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组分中药系统研究
    梁鑫淼 徐青 薛兴亚 章飞芳 肖远胜
    2006, 8(3):1-7.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92) [HTML](0) [PDF 587.47 K](1812)
    摘要: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最具创新实力的高技术强所之一。该所自2004年主持承担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以来,面向我国中药研发和生产技术的重大需求,采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对复方中药进行前瞻性、先导性的系统研究,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集成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以标准组分分离制备、系统化学及生物学表征为基础,集中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生产三者为整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新的分离材料、表征方法,开展标准组分及其配伍的系统生物学表征研究和国际接轨的中药标准,阐明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科学诠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标准化、资源化、国际化的中药研究创新模式。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所形成的整体思路和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现代化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期杂志以专题研究形式刊载了一组论述组分中药系统研究的论文,以飨读者。
    2  基于传统的中药现代化与质量评价—继承与创新
    谢培山
    2006, 8(3):8-13.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13) [HTML](0) [PDF 506.00 K](2497)
    摘要:
    目前,评价中药材质量的传统西方模式已捉襟见肘,化学和生物指纹图谱成为保留和表达完整质量信息的可行模式,但采用指纹图谱模式表达中药的质量也有如何传承(至少是保留)中医药传统文化底蕴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3  脑核团分布动力学在研究脑功能调节中药中的应用
    杜力军 刘瑞凝 王雪莉 张陆军 何希辉 邢东明
    2006, 8(3):14-17.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36) [HTML](0) [PDF 370.12 K](2179)
    摘要:
    由于脑核团功能有所不同,因此药物在不同核团的分布则对其药理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药物脑核团分布动力学进行观察,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药物调节脑功能的作用,同时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对于具有复杂体系特点的中药来说,更是如此。
    4  不同配伍药物拮抗广防己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陈薇 贾波 黄秀深 张丰华
    2006, 8(3):18-20.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47) [HTML](0) [PDF 471.46 K](2237)
    摘要:
    目的:观察广防已分别与大黄、川芎、桂枝、茯苓、黄芪配伍后肾毒性的改变情况。方法:广防已分别与上述5味中药配伍,灌服大鼠60d后,测定血肌酐(Scr)、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尿碱性磷酸酶(AKP)、尿溶茵酶(Lys),并观察肾脏病理,与灌服广防已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与单味广防已组比较,配伍桂枝组和配伍黄芪组尿AKP有显著降低(P<0.05),各配伍组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无异常。结论:各配伍药物均可减轻其副作用,以桂枝、黄芪最为明显。
    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青风藤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任洁 薛兴亚 章飞芳 徐青 梁鑫淼
    2006, 8(3):21-26.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05) [HTML](0) [PDF 414.13 K](1870)
    摘要:
    目的:方法:用药典记载的提取方法提取药材青风藤的挥发油,经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分离出200多个峰,通过与软件中的质谱标准谱图库比较鉴定出其中101种化合物。结果:青风藤中主要物质为n-十六烷酸和(Z,Z)-9,12-十八烷酸。意义:该研究为青风藤的物质基础研究和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6  五种中药与附子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张梅 苏筱琳 雨田 彭成
    2006, 8(3):27-29.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42) [HTML](0) [PDF 154.69 K](2765)
    摘要:
    目的:研究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各炮制品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芍药苷、人参皂苷、辣椒素、甘草酸单铵盐、大黄素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对比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与附子配伍前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配伍后诸药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低于药材单煎液。结论:附子与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配伍后,附子毒性降低,与其配伍的五味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亦有变化。
    7  燕窝鉴别中的蛋白质电泳研究
    林洁茹 董燕 周华 赖小平 王培训
    2006, 8(3):30-32.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071) [HTML](0) [PDF 251.28 K](2479)
    摘要:
