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8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代谢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孙晖 吴泽明 吕海涛 王喜军
    2006, 8(6):1-6.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65) [HTML](0) [PDF 376.51 K](2039)
    摘要:
    中药及复方的体内代谢研究是当今探讨体内过程和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前沿热点领域,也为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创新以及中药制药产业链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中药及其复方体内代谢研究有助于揭示药效物质基础、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规律,明晰体内药效成分与表观药效间的时量与时效间的关联,破译合“诸药之长”以成“有制之师”背后隐藏的配伍规律科学真谛,为打破长久以来困扰中医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提供契机。对于建设符合中医药学科规律的ADME/Tox新药筛选平台,指导脱胎于中医经方又高于经方的创新型中药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代谢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2  中医临床研究软指标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朴海垠 谢雁鸣
    2006, 8(6):7-12.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810) [HTML](0) [PDF 471.19 K](2063)
    摘要:
    通过对中医临床研究中中医软指标的筛选、赋权、量化及用适宜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比较其各自优缺点,并分析其适宜应用范围,探索了建立符合中医软指标自身特点的、科学的中医软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考虑到中医软指标的主观性、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中医软指标的构建宜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范式,借鉴多学科理论成果。
    3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
    贺福元 罗杰英 邓凯文
    2006, 8(6):13-18.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208) [HTML](0) [PDF 449.04 K](2416)
    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方法: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总成分动力学参数体系及其与单个成分的动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中药复方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包括总量零阶矩(AUC)、一阶矩(MRT)、二阶矩(VRT)、表观半哀期、表观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浓度、达稳时间、平均吸收时间、平均溶解时间、平均崩解时间等动力学参数概念。结论:统计矩原理能建立适应中药复方多成分分析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4  小儿肺炎中医辨证规范研究问题与认识
    王雪峰 董丹 梁茂新
    2006, 8(6):19-22.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37) [HTML](0) [PDF 327.91 K](2520)
    摘要:
    针对目前辨证规范化研究中关键环节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关于小儿肺炎中医辨证规范研究的问题和认识。认为建立完善小儿肺炎的中医临床辨证规范,应遵循病证规范的基本原则。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全面澄清和处理小儿肺炎各证所属症状体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小儿肺炎各证所属症状的分级问题、症状体征轻重程度测量方法、舌象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等。
    5  基于隐结构模型的血瘀证症状体征研究
    王阶 李海霞 王燚 张连文 姚魁武
    2006, 8(6):23-26.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05) [HTML](0) [PDF 388.87 K](1997)
    摘要:
    以血瘀证为例,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了2004份血瘀证症状体征调查表,用隐变量分析方法对获得的症状体征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中医理论解释的隐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利用隐结构模型可以探讨中医辩证的客观化、定量化,揭示众多症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辨证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6  加味四妙丸治疗痛风的处方筛选研究
    尹莲 史欣德 钱祖稀
    2006, 8(6):27-30.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323) [HTML](0) [PDF 338.14 K](2533)
    摘要:
    本文以治疗痛风加味四妙丸为例,介绍经典类方的筛选及组方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临床应用的治疗痛风加味四妙丸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四妙丸的组方结构,将加味药按功效分类,组成四组加味四妙丸处方;经药效比较,临床验证,筛选出有效处方;对该有效处方各类成分进行药效评价、正交组合筛选,确定各类成分对抗炎、镇痛、降尿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毒炽盛为急性痛风病机的关键,加清热解毒药组成的四妙丸类方是治疗急性痛风的最佳配伍,加味药中的有机酸类成分在降血尿酸作用上起较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四妙丸中黄柏的清热解毒功效;君药苍术中的挥发油部位在抗炎、镇痛、降尿酸方面均起主要作用。
    7  海昆肾喜防治阿霉素肾病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宗江 刘昆 仇琪 梁凯峰 杨美娟 张新雪
    2006, 8(6):31-35.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853) [HTML](0) [PDF 666.39 K](2203)
    摘要:
    目的:探讨海昆肾喜(FPS)防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周测体重,每2周收集24小时尿量,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周后处死,分离血清观察各项生化指标,应用HE、六胺银染色及Mallory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数据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海昆肾喜能够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病理损害,增加阿霉素肾病大鼠体重,减少尿蛋白排泄、提高血TP和Alb水平,降低BUN和Scr,改善肾功能。结论:海昆肾喜能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改善肾功能、调节血脂紊乱和升高白蛋白水平,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硬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8  RP-HPLC法同时测定黄连中四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含量
    袁久荣 魏英勤 袁浩 徐娟 容蓉
