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
    王阶 郭丽丽 杨戈 王永炎
    2006, 8(1):1-5.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01) [HTML](0) [PDF 393.43 K](1905)
    摘要:
    方剂配伍方法有多种,但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则。方剂配伍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通过拆方研究,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从复方中寻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组合而从整体经过还原研究回归整体。因此,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成(组)分配伍应成为当前中药配伍的新模式。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上,以中医学理论、系统科学思想和传统中药配伍理论为指导,去除方剂和饮片中无关物质,以组分或成分为表达形式,针对有限适应症,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以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证应用的新中药模式。实现中药有效成(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单味药标准组分配伍、不同药物的有效组分配伍、针对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对病方与对证方的配伍。其主要特点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标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毒副作用小,与传统中成药具有相似的整体功能。这一中药配伍模式的推广运用, 可为中医对病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途径。 更多还原
    2  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罗国安 梁琼麟 张荣利 王义明 刘清飞 胡坪
    2006, 8(1):6-15.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78) [HTML](0) [PDF 629.41 K](2539)
    摘要:
    本文在总结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生物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学研究方法-化学物质组学。化学物质组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作为新学科萌芽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层次化的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策略和相应的技术,应用于中药方剂的研究,并以清开灵为例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化学物质组研究方法,介绍了中药方剂化学物质组学研究的过程。作者认为:化学物质组学为复杂化学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持,是现有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和补充,为研究生物复杂系统与外部的化学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中药方剂作用于人体的过程正是最典型的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化学物质组学的应用对于中药方剂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应用于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
    沈平孃 王娟
    2006, 8(1):16-23.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52) [HTML](0) [PDF 1.93 M](2077)
    摘要:
    重点研究微波辅助萃取工艺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选择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采用化学分析指标跟踪、药效学平行试验的评价方法,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工艺技术研究。微波萃取小型设备及中试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微波辐射后能较好地富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与传统回流提取工艺比较,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不仅萃取时间短、溶剂用量少、有效物质更易溶出,可显著地提高提取效率,更具有提取过程环境清洁、操作简便,更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其推广应用可望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新途径及新工艺。本文还同时介绍运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开发两种中药六类新药的新进展。
    4  面向中医辨证规范的交互式数据挖掘框架
    王波 张斌 魏伟杰 马玉慧 梁茂新 王雪峰 董丹
    2006, 8(1):24-30.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14) [HTML](0) [PDF 617.98 K](2158)
    摘要:
    传统的中医辨证规范采用经验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数学模型都是预先选定的,不是由具体病证的内在规律决定,因而规范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受到一定的质疑。本文在“十五攻关”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小儿肺炎中医辨证的交互式数据挖掘框架,采用三层模型,在挖掘信息的同时,通过人机交互,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和传统中医现代化的结合。
    5  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梁茂新 王雪峰
    2006, 8(1):31-35.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34) [HTML](0) [PDF 413.18 K](1927)
    摘要:
    开展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应当首先解决7个认识问题: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研究与辨证规范研究的关系和程序;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取舍方法;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证的诊断指标与证的疗效判断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证与量表的关系和择优选用;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自身存在的缺陷;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与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系。这是开展此类研究应当首先解决和统一的认识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讨论。
    6  肿瘤治疗中的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探讨
    卢世秀
    2006, 8(1):36-38.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62) [HTML](0) [PDF 321.80 K](1955)
    摘要: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并不适用于某些恶性肿瘤或肿瘤的中晚期。通过扶正的方法监视邪、管制邪、控制邪,使邪与正长期“和平共处”,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机体的病态平衡,达到延长寿命和保证生存质量的目标,这就是“扶正抑邪”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与“扶正抑邪”在治疗目标、临床适用范围、治疗方法、使用方药上均不尽相同。扶正之所以能够抑邪是因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然抗病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瘤目的,取得带瘤生存的效果。
    7  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
    王耘 史新元 张燕玲 刘颖 乔延江