    目的:探讨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应用于燕窝蛋白分离及燕窝鉴定中的可行性。方法:提取印尼燕窝、怀集燕窝及常作为伪品的明胶、银耳、猪皮的蛋白质,进行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研究。结果:印尼燕窝与怀集燕窝在SDS-PAGE图谱上可见明显差异,而明胶、银耳和猪皮等伪品可见特征性蛋白条带。燕窝蛋白经等电聚焦电泳可见清晰的蛋白条带,且主要集中于酸性端。结论: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均可获得燕窝蛋白质的特征性电泳图谱,用于鉴别不同品种燕窝及掺伪燕窝是可行的。
    8  中药材黄芪的DNA指纹图谱鉴别
    张曦 徐青 黄璐琦 刘娟 肖红斌 梁鑫淼
    2006, 8(3):33-36.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72) [HTML](0) [PDF 413.55 K](2705)
    摘要:
    为鉴别中药材黄芪的品种及其代用品,采用高盐低pH值法提取药材的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扩增药材基因组DNA样品。结果表明,高盐低pH值法较适用于黄芪类药材基因组DNA的提取,其中2个引物可作为高特异性引物,根据琼脂糖凝胶上显示的DNA带型差异准确鉴别黄芪和红芪。RAPD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黄芪及其代用品。
    9  桔梗栽培及野生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魏建和 杨成民 陈士林 程惠珍 黄璐琦
    2006, 8(3):37-41.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05) [HTML](0) [PDF 273.78 K](2216)
    摘要:
    为了解桔梗栽培种质、野生种质的遗传背景,为桔梗育种及道地药材研究提供依据,采用RAPD方法分析了桔梗20份栽培种质、3份野生种种质及5份遗传材料共92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从26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6个引物进行全部样品PCR扩增,得到多态性条带58条。所有种质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为66.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2099,栽培种质的Ht和P值AT>AB>NC>SZ,野生和遗传材料中各份种质的Ht和P值很低,但总体值仍高;UPGMA聚类和SPSS聚类可以将各种不同来源的种质很好地区分开来。结论:桔梗栽培种质在遗传背景来上为混杂群体,纯系材料遗传背景均一,不同栽培产区桔梗种质已出现明显遗传分化。
    10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研究
    刘为民 刘保延 谢雁鸣
    2006, 8(3):42-46.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72) [HTML](0) [PDF 455.26 K](2194)
    摘要:
    目的:系统综述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方法: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和循证医学研究两方面的特点、定位、吻合度,循证医学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情况,已开展的中医药应用循证医学研究工作,目前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取得的结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果: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循证医学研究组织建构,国家立项支持开展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中医药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医中药系统评价、教育、人才培养及发表论文、获得成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结论: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是临床疗效的肯定,倡导参照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建立反映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的复杂、多维的终点指标评价体系。
    11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蒙古黄芪产地适宜性研究
    陈士林 魏建和 孙成忠 刘召芹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肖小河
    2006, 8(3):47-53.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231) [HTML](0) [PDF 916.81 K](3185)
    摘要: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1km2的栅格气候数据库以及1:4000000的土壤数据库,并以1:100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内蒙古武川和山西浑源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蒙古黄芪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蒙古黄芪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蒙古黄芪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蒙古黄芪生产、认识黄芪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辨证论治的整体调节与中药整体效应分子组
    宋剑南
    2006, 8(3):54-56.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68) [HTML](0) [PDF 313.52 K](2104)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与多靶点效应有本质区别的中药方剂的整体调节效应即整体效应的观点,认为在目前尚难对中药化学成份进行性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准确定位的情况下,方剂的整体效应只能依靠尽可能多地保持其中能被吸收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尤其不能忽视其中大量低丰度的成分及微量元素。提出必须充分重视胃肠道作用途径对中药方剂疗效的影响,中药方剂中真正的(药物分子或前体即)效应分子应是存在于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前的那些物质之中,认为它们才是中药方剂整体效应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中药方剂的整体效应分子组及整体效应分子组学的概念。
    13  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评价与改性技术研究的探索
    徐德生 冯怡 张宁 沈岚 林晓 刘怡
