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物质组相关概念释义
    张继稳 陈立兵 葛卫红 顾景凯
    2008, 10(2):1-4.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387.98 K](1882)
    摘要: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中药物质组及类似概念,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概念.针对中药物质组的本质,进一步明确中药物质组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推动形成统一的物质组学概念,为中医药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2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有效组分的研究
    潘国凤 朱晓新 张晓东
    2008, 10(2):5-11.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22) [HTML](0) [PDF 789.76 K](2052)
    摘要:
    本文阐述了将系统生物学引入到中医药研究中的必要性与指导意义,并以中药有效组分与整体受试系统相互作用作为先导研究范例,阐述了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念与实施方案.指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分的构成及其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其研究要求尽可能地获得每个层次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整合,因而必须采用以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为特色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中医药学主动运用与其匹配的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学指导科研实践初步显示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且在某些领域有了很大突破,尤其在中药有效组分对机体的整体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已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合理性.
    3  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刘树民 卢芳
    2008, 10(2):12-16.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80) [HTML](0) [PDF 532.61 K](1926)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方法,以研究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主线,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及其预期成果,并提示运用此方法建立中药性味实质及性效关联性研究技术平台的重要性.
    4  双黄连二次开发的示范研究
    阮克锋 刘志远 林志宏 沈平孃
    2008, 10(2):17-22.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57) [HTML](0) [PDF 1.00 M](1975)
    摘要:
    中成药双黄连是我国基本药物品种,有着3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疗效确切.伴随现代科技发展,应用中药制药高新技术革新传统工艺,全面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临床疗效,二次开发双黄连传统片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分散片制剂技术与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在双黄连传统片剂二次开发中的创新应用,对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5  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思考
    朱春燕 王向涛 廖永红
    2008, 10(2):23-27.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2514) [HTML](0) [PDF 536.38 K](2961)
    摘要:
    介绍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应用.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了分析.
    6  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品种整理研究策略
    钟国跃 王昌华 周华蓉 秦松云 古锐
    2008, 10(2):28-32.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64) [HTML](0) [PDF 644.82 K](2010)
    摘要:
    通过对藏药专著文献的分析整理,从藏药材的分类、文献入手,对藏药材基源的记载形式、名称(命名、异名、名称文字)、基源、质量控制等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规范藏药材品种的名称和基源的研究思路.
    7  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药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
    魏丽 李远 李寒冰 孙琴 罗云 金城 鄢丹 肖小河 孟宪丽
    2008, 10(2):33-36.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84) [HTML](0) [PDF 510.69 K](1889)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湖北利川黄连产区表层和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游离镉含量以及黄连药材中镉的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及黄连药材中镉的含量.结果:表层土壤中游离镉的平均含量为0.142mg·kg-1,pH4.42~5.99;黄连药材中镉平均含量为0.210mg·kg-1;10cm、30cm、60cm和80cm不同深度土壤中游离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8mg·kg-1、0.268mg·kg-1、0.195mg·kg-1和0.158mg·kg-1.结论:湖北利川黄连产区土壤中游离镉及黄连药材中镉的平均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8  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临床方法研究探讨
    侯湘
    2008, 10(2):37-41.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862) [HTML](0) [PDF 427.92 K](1832)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现代临床方法研究中医经络系统活动的可行性;方法:电阻抗容积血流图的肢体循经脉测定及玻璃酸酶的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等;结果:观察到了前臂及小腿循经脉血流图在机体对內、外调节活动中及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的有效治疗中的中医经络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的随机变化性;结论:采用电阻抗血流图于肢体循经脉测试方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区一一穴位注射治疗方法对中医经络系统活动进行探讨研究有可行性、合理性、优越性.
