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现代化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秦伟
    2006, 8(4):1-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99) [HTML](0) [PDF 179.52 K](1849)
    摘要:
    2006年7月8-9日,本刊第四届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大化所)隆重召开。会议秉承“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宗旨,共同研讨了杂志使命、发展目标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前沿交叉、中药中医研究、国际化等重大问题,与会代表参观了中科院大化所组分中药组、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和药物化学组等实验室。重点了解了该所主持承担的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一“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所获得的重要进展,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彼此都感到很有收获。本文系中科院高技术局秦伟副局长的会议演讲。演讲阐述了作者自2003年布署中科院中药现代化科研工作以来的思考。全文简明扼要。人们从中可以认识和了解中科院全面、系统地开展传统中医药研究所持有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并得到有益的启示。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此刊载,以飨读者。
    2  中医药科学的继承与创新
    惠永正
    2006, 8(4):4-6.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856) [HTML](0) [PDF 310.40 K](2293)
    摘要:
    从文化性、社会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全面深入阐述了中医药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维系和发扬文化脉络、转换科学研究思路、将中医药做大做强成为知识经济新秀问题。 更多还原
    3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李连达 靖雨珍
    2006, 8(4):7-12.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28) [HTML](0) [PDF 357.04 K](1875)
    摘要: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4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王喜军 张宁 常存库 曹洪欣
    2006, 8(4):13-16.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49) [HTML](0) [PDF 317.79 K](2183)
    摘要:
    方剂配伍规律是制约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经历从饮片到成分、从体外到体内、从单一方法研究到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历程,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方法学上有待于新的突破。本文总结了以往方剂的拆方研究、药理研究以及配伍的化学研究等工作,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方剂配伍研究的思路与想法。
    5  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崔蒙 范为宇 尹爱宁 胡艳敏 苏大明 周琳琳 贾李蓉 李园白 李海燕
    2006, 8(4):17-20.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66) [HTML](0) [PDF 282.12 K](2205)
    摘要:
    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确立了中医标准化战略的总体指导思想;制定此战略的具体指导原则;论述了在今后的标准化工作中应注意协调的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标准化战略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想了兼容战略、本体战略和超前战略3种战略思路;最后在分析当前中医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划分了中医基础标准、中医管理标准、中医技术标准3个重点领域。
    6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张国林 彭宣宪
    2006, 8(4):21-25.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869) [HTML](0) [PDF 300.07 K](2069)
    摘要: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与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蛋白质组学可以高通量地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证实质的物质基础和中药的抗病分子机制,为中医治疗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中医疾病和药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免疫机制实验研究的新工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将为系统医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铺平道路。
    7  金莲花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朱殿龙 丁万隆 陈士林
    2006, 8(4):26-3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41) [HTML](0) [PDF 443.76 K](2372)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资料,对金莲花属植物的分布、植物学研究、生药学研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制剂工艺等方面进行综述性介绍。金莲花是很有价值的植物抗菌药,对金莲花属植物进行药物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对该属研究仅限少数几种,而金莲花属植物均为野生状态,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
    8  大黄研究进展
    李敏 李丽霞 刘渝 刘勇
    2006, 8(4):34-3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128) [HTML](0) [PDF 485.41 K](3832)
    摘要:
    本文综述了笔者介绍近5年来大黄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9  龙葵总碱对肿瘤细胞膜钠泵及钙泵活性影响的研究
    季宇彬 高世勇 王宏亮 邹翔
    2006, 8(4):40-4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57) [HTML](0) [PDF 186.54 K](2022)
    摘要:
    目的:观察龙葵总碱对S180小鼠及H22小鼠肿瘤细胞膜Na+,K+-ATPase及Ca++,Mg++- 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荷瘤小鼠分为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分别测定各组肿瘤细胞膜的Na+,K+-ATPase及Ca++,Mg++-ATPase活性。结果:龙葵总碱对S180小鼠及H22小鼠肿瘤细胞膜Na+,K+-ATPase及Ca++,Mg++-ATPase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呈量效正相关。结论:龙葵总碱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理之一。
    10  扶正消瘤颗粒抗卵巢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贾彤 张献 张广美
    2006, 8(4):44-48.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28) [HTML](0) [PDF 507.61 K](1959)
    摘要:
    目的:阐述扶正消瘤颗粒(CM)在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SKOV-3,分为空白组(control)、CM组、顺铂组(DDP)和CM+DDP组。采用:MIT法检测其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用TUNEL、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用Westerblot检测PCNA、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MMT显示本方有一定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浓度愈大,作用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TUNEL和透射电镜及FCM均提示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而Westernblot的结果则显示了细胞凋亡的发生与bcl-2/bax比率的下调有关,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结论:扶正消瘤颗粒在体外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有增效之功。
    11  红花注射液对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李亮 周黎明 熊文碧 朱玲 杨云霞
    2006, 8(4):49-52.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257) [HTML](0) [PDF 369.44 K](2142)
    摘要: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缺氧、脑梗塞、心肌梗塞及“血瘀”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小鼠,豚鼠,SD大鼠分别复制缺氧、脑梗塞、心肌梗塞及“血瘀”模型,记录比较小鼠在密闭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秒),测量小鼠偏瘫恢复数,记录豚鼠不同时间心电图,比较给药前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振幅变化的差异,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红花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常压耐缺氧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脑梗塞所致偏瘫的恢复率增高,红花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豚鼠因垂体后叶素所致0、30、60秒的心电图ST段高抬和0、15、60秒的T波升高均明显降低,中剂量组0秒的ST段和T波升高明显降低,“血瘀”证大鼠的全血黏度明显下降。结论:红花注射液对缺氧,脑梗塞,心肌梗塞,“血瘀”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2  绞股蓝总皂甙对肝细胞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杨明辉 郭晓兰 袁国华 周京国 魏锦
    2006, 8(4):53-56.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30) [HTML](0) [PDF 440.55 K](1862)
    摘要: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p)对人肝细胞瘤细胞(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p对人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Gp作用Huh-7细胞后表达的Bcl-2,Bcl-XL,Bax和Bad蛋白水平。结果:20mg/ml Gp作用于细胞24h后,64%的Huh-7细胞发生凋亡,而人纤维细胞凋亡率为12%。Westem blot结果显示Gp作用后Huh-7细胞中Bcl-2表达明显降低,而Bax表达显著上调。结论:Gp可诱导人Huh-7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Bcl-2和上调Bax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13  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电泳行为的研究
    刘玉婕 李国玉 杨炳友 匡海学
    2006, 8(4):57-5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33) [HTML](0) [PDF 368.28 K](1973)
    摘要:
    目的:研究芦丁、槲皮素、山萘酚等黄酮类成分在毛细管中的迁移行为与电压、缓冲溶液pH值及其离子浓度的关系。方法:在室温下,分别考察电压、缓冲液pH值及缓冲液离子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结果:3种黄酮类物质在pH值8.65、电压20KV、缓冲液离子浓度12mmoL/L条件下为最佳。结论:对于3种物质在毛细管电泳中的迁移行为,缓冲液的pH值对各峰的分离度起主要作用,电压和缓冲液的离子浓度主要影响各峰的出峰时间.
    14  复方肝舒贴的体外释放研究
    汤秀珍 刘志远 沈平孃
    2006, 8(4):60-6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841) [HTML](0) [PDF 488.40 K](1927)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复方肝舒药物的体外释放速度和药物中化学成分自身经皮渗透特性。复方肝舒用医用胶制备成为贴剂,体外释放速度和经皮渗透特性分别通过药典释放度方法和Franz扩散池法进行考察。体外释放研究结果表明,复方肝舒贴制剂中黄芪甲苷在2h释放率约为5%,12h释放超过70%,此后释放速度逐渐放缓;莪术醇24h累计释放超过50%;没药和王不留行中成分也有不同程度释放。经皮渗透结果表明,莪术、郁金和没药中所合成分能够穿过裸鼠皮肤。
    15  枳实、枳壳、青皮和陈皮等药材中辛弗林含量测定研究
    赵宇 谢培山 卢平华 王祥红 杨辉
    2006, 8(4):64-67.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148) [HTML](0) [PDF 385.58 K](2801)
    摘要:
    西方食品增补剂禁用麻黄后化学结构与麻黄碱相似的辛弗林(synephrine)又备受关注。本文从含量测定的角度,建立了辛弗林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枳实、枳壳、青皮和陈皮药材共95份样品中辛弗林的含量分布情况,并采用该方法考察了新会、长沙和自贡产地自采果皮在不同采收时间内辛弗林含量变化情况。测定结果表明,青皮和枳实药材中辛弗林含量最高,约为0.6%和0.45%,陈皮和枳壳中相对略少,为0.3%和0.1%;未成熟药材(青皮)辛弗林含量比成熟果皮为高。由此推算相应的用药剂量,从而为检测和使用枳实、枳壳、青皮和陈皮等药材提供参考和依据.