    2006, 8(3):57-61.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023) [HTML](0) [PDF 522.84 K](2395)
    摘要:
    中药制剂的原料大部分是中药提取物,其理化性质不明确,往往流动性差,吸湿性强,稳定性差。对于这些物料所表现出的共性和特殊性问题很少进行系统深入的评价与研究,因而也缺少改善其不良物理性质方法(改性技术)的研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综述了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的评价方法和改性技术,为解决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由传统制剂向现代制剂向现代剂型转变提供研究思路。
    14  中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探讨
    孟凡红 符永驰
    2006, 8(3):62-64.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789) [HTML](0) [PDF 242.65 K](2201)
    摘要: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与建设模式,探讨了中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内容、现有基础及发展目标,提出中医药数字图书馆应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现代化管理,以网络形式向全世界发布,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并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石斛类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应依 徐红 王峥涛
    2006, 8(3):65-70.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59) [HTML](0) [PDF 494.55 K](2282)
    摘要:
    本文总结了AP-PCR与RAPD技术、AFLP技术、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基因芯片等DNA分子鉴定技术,并介绍了近年来这些技术在中药石斛类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16  炒药机的研究进展
    陈楚明 吴纯洁 黄勤挽 罗诚
    2006, 8(3):71-73.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10) [HTML](0) [PDF 242.01 K](1902)
    摘要:
    中药饮片炮制机械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了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的高低,也是提高饮片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使传统的炒制方法在现代机械生产中得以继承和提高是饮片与机械行业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中药炒药机的发展过程、最新进展、结构特点、存在问题分别给予了阐述与分析,旨在为炒药机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17  中药组分选择性分离材料研究
    徐青 王金成 郭志谋 章飞芳 薛兴亚 梁鑫淼
    2006, 8(3):74-78.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14) [HTML](0) [PDF 378.83 K](1957)
    摘要:
    针对中药组分的特点和分离的难点,以及目前分离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了中药组分选择性分离材料的总体研究方案。以高效、高选择性为目标,研究硅胶、聚合物、膜基质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引入功能基团,开发新的选择性分离材料,逐步实现分离材料的自主创新、高品质和国产化,并应用于中药组分、成分或有害物质的高效、高选择性分离。
    18  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研究
    肖远胜 徐青 金郁 薛兴亚 章飞芳 梁鑫淼
    2006, 8(3):79-84.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10) [HTML](0) [PDF 481.55 K](2089)
    摘要:
    以中药强极性组分、类组分、同系组分、微量组分为研究重点,采用新颖的分离表征策略和发展新型分离材料进行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发展硅胶基质的亲水性色谱填料分离中药强极性组分,以组合大孔树脂技术研究类组分,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同系组分,以差异化富集策略研究微量组分。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柱色谱及其联用技术进行标准品的制备,建立标准品资源库,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19  中药组分的系统化学表征
    章飞芳 张峰 薛兴亚 徐青 金郁 梁鑫淼
    2006, 8(3):85-90.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12) [HTML](0) [PDF 360.78 K](1976)
    摘要:
    中药的化学表征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药发展的现状,从组分的角度切入中药,提出了同系组分的概念,并从标准品表征,强极性组分表征,同系组分表征,多维多模式色谱分离及其联用表征和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进行系统化学表征研究的思路,力求实现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揭示和中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
    20  中药信息数据系统构建
    薛兴亚 徐青 章飞芳 梁鑫淼
    2006, 8(3):91-94.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832) [HTML](0) [PDF 505.08 K](1867)
    摘要:
    针对组分中药的系统研究需要和目前中药数据库的不足,本文设计构建了既包含中药基本信息、又包含化学及生物学表征等现代研究数据,以及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知识挖掘的中药信息数据系统,阐述了中药信息数据系统的构建步骤、中药信息数据库的结构与关系图、中药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中药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等,为中医药现代化开发强有力的信息工具提供了理论指导。
    21  中药标准组分制备与组分库的构建
    丰加涛 徐青 薛兴亚 章飞芳 肖远胜 梁鑫淼