    9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马婷婷 梁繁荣
    2008, 10(2):42-45.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35) [HTML](0) [PDF 409.37 K](1865)
    摘要: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內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10  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陈晶 周景华 曹洪欣
    2008, 10(2):46-49.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51) [HTML](0) [PDF 375.03 K](1838)
    摘要:
    目的:研究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和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MMPs在CHF发病中的作用及该胶囊防治心肌重塑的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法制备CHF模型.各组相应处理8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心肌MMP-1、MMP-9表达变化.结果:强心胶囊能提高CHF大鼠 dp/dt max、-dp/dt max、LVSP水平,降低LVEDP水平,减低心脏重量指数,降低上调的MMP-1、MMP-9表达.结论:强心胶囊能够改善CHF大鼠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上调的MMP-1、MMP-9蛋白表达及活性,可能是强心胶囊干预心力衰竭间质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四物汤及衍化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相关性分析
    宿树兰 段金廒 赵新慧 侯鹏飞 尚尔鑫 唐于平 丁安伟 华永庆
    2008, 10(2):50-57.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75) [HTML](0) [PDF 1.02 M](2062)
    摘要: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类方香附四物汤挥发性成分与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中富含挥发性成分药材当归、川芎、香附、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试验对四物汤、香附四物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价;选择相对含量高于1%的挥发性成分(53个)与子宫收缩效应的生物信息建立多变量数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四物汤、香附四物汤挥发油的GC-MSTIC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当归、川芎药材的贡献;香附四物汤中对应于香附、木香的挥发性成分信号数及相对丰度表现均不及两药材挥发油各自的组成及相对含量;PCA分析结果表明21个化学成分对活性贡献率较大,其中对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Z)-ligustilide、 cis-ocimene、γ-selinene、 Spathulenol、 3-butylidene phathalide、 (E)-ligustilide等;对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贡献率较大的成分主要有:Dehydrocostuslactone、 Cyperene、β-caryophyllene、γ-selinene、 Curcumene、α-elemene、β-cyperone、α-cyperone、 (Z)-ligustilide、 Squalene等,分析结果支持了本实验结果.结论:香附四物汤中的挥发油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香附四物汤挥发油活性优于四物汤及各组方药材挥发油,其中作为行气、止痛、调经常用药材的香附、木香挥发性成分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密切相关.同时,本文采用的GC-MS和PCA联用方法可以较客观的评价化学成分对活性的贡献率,分析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故该方法可为方剂复杂效应物质的阐明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与参考.
    12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
    顾慧 吕圭源 陈素红
    2008, 10(2):58-62.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77) [HTML](0) [PDF 614.69 K](1934)
    摘要: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分析1989~2007年期间与何首乌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何首乌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相合之处.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能补肝,苦能补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久服延年不老"与延缓衰老;"入血分,消痰毒"与调节血脂;"止心痛,益血气"与抗心肌缺血;"调气血,泻肝风"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专入肾,益精髓"与提高学习记忆;"补肝肾,入肝肾脾经"与增强免疫等.[2]与何乌"乌须发"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3]生何首乌、制何首乌功效不同,药理研究应根据其功能主治加以辨别.结论: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一定的相吻之处,这为合理阐述何首乌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何首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3  制吴茱萸提取物在肠外翻中的吸收研究及与P-gp的关系
    董宇 张英丰 杨庆 李玉洁 鲍天冬 翁小刚 潘国凤 朱晓新
    2008, 10(2):63-68.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66) [HTML](0) [PDF 580.42 K](1861)
    摘要: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制吴茱萸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及其与P-gp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吴茱萸碱(evodiamine, 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Rut)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Evo和Rut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在各肠段经时吸收均为线性,符合零级吸收;Evo和Rut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α)比较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结肠中Evo低剂量Kα较低,但在中、高剂量时达到平衡,说明其为主动转运;Rut在结肠中的Kα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符合被动转运.在给药剂量为4mg/mL时,Evo和Rut在各肠段的吸收没有明显差异,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 Ver, 100μM),对Evo和Rut的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为零级吸收,Evo在各肠段均为主动转运,Rut在空肠和回肠中为主动转运,在结肠中为被动转运.Evo和Rut的转运不受P-gp影响.
    14  "益坤宁"对自然老化大鼠性激素的调节及卵巢修复的研究
    张广美 齐群艳 张旸旸 廖希慧 刘国艺 崔清志 肖晓辉
    2008, 10(2):69-73.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07) [HTML](0) [PDF 705.70 K](1788)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益坤宁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11~13月龄雌性围绝经期wistar大鼠32只.随机将其分为模型组、益坤宁组、西药对照组.另选青年大鼠10只,月龄4个月,作为青年对照组,采用血清性激素分泌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颗粒细胞调亡及细胞形态等指标来观察益坤宁对卵巢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益坤宁组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研究证实益坤宁可升高围绝经期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血清FSH、LH水平;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VEGF有促进作用;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提示益坤宁可以阻止卵泡闭锁,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卵巢衰老的作用机制.
