杞、金银花等重要中药材栽培中进行示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攻关,已初步建立起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平台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将为药用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基础,对整体提高我国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水平,保证中药材及中药产品质量,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保护现状评述
    夏天睿 张昭 张本刚 闫志峰
    2005, 7(6):115-12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906) [HTML](0) [PDF 738.53 K](27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的研究及保护现状,通过对34个物种的分析认为: 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在栽培技术上的进展较大,多数种类在技术上已可通过人工种植提供商品;迁地保护还有待加强;原产地保护和致危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认为,应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致危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原产地保护。
    23  北柴胡适生地分析及数值区划研究
    魏建和 陈士林 魏淑秋 曹海禄 李先恩 杨成民
    2005, 7(6):125-129.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856) [HTML](0) [PDF 568.60 K](2334)
    摘要:
    采用生物适生地分析系统,对北柴胡的适宜产地进行数值区划,并与资源普查结果相比较,以探索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的现代方法。结果发现以北京延庆为基点,以水热距为距离和分级指标,得出了北柴胡全国的783个适宜产地,主要分布在纬度27.5-54.2°,经度75.17-134.17°之间,其中1级适宜产地的分布范围为纬度35.22-44.47°,经度102.33-124.05°之间,主要在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内蒙的中南部及辽宁的西南部,该结果与我国北柴胡的自然分布产区非常相似。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适生地分析系统,结合柴胡资源调查资料,可以较好地对北柴胡的适宜产地进行数值分级区划。
    24  中药资源调查方法研究
    周应群 陈士林 张本刚 黄林芳 陆建伟 杨智
    2005, 7(6):130-136.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151) [HTML](0) [PDF 629.78 K](3100)
    摘要: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选择合适的资源调查方法是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提出在改进传统中药资源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调查方法,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