    2006, 8(1):39-43.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04) [HTML](0) [PDF 438.65 K](1831)
    摘要: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8  治疗冠心病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均衡释放度的研究
    朱盛山 袁旭江 李苑新
    2006, 8(1):44-47.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93) [HTML](0) [PDF 304.10 K](1991)
    摘要:
    目的:研究治疗冠心病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均衡释放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进行测定。结果:以丹酚酸B为指标的水溶性成分的溶出符合Higuchi方程,以丹参酮Ⅱ A为指标的脂溶性成分的溶出符合Higuchi方程,挥发性成分冰片的溶出符合一级方程和Higuchi方程。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快速、简便稳定等特点,可用于评价中药复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气质联用法可用于评价冰片的释放度。
    9  复方鳖甲软肝方对脂多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赵宗江 梁凯峰 谷海瑛
    2006, 8(1):48-51.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13) [HTML](0) [PDF 299.45 K](2133)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方对LPS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由 UUO大鼠制备含药血清作为药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对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于24h、48h及60h,阳性药物组及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OD值均低于模型组,而阳性药物组OD值与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可抑制 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10  地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聂波 刘勇 徐青 梁鑫淼 肖培根
    2006, 8(1):52-56.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02) [HTML](0) [PDF 352.92 K](1848)
    摘要:
    目的: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地参70%(V/V)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析方法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波长、酸抑制剂浓度、流动相梯度以及进样量对其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确定了分析方法:Hypersil ODS2色谱柱(5μm,4.6mm i.d.×250mm);流动相乙腈-水-甲酸(0.5%,V/V);洗脱梯度0-5min(10% B),5-70min(10%-60% B);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3μL;柱温308。结论:该方法获得的色谱图分离度较高,基线较平稳,能有效地对地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
    11  急性热病中医防治应急网络的建设
    颜德馨 颜乾麟 余小萍 魏江磊 颜新 张惠勇 宋文宝 石克华 严夏 沈小珩 张春燕 李昊
    2006, 8(1):57-60.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836) [HTML](0) [PDF 234.48 K](1805)
    摘要:
    目的:总结急性热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中医防治应急网络的建设工作,分别观察青英汤、连术汤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开展文献整理、举办系列讲座、参与疾病防治及药物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工作。结果: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具有肯定效果,临床药物研究表明,青英汤治疗风热感冒总有效率为94.23%,连术汤治疗湿热泄泻总有效率为96.3%。结论:建立急性热病中医防治应急网络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青英汤、连术汤是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方剂之一。
    12  蜂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南垚 郭伽 郑莲香 周立东
    2006, 8(1):61-71.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75) [HTML](0) [PDF 735.84 K](2319)
    摘要:
    本文综述1996年以来蜂胶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介绍新发现的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和部分地区蜂胶的植物来源。认为,可以人为选择有杨树等首选胶源植物分布的地点放养采胶,控制蜂胶的主要成分,稳定质量。首次提出,可以用苷类化合物的存在与否作为鉴别胶源植物人工提取物与天然蜂胶的重要依据之一。
    13  藏药烈洗的减肥和促进LDLR表达的作用研究
    刘忠荣 白红艳 李祖伦
    2006, 8(1):72-76.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02) [HTML](0) [PDF 504.75 K](1747)
    摘要:
    目的:探讨藏药烈洗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烈洗所含化学成分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诱导建立大鼠肥胖模型,检测药物对肥胖大鼠体重、体脂重、脂/体比的影响;建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烈洗所含化学成分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烈洗提取物能够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体重及体脂重,使脂/体比降低;其所含部分化学成分使荧光素酶活性增强。结论:烈洗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所含化学成分具有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作用。
    14  苦针汤的组方研究
    冯华 李星 田维毅 武孔云 梁光义
    2006, 8(1):77-79.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93) [HTML](0) [PDF 223.38 K](1843)
    摘要:
    目的:对苗药苦针汤进行组方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方法:以该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白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γ)的抑制作用为考察指标,运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将组成苦针汤中的4味药配制成12种不同比例的复方,通过抗菌实验,测试用药抗菌能力。结果:建立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及其中各项系数进行检验,求抗菌效果最佳时的变量取值。结论:回归方程通过检验,有意义、可用;苦参、黄芩对抑菌效果的贡献不显著,其余两味药以19.56g和11.84g组方时抗菌效果最佳,优于理论计算值。
    15  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思路和实践
    高山林
    2006, 8(1):80-83.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55) [HTML](0) [PDF 407.13 K](1907)
    摘要:
    本文通过概述我国20多年在药用植物育种工作和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结合作者在10种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中药材优良品种的培育是迅速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有效途径,并对今后我国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工作及其技术培训等提出了建议。
    16  老参地、农田地改造,连续栽培人参、西洋参
    金慧 于树莲 曹志强