    16  晋产远志种质资源皂苷元含量测定
    赵云生 李占林 张丽萍 严铸云 毛福英
    2006, 8(4):68-70.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17) [HTML](0) [PDF 280.73 K](1905)
    摘要:
    目的:研究晋产远志皂苷元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山西不同气候区远志资源皂苷元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晋产远志种质资源皂苷元含量与该资源所分布的农业气候区具有一定相关性。
    17  RP-HPLC测定仁青常觉中士的宁的含量
    黄志芳 易进海 德吉 贡布
    2006, 8(4):71-7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52) [HTML](0) [PDF 293.40 K](2271)
    摘要:
    目的:建立仁青常觉中士的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Diamonsil(TM)钻石C18,(4.6 mm×200m,5μm);流动相: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75)(用10%磷酸溶液调节pH至2.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0.8ml/min;柱温:35℃。结果:士的宁色谱峰与其它色谱峰分离良好,进样量在0.03792-0.1896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02%,RSD=1.26%(n=6)。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可靠,为控制仁青常觉的质量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18  菘蓝氮磷钾配比试验研究
    温春秀 谢晓亮 田伟 周巧梅
    2006, 8(4):74-76.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854) [HTML](0) [PDF 273.20 K](1831)
    摘要:
    目的:研究菘蓝的氮、磷、钾需求规律和合理配比。方法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以氮、磷、钾为供试因子,菘蓝产量为目标函数,对菘蓝施肥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获得了优化施肥技术方案:即尿素260kg/hm2,过磷酸钙1287.36kg/hm2硫酸钾489.89kg/hm2,应用此配方产量可达7387.45kg/hm2。结论:可以为菘蓝的规范化栽培(GAP)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9  间套作与中药材的生态栽培
    周丽莉 祁建军 李先恩
    2006, 8(4):77-81.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11) [HTML](0) [PDF 261.71 K](1992)
    摘要:
    针对目前药用植物栽培中出现的药材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的现象,本文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种植模式-间套作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机理分析入手,对间套作在提高药用植物产量、改善品质和控制病虫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进行综述。
    20  针刀医学与中医现代化
    王雪苔
    2006, 8(4):82-84.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14) [HTML](0) [PDF 258.21 K](1842)
    摘要:
    针刀医学是在针刀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中西医互相渗透的新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已初成体系。针刀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但目前尚缺乏高标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了保证针刀治疗的安全性要制订常见病针刀治疗技术规范,同时制订相应的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认定标准。
    21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朱汉章
    2006, 8(4):85-9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80) [HTML](0) [PDF 730.66 K](2171)
    摘要:
    针刀医学是经过30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西医学的最新成果,在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医学学科,其基本内容是将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本文着重论述了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创新,提出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生物物理学,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物物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作者认为,针刀医学的发明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中医现代化,而且还使西医跨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针刀医学研究领域内人体生物物理学数据库和人体气象学两个新概念和假说。
    22  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朱汉章
    2006, 8(4):94-9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491.00 K](2120)
    摘要:
    针刀医学30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都是围绕着中医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为指导,探索相关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应用现代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手术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中医学的有关基础理论进行破译和创新,从而形成了既有中医理论内涵、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内容的医学新理论、新方法。这一新理论、新方法是以生物物理学为其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化、具体化。
    23  针刀医学的发展对中医现代化的意义与评价
    石学敏
    2006, 8(4):100-106.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556.88 K](2281)
    摘要:
    针刀医学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到目前为止有了比较广泛的普及范围,取得了比较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刀医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24  针刀调整电生理线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报告
    任月林 任旭飞
    2006, 8(4):107-10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34) [HTML](0) [PDF 299.55 K](1926)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针刀共治疗观察36例3岁- 16岁患者,与19例针灸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经2个月治疗,针刀治疗组有效率为88.9%,而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47.4%,结果表明,针刀治疗组与针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刀治疗使得人体电生理线路功能恢复,从而抑制了高位运动中枢的异常兴奋,针刀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5  针刀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
    张秀芬 俞杰 樊水平 黄建新 李丽虹 封淑文
    2006, 8(4):110-115.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74) [HTML](0) [PDF 449.92 K](1902)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 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26  针刀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1162例临床报告
    陈关富 赖志刚 翟川江 叶韵 罗杰 孙祝娟
    2006, 8(4):116-11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963) [HTML](0) [PDF 226.08 K](2445)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机理和方法。方法:治疗观察1162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针刀治疗、并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功能锻炼,疗程1年;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总有效率91.4%。结论:以针刀为主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可明显改善症状、功能、抑制病情发展,促进股骨头的修复,同时在治疗经济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适宜于早期、儿童及青壮年患者。
    27  针刀与局部封闭疗法对照治疗肩周炎55例临床疗效观察
    权伍成 张秀芬 朱汉章
    2006, 8(4):120-123.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005) [HTML](0) [PDF 390.79 K](1850)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治疗肩周炎与局部封闭治疗方法相对比,观察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就诊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针刀治疗方法和局部封闭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将针刀治疗组与局部封闭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统计疗效,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近期疗效统计发现,针刀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6.5%,有效率为89.3%;局部封闭对照组的治愈率为18.6%,有效率为70.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结果为,针刀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3.6%,有效率为89.3%,封闭对照组的治愈率为11.2%,有效率为70.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组治疗肩周炎与局部封闭对照组相比,其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针刀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封闭对照组。
    28  针刀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令习 王晶
    2006, 8(4):124-127.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875) [HTML](0) [PDF 312.90 K](2358)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针刀疗法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值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针刀疗法有良好的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并明显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结论:对于浅表性胃炎施针刀疗法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