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陈士林 魏建和 韩建萍 邹健强 陆建伟
    2007, 9(4):1-7.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78) [HTML](0) [PDF 476.15 K](2333)
    摘要:
    对我国中药农业和中药资源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药农业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并提出了实施和发展这一战略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措施。
    2  从VEREGENTM的商品说明书内容看FDA植物新药评审的思路与要求
    孙 鹤 罗瑞芝 郭治昕
    2007, 9(4):8-13.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901) [HTML](0) [PDF 488.28 K](1875)
    摘要:
    本文以2006年10月在FDA获得批准的处方药VeregenTM的商品说明书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作为植物药的VeregenTM在FDA审批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中药走向世界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VeregenTM的例子证明,中药作为植物药在FDA注册成功不是不可能的。本文的分析与建议希望能为中药敲开FDA大门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给准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中药制药企业一些有益的指导。
    3  关于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评价的思考
    韩 玲
    2007, 9(4):14-17.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23) [HTML](0) [PDF 319.59 K](2592)
    摘要:
    从药物特点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层面对中药创新药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目前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认识还是阶段性的,有待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当前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审评的状况,对研发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创新中药技术审评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根据中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4  基于信息熵的关联度的血瘀证量化研究
    李海霞 王 阶 胡元会 何庆勇 刘如秀 孙占全 西广成
    2007, 9(4):18-21.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919) [HTML](0) [PDF 280.37 K](2076)
    摘要:
    应用基于信息熵的相关度对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数据中发现血瘀证与各症状间的相关性,在诊断血瘀证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表明信息熵的相关度适合于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它可以揭示众多症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的复杂关系,从中发现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有助于帮助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
    5  中药饮片有关颜色描述客观化表达的构建思路
    陈楚明 吴纯洁 孙灵根 黄学思 左晓军 王 宇
    2007, 9(4):22-2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961) [HTML](0) [PDF 247.89 K](1964)
    摘要:
    查阅近年来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分析评述,分析归纳和比较了近年来中药饮片颜色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中药饮片有关颜色描述的客观化表达,其结果与结论认为:分光光度计测色技术在中药饮片颜色的客观化表达和相关质量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靳聪妮 胡翔龙 陈 铭
    2007, 9(4):26-3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54) [HTML](0) [PDF 437.58 K](2152)
    摘要: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7  急性脑梗死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何庆勇 王 阶 王师菡 李海霞 李 霁 邢雁伟
    2007, 9(4):31-34.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742) [HTML](0) [PDF 325.89 K](1764)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单纯西医两种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方法:运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中西医结合、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疗效及经济学评价。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较单纯西医治疗方案有明显的经济学优势,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提示卫生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和帮助临床决策过程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  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 莲 孙 晖 王喜军 王 萍 吴泽明 吕海涛 孙文军
    2007, 9(4):35-4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1073) [HTML](0) [PDF 669.60 K](2243)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按体重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冻干粉,连续给药14天,于第10日起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乙醇50%(v/v)连续5天(5g/kg),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第15日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液,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乙醇脱氢酶(ADH)、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活性和效价,观察肝脏组织学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ADH、γ-GT及TG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仅轻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剂量轻微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GS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中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组高剂量中轻微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9  秦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李福安 李永平 童 丽 李文渊 热增才旦 袁冬平
    2007, 9(4):41-4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64) [HTML](0) [PDF 752.07 K](2213)
    摘要:
    目的:研究秦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理作用。方法:复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部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观察秦艽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秦艽提取物可明显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和存活率;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肺组织形态学都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秦艽具有较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值得开发利用。
    10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石榴叶鞣质及主要成分减肥降脂活性的综合评价
    雷 帆 陶佳林 苏 慧 邢东明 林 晗 杜力军
    2007, 9(4):46-5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86) [HTML](0) [PDF 865.50 K](1799)
    摘要:
    利用层次分析软件,采用半数有效量(EC50)作为评价参数,对石榴叶总鞣质及其主要成分的减肥降脂作用效果进行拟合,分析了各成分的综合作用,找出了总鞣质中最具代表性的单体成分SY1,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层次法分析软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有效地反映被评价成分的综合药效,并具有准确、简便易行、易操作等特点。