    2006, 8(1):84-87.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56) [HTML](0) [PDF 328.80 K](2153)
    摘要:
    人参、西洋参不能重茬、连作,导致人参产业和林业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作者提出了一种农田地、老参地连续栽培人参方法,是一项具新型实用配套技术,适用于老参地、农田地连续播种、移栽人参和西洋参,且成品参的产量质量与新林地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17  陕南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杨彬彬 杨建文 张艾 李全新 苏蓉
    2006, 8(1):88-91.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73) [HTML](0) [PDF 351.80 K](2027)
    摘要:
    陕南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产业开发基础。陕南中药产业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讨论陕南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8  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与展望
    徐小涛 贝盏临 马晓英
    2006, 8(1):92-96.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09) [HTML](0) [PDF 498.60 K](1943)
    摘要:
    宁夏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交汇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的药用植物资源独具特色。1998年,自治区党政人民政府批准《宁夏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规划》;2000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宁夏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近6年来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19  宁夏甘草栽培技术规程
    李明 张清云 蒋齐 杨彩霞 高立原
    2006, 8(1):97-103.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026) [HTML](0) [PDF 554.10 K](1976)
    摘要:
    甘草是重要的沙生药用植物资源,也是宁夏半荒漠草地自然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工种植甘草既能有效地缓解因过度采挖造成草场原生植被和资源的破坏,达到生态重建、修复环境的目的,又能实现节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人工种植甘草已列入国家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宁夏人工种植甘草面积已达到了0.27万hm2以上。
    20  宁夏苦豆子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张清云 张国荣 尹长安 杜盐平
    2006, 8(1):104-108.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09) [HTML](0) [PDF 411.43 K](2756)
    摘要:
    本文对苦豆子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现状、资源保护、资源利用,苦豆子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饲用价值、其它领域应用价值,以及苦豆子系列产品开发、市场前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并就扩大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试验研究。
    21  六盘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田英 王俊 朱强 罗杰 张琪
    2006, 8(1):109-117.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24) [HTML](0) [PDF 597.52 K](2194)
    摘要:
    本文对六盘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资源减少的原因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2  宁夏育苗肉苁蓉寄主梭梭播种期初步研究
    陈君 朱兴华 于晶 程惠珍 刘同宁
    2006, 8(1):118-120.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96) [HTML](0) [PDF 293.49 K](1989)
    摘要:
    目的:研究确定宁夏贺兰山东麓梭梭育苗的适宜播种期。方法:设6个播期,播种38天后调查各播期梭梭苗生长情况,同时记录气温变化;1年后调查各播期梭梭株高、根长、茎基粗。结果: 播种38天后调查,5月初播种的梭梭苗生长速度较快;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的梭梭苗生长量显著高于其它播期;结论:在宁夏进行梭梭育苗,3月下旬至5月上旬均可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梭梭苗生长量最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梭梭苗生长速度最快。
    23  银柴胡种子形态结构与发芽的研究
    彭励 吴晓玲 鲍瑞 韦红
    2006, 8(1):121-123.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359.99 K](1959)
    摘要:
    本文研究了银柴胡野生与栽培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筛选了种子萌发条件,比较了野生与栽培种子以及不同产区、不同栽培年限、不同大小的种子的发芽率,为进一步制定银柴胡种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为生产优质种子提供指导。
    24  提高人工栽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钾施肥技术初步研究
    李明 张清云 蒋齐 王英华 王坤
    2006, 8(1):124-127.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72) [HTML](0) [PDF 0.00 Byte](289)
    摘要:
    根据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寻优结果,结合大田人工栽培甘草的实际生产水平,得出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土壤人工栽培(三年生,干货)甘草商品草产量大于6000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51.5-171.0kg/hm2、施纯P2O5 64.5-88.5 kg/hm2、施纯K2O 67.5-106.5 kg/hm2;甘草酸含量≥ 2.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29.3-151.7kg/hm2、施纯P2O5 56.7-83.9kg/hm2、施纯K2O 95.0- 111.8 kg/hm2;甘草苷含量≥1.5%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19.1-138.2 kg/hm2、施纯P2O5 155.0- 174.2kg/hm2、施纯K2O 90.5-105.2 kg/hm2;甘草总黄酮含量≥5.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19.6- 138.8kg/hm2、施纯P2O5 153.2-178.5 kg/hm2、施纯K2O 90.9-105.6 kg/hm2。
    25  宁夏甘草胭脂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杨彩霞 高立原 张治科
    2006, 8(1):128-135.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560.50 K](1745)
    摘要:
    通过对甘草胭脂蚧(Porphyrophora ningxiana)的田间调查,生活习性、发生规律、自然种群生命表以及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寿命7-10d,卵以卵袋的形式产于 2-6cm的土壤中。8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后入土产卵分泌白色棉团状卵袋。秋、冬季,一部分若虫在寄主上越冬,另一部份若虫和少量卵在土壤中的卵袋内越冬。以一龄若虫寄生甘草根部并造成严重危害,使植株根部腐烂桔死。根据以上生物学特性与发生危害情况,进一步开展了田间分布型调查, 组建了甘草胭脂蚧自然种群生命表,开展了室内胭脂蚧发生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实验。利用改变栽培方式、局部露根治虫的措施,轮作可降低害虫的危害。田间进行了化学药剂的筛选,采用辛硫磷、毒死蜱、白僵菌杀虫剂在秋、春季,分别对成虫、若虫活动始期和一龄若虫上寄主的关键防治适期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