    2006, 8(6):36-39.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219) [HTML](0) [PDF 245.99 K](2234)
    摘要:
    目的:建立用RP-HPLC技术同时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巴马亭、黄连碱及药根碱等4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药材中上述4种原小檗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4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4%(RSD=1.7%)(n=9),1.33%(RSD=1.3%)(n=9),3.67%(RSD=2.8%)(n=9),0.95%(RSD=5.2%)(n=9)。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黄连中4种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含量,且简便、准确、可靠、快速,并具重现性。
    9  紫玉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卢汝梅 何翠薇 潘英
    2006, 8(6):40-41.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36) [HTML](0) [PDF 195.21 K](1987)
    摘要:
    目的:研究紫玉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紫玉盘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与结论:共检出80个化合物,鉴定其中5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3%。紫玉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吉马烯B、1,5,5-三甲基-6-亚甲基-环已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蓝桉醇。
    10  应用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的化学稳定性
    李小芳 蒋卫
    2006, 8(6):42-45.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23) [HTML](0) [PDF 197.35 K](2245)
    摘要:
    目的:探讨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的稳定性,为建立酒龙胆炮制火候的量化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在实验室模拟工厂设备,以龙胆苦苷含量为指标,应用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考察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的稳定性。结果:酒龙胆炮制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在一定温度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符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100℃的炮制效果整体较好,炮制时间以10min为佳。结论:时间太长和温度太高都不利于酒龙胆中龙胆苦苷的稳定,龙胆苦苷在炮制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有规律可循。
    11  葛根降糖胶囊水提醇沉工艺的研究
    陈建真 陈建明
    2006, 8(6):46-49.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142) [HTML](0) [PDF 246.26 K](2048)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降糖胶囊水提醇沉的工艺条件。方法:选用L9(34)正交表,以提取葛根素总量为评价指标,葛根素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果:因素A(煎煮次数)和B(提取时间)对水提工艺有显著影响,煎煮工艺确定为A3B2C3。因素A(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有显著影响,醇沉工艺确定为A3B3C1。结论:该水提醇沉工艺科学、合理。
    12  鞣质含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B)方法学验证
    谢道刚 宋光志 刘静
    2006, 8(6):50-53.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149) [HTML](0) [PDF 280.28 K](1868)
    摘要:
    目的:验证鞣质含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B)。方法:采用干酪素空白干扰试验,确定方法存在的问题。结果:鞣质吸附剂-干酪素含有干扰测定的物质,导致方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结论:鞣质含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B)应予修正。
    13  吡虫啉对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陈美艳 陈君 李昆同 于晶 贾蕴彬 张重义
    2006, 8(6):54-57.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75) [HTML](0) [PDF 185.74 K](1885)
    摘要:
    目的:研究内吸性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对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13:87);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吡虫啉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施药后绿原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升高,而且随施用药剂浓度增加,绿原酸含量增加。结论:吡虫啉对金银花绿厚酸的含量有影响,其中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4000倍液对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含量有显著影响。
    14  施肥对款冬生物量分配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彭锐 叶玉兰 秦松云 李隆云 王俊 刘志和 刘毅
    2006, 8(6):58-62.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856) [HTML](0) [PDF 328.00 K](1673)
    摘要:
    目的:研究肥料种类和用量对款冬生物量分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取样测定生物量分配,田间统计产量;分别用HPLC法测定款冬芦丁含量和UV法测定款冬总黄酮含量。结果:在一定肥料施用范围内,肥料种类和用量能明显提高款冬的产量和芦丁、总黄酮含量,并增加生物量向经济器官分配。结论:磷、钾肥能提高款冬花蕾的数量,生产上应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氮、磷、钾肥及有机肥在一定施用范围内,能增加款冬花产量和提高款冬花的品质。
    15  贵州菊科药用植物新记录种及药用新资源
    徐文芬 何顺志
    2006, 8(6):63-67.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018) [HTML](0) [PDF 339.45 K](2052)
    摘要:
    目的:介绍贵州菊科药用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种和药用新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功效,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及资料考证相结合。结果:发现贵州菊科药用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种5种,药用新资源42种。结论:贵州菊科药用新资源种类较多,但部分种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较少,这些药用新资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16  环境因子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徐文燕 高微微 何春年