    11  白花蛇舌草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李存满 徐 青 薛兴亚 章飞芳 梁鑫淼 陈德良
    2007, 9(4):51-55, 66.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944) [HTML](0) [PDF 396.74 K](1888)
    摘要:
    利用HPLC法详细考察了不同介质、不同保存容器、温度及光对白花蛇舌草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影响,并且用LC/MS对该类化合物变化前后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白花蛇舌草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部分物质不稳定;在纯水介质中置于塑料容器中易发生变化,且溶液颜色变成蓝色;60℃放置时间不宜超过6h;但其对光并不敏感。根据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推测了几个变化较大的化合物的结构,峰6和8分别为鸡矢藤苷甲酯和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峰1,2,10和12为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鸡矢藤苷、车叶草苷酸和车叶草苷,峰5,7为鸡矢藤苷甲酯的同分异构体,并推测环烯醚萜苷类物质在酸性介质中C-4位取代基为COOH的化合物较C-4位取代基为COOCH3的化合物稳定,在变化过程中COOCH3会水解为COOH。
    12  不同产地栀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韩建萍 陈士林 张文生 杜树山 王永炎
    2007, 9(4):56-6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778) [HTML](0) [PDF 316.59 K](1928)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建立了江西道地药材栀子的HPLC指纹图谱,并将不同产地的栀子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栀子质量提供了新方法。色谱条件: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检测波长为258nm,体积流量为0.8mL/min,柱温30℃;线性梯度洗脱。该方法能简便、快速地鉴别和区分不同来源的栀子药材,为全面控制栀子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13  重庆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战略研究
    易思荣 黄 娅 肖 波 邓才富 肖 中
    2007, 9(4):61-66.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23) [HTML](0) [PDF 482.78 K](2157)
    摘要:
    重庆地处我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分布中心,地形复杂多样,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珍稀、古老和孑遗植物,作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重庆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资源状况、致危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对策。是就地保存,迁地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培养科技人员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14  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
    宿树兰 段金廒 丁安伟
    2007, 9(4):67-73, 8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1070) [HTML](0) [PDF 299.25 K](2376)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大戟属植物中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毒性的研究概况,分析该类成分毒效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该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资源中的分布,为大戟属植物资源以及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并为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
    15  中医临床数据库及挖掘分析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周雪忠 刘保延 姚乃礼 陈世波 李 平 王映辉 张润顺
    2007, 9(4):74-8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790) [HTML](0) [PDF 551.66 K](2490)
    摘要:
    中医学是以临床医学为基础的学科,辨证论治诊疗实践产生的临床诊疗信息是重要的科学基础数据。本文探讨了旨在实现中医临床诊疗数据存储、分析、利用,并支持观察型中医临床研究分析的中医临床数据仓库及挖掘分析平台的构建和研究,并结合开发实现的平台,分别就中医临床信息模型、多维数据模型、抽取-转换-装载处理、数据规范化整理和挖掘分析平台集成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针对如何有效的进行挖掘分析应用的问题,探讨了数据预处理、分析目标问题确定和结果的阐释等几个关键环节。
    16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
    易丹辉 李芃芃 童小军
    2007, 9(4):81-8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988) [HTML](0) [PDF 250.74 K](2168)
    摘要:
    临床疗效评价的目的是寻找针对某种疾病、某类人群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手段、药方。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过程中,通过试验设计,可以选定一些人群,采用随机分组控制一些影响因素,由于预期结果并不仅仅是研究因素,还有许多混杂因素,这些修饰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或称自变量、协变量参与临床疗效研究,运用统计模型对疗效做出分析评价。Logistic模型、Cox比率危险率模型、纵向数据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
    17  SNOMED CT术语分类体系设定学科背景的探讨
    郭玉峰 刘保延 尹爱宁
    2007, 9(4):86-9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1153) [HTML](0) [PDF 370.96 K](1838)
    摘要:
    SNOMED CT(System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了现代临床医学相关术语的分类设定,建立起19个具有内在关联关系的层级体系(Hierarchies)。发布5年来,SNOMED CT已得到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引进,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临床科研的重要领域,说明该术语集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术语分类的原则符合现代西医学的自身规律。本文在回顾SNOMED术语顶级分类几次重大调整的基础上,以剖析SNOMED CT顶级分类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现代西医学本体论是SNOMED CT进行术语分类框架体系设定的理论依据。
    18  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卞兆祥
    2007, 9(4):91-9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734) [HTML](0) [PDF 388.71 K](2118)
    摘要: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在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判标准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以及推广实施。建立完整公认的疗效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的随机对照实验要求,可以大幅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质量与水平。本文就有关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症状表述规范化、证候诊断规范化等基础性工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加强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评价偏差,以及如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系统评估提出了相应对策。
    19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连凤梅 赵瑞华 姜羡华 陈 艳 陈 莹 陈立怀
    2007, 9(4):96-100.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878) [HTML](0) [PDF 314.48 K](1991)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点。方法:按入选、排除标准收集原发性痛经的患者240例,分析在不同年龄、病程、婚姻状况、痛经疼痛程度、痛经疼痛持续时间方面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各证候的特点。结果:本病实证多于虚证,实证中以寒湿凝滞证最常见,其次是气滞血瘀证,而虚证中以气血虚弱证为多,中医证候在不同的年龄、病程、VAS、疼痛时间,均有不同的特点。结论:重视原发性痛经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与持续时间,治疗时,及时根据病情,加用活血化瘀行气温经的药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