    2006, 8(3):95-98.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01) [HTML](0) [PDF 376.37 K](1914)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多种现代分离技术的集成,构建了中药系统分离制备的标准化平台,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操作规范控制提取分离过程。通过平台运行,已完成了50味中药和8个复方的1100多个标准组分的分离制备,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标准组分库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范。初步形成了中药标准组分库,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创新中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组分资源。
    22  中药标准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表征
    金郁 章飞芳 肖远胜 薛兴亚 徐青 梁鑫淼
    2006, 8(3):99-105.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119) [HTML](0) [PDF 388.16 K](2620)
    摘要: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表征是化学袁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系统表征中药标准组分,采用了电喷雾电离源(ESI)、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的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获取标准组分在统一分析条件下,不同表征模式中化合物的光谱、质谱信息。通过对不同标准组分中大量表征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发现和归纳色谱、质谱规律,用于不同药材的成分差异性研究,以及由系统制备得到的同种药材不同层次标准组分中成分与含量的变化,为制备成分的确定和高效制备条件及参数的优化提供基础。建立包含分析方法的标准组分色谱质谱数据库,结合色谱、质谱规律,实现已知化合物的搜索匹配与自动质谱解析;预测和发现结构类似的未知化合物,提高研究效率,加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23  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复杂体系中药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金高娃 章飞芳 薛兴亚 肖远胜 徐青 梁鑫淼
    2006, 8(3):106-111.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042) [HTML](0) [PDF 400.06 K](2066)
    摘要:
    超高效液相色谱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速度更快更灵敏,它使用1.7μm颗粒度的色谱柱填料,能够获得更高的柱效,并且在更宽的线速度范围内柱效保持恒定,因而有利于提高流动相流速、节省分析时间和增加峰容量,这种固定相还减少了表面残余硅羟基,适合于分析中药中生物碱类等特殊样品。本论文对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复杂体系中药中的分离分析进行了简要介绍,尽管使用小粒径的色谱柱填料,超高效液相色谱本质上应符合液相色谱的保留值规律、峰形规律,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表明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将在复杂体系中药的分离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4  基于GIS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成忠 刘召芹 陈士林 魏建和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2006, 8(3):112-117.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121) [HTML](0) [PDF 637.50 K](3043)
    摘要:
    根据物种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设计了基于数据库的GIS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和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库为分析的数据基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与药材道地产区最为相近的地区,结束了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药材、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分析的低效、准确性差的做法。
    25  三七产地适宜性数值分类与区划研究
    魏建和 陈士林 孙成忠 刘召芹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肖小河
    2006, 8(3):118-121.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907) [HTML](0) [PDF 563.53 K](2260)
    摘要:
    以云南文山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三七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三七适宜区分布范围较广,但在云南的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的东南部适宜区分布较集中。三七种植过程中需要育苗移栽、搭棚遮荫等复杂的栽培技术,决定了只有少数地区(云南、广西)最终发展成为三七的主产区,说明了社会因素在三七道地产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指导三七生产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基于TCMGIS-Ⅰ的暗紫贝母生态气候产地适宜性分析
    王瑀 魏建和 陈士林 孙成忠 刘召芹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肖小河
    2006, 8(3):122-124.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050) [HTML](0) [PDF 542.01 K](2175)
    摘要:
    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对暗紫贝母的适宜产地进行分析,得出全国不同级别的暗紫贝母适宜产地,结果与暗紫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特点相符。表明TCMGIS-Ⅰ能有效指导中药材的引种栽培和野生抚育,可用于科学地确定中药材的适宜产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