    2006, 8(6):68-72.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035) [HTML](0) [PDF 366.36 K](2512)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合成过程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l)、黄烷酮醇还原酶(DFR)、异黄酮合成酶(IFS)等系列酶的调控,而这些酶的活性及其分子合成水平又受到光照、温度、水分、矿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列出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并对环境因子影响黄酮生物合成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
    17  贵州十种民族药的应用研究
    徐树芸
    2006, 8(6):73-78.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83) [HTML](0) [PDF 487.47 K](2788)
    摘要:
    黑骨藤、大乌泡、透骨香、小花清风藤、珊瑚姜、飞龙掌血、蓝布正、马鞭草、蜘蛛香、五倍子是10种较为常用的贵州民族草药。本文对其开发应用现状,以及来源、化学及药理研究、成分制剂构成及其功能、用法、用量,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挖掘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采用民族药防病治病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开发应用前景奠定了基础。
    18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
    齐炼文 李萍 赵静
    2006, 8(6):79-86.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00) [HTML](0) [PDF 627.77 K](2551)
    摘要: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符合中医治疗疾病和中药作用的整体性原则。中医病证引起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促进“证”本质的研究和中医辨证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深层次理解中医脏象理论,预测疾病的发生,反应肠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体性评价中药及复方综合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中药体内代谢物组的分析,可促进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阐明,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临床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代谢组学和中医药学的有效组合,一定能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19  降香总黄酮的体内Ⅱ相代谢反应研究
    刘荣霞 崔亚君 果德安
    2006, 8(6):87-97.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006) [HTML](0) [PDF 1.41 M](2085)
    摘要:
    对灌胃给予大鼠降香总黄酮后,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和Ⅱ相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酶水解的方法将Ⅱ相代谢产物水解为原型形式,以HPLC-DAD和HPLC-MS技术进行样品分析,采用对照品对照的方法,在水解前、后的生物样品中分别定性分析了18个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大鼠灌胃降香总黄酮后,黄酮类成分在体内发生了Ⅱ相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原型和Ⅱ相代谢产物两种形式,Ⅱ相代谢产物又以硫酸酯结合物为主。
    20  离体大鼠肠道菌群对淫羊藿苷的代谢研究
    徐文 张亚萍 张卫东 张新民 沈自尹
    2006, 8(6):98-100.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897) [HTML](0) [PDF 249.48 K](1959)
    摘要:
    目的:考察大鼠肠道茵群对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代谢情况。为研究淫羊藿苷的口服吸收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将待测药物与新配制的大鼠肠内容物混悬液在37℃孵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孵化前后溶液中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浓度。结果:淫羊藿苷被肠道菌群迅速代谢成淫羊藿次苷Ⅱ,而淫羊藿次苷Ⅱ不被代谢。结论:研究淫羊藿次苷Ⅱ的吸收和代谢机理对于研究淫羊藿苷的口服吸收机理非常有必要。
    21  CCL_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
    王喜军 孙文军 孙晖 吕海涛 邹迪新 吴泽明 王萍 刘莲 吴修红
    2006, 8(6):101-106.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069) [HTML](0) [PDF 628.61 K](2033)
    摘要:
    基于代谢组学的系统化理论,以UPLC/QTOF分析系统为核心手段,结合生物样品分析制备方法,研究CCL_4诱导肝损伤大鼠的代谢组变化,以及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同时,借助MS解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软件,明晰表征大鼠肝损伤的5个内源性特征生物标记物,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还原肝损伤的机理与实质,以及茵陈蒿汤的肝损伤防治机理,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
    22  大鼠口服红花水提物和红花黄色素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排泄研究
    张朝阳 盛彧欣 李翼 张金兰 于治国
    2006, 8(6):107-112.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934) [HTML](0) [PDF 250.31 K](1937)
    摘要:
    建立简便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红花水提物和红花黄色素后尿、粪和胆汁中主要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BDS-C18(250×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0nm,葛根素或对羟基苯甲醛为内标。尿、粪和胆汁中的HSYA的日内精密度小于3.1%,日间精密度小于5.8%。提取回收率为79.2%~102.1%。该方法首次研究了大鼠口服红花水提物和红花黄色素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排泄情况。
    23  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周明眉 刘平 贾伟 赵爱华 邱明丰 邱云平 苏明明
    2006, 8(6):113-119.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037) [HTML](0) [PDF 673.43 K](2242)
    摘要:
    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中药复方的复杂非线形特征,采用常规药理指标时中药复方的效应进行评价存在着局限性,而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和药物效应进行研究,使得两个医学体系在整体观和方法学上逐渐走向沟通、互补和融合,为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契机。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基于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评价中药整体效应,从而揭示中医“证”的内涵,解释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指导中药的安全用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