    15  三七总皂苷防治大鼠腺嘌呤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宗江 张新雪 张学凯 杨美娟
    2008, 10(2):74-77.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877) [HTML](0) [PDF 365.96 K](1860)
    摘要: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腺嘌呤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将Wister大鼠58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和三七总皂苷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手术切除左侧肾脏,而假手术组手术取出左侧肾脏,剥离深包膜但不切除肾脏.模型组、尿毒清组、三七总皂苷组以腺嘌呤180mg/kg灌胃,并同时给予尿毒清和三七总皂苷治疗,实验在第2周和第4周时称重,并留取24h尿液.第4周末处死大鼠,留尿、取血测定尿、血Ca2 、P3-及Scr、BUN,取肾组织称重、福尔马林固定,并进行肾组织染色.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血Ca2 、P3 (P<0.05),提高血RBC、Hb水平,降低血清Scr、BUN(P<0.05),减少肾组织中腺嘌呤结晶的沉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结论:三七总皂苷通过减少腺嘌呤性大鼠肾组织中腺嘌呤结晶的沉积、降低P3-,提高Ca2 、RBC、Hb水平,改善肾功能,从而对腺嘌呤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16  感冒药YL2000水煎与醇提物中挥发性成分GC-MS的分析比较——从提取工艺对现代中药的思考
    马超 王伟 李伯男 花雷 邢东明 王玉刚 杜力军
    2008, 10(2):78-82.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882) [HTML](0) [PDF 434.38 K](1919)
    摘要: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现代制剂中的挥发性成分,考查比较水煎与醇提工艺对复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GC-MS法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与水煎剂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从YL2000醇提制剂中初步分离鉴定了68个成分;同水煎剂相比,醇提制剂提高了挥发油的得率,去除了大量脂肪酸类成分,但保留了水煎剂中的88%的萜类成分,并将其含量提高了约6倍;同单味药材相比,醇提制剂和水煎剂均富集了萜类成分而大大降低了蒎烯和蒈烯类成分的含量.结论:YL2000醇提制剂保留了水煎降低蒎烯和蒈烯含量的特点,而且进一步富集了水煎剂中的萜类有效成分,降低了脂肪酸类成分.
    17  川贝母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曹新伟 陈四保 陈士林 肖培根 李军
    2008, 10(2):83-88.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20) [HTML](0) [PDF 548.24 K](1832)
    摘要:
    目的: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棕榈酸甘油酯(2-monopalmitin,)等12个化合物.从梭砂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E-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 16)等13个化合物.结论:有1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贝母属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为首次从川贝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梭砂贝母中分离得到.
    18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武孔云 梁光义 贺祝英 靳风云 李星 冯华
    2008, 10(2):89-92.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25) [HTML](0) [PDF 322.83 K](1794)
    摘要: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19  番茄红素油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郭屹 林耕 庞克诺 刘沐霖
    2008, 10(2):93-97.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00) [HTML](0) [PDF 348.33 K](1812)
    摘要:
    为了研究番茄红素油树脂的可挥发性成分及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连用技术对番茄红素油树脂的挥发性成分及部分可皂化成分和非皂化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经质谱数据库检索、人工分析并与标准图谱核对,鉴定19种挥发性成分,17种可皂化成分和12种非皂化成分,为了进一步开发天然保健食品及药品的功能因子番茄红素和提高番茄红素油树脂的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  中草药及其常温提取技术
    杨向光
    2008, 10(2):98-100.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01) [HTML](0) [PDF 302.68 K](1803)
    摘要:
    "常温下提取原液的方法",可以用很简单的工艺,很小的投资,在38-42度的常温下将中草药的药用成分提取出来并灭菌浓缩成制剂所需的任意浓度,该系统简单,清洗方便,转换生产容易,适应市场的一套系统加工多种中药及保健品.
    21  防风抽薹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孙晖 孙小兰 孟祥才 王喜军
    2008, 10(2):101-104.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403.22 K](1887)
    摘要:
    目的:确定防风抽薹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比较抽薹和未抽薹防风各发育阶段根直径、折干率和单位体积重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色原酮成分的含量.结果:抽薹防风药材中4种色原酮含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但抽薹防风各发育阶段根的直径不增长,折干率和单位体积的干重显著低于未抽薹防风.结论:防风抽薹对质量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能够导致产量降低.
    22  《黄帝内经》的术数理论探析
    吴新明
    2008, 10(2):105-108.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69) [HTML](0) [PDF 410.51 K](1720)
    摘要:
    探索和认识由术数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中医理论大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创新性意义。本文从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术数范畴-阴阳、五行、六律、九宫八风、运气干支等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术数的有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采用术数作为理论的底层去解释生命现象的思想,阐述了术数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意义。
    23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新动向
    宋晓亭
    2008, 10(2):109-111.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14) [HTML](0) [PDF 298.98 K](1781)
    摘要:
    对外资自由利用我国的优势中药材资源,利用其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摘取中医药技术成果,利用我国法律上的空白不当占有中医药既有智力成果和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优点抢占医疗器械市场的现象进行了剖析。提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对外技术合作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药材资源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慎重鼓励和吸引外资,防止投资形式铁渗透等,保护国内医药传统医药知识不被外国廉价或无偿使用或占有。
    24  澳门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黄洲萍 王一涛 胡豪 胡元佳 孙良堃
    2008, 10(2):112-115.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1091) [HTML](0) [PDF 404.27 K](2181)
    摘要: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作为澳门将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如何发挥澳门的优势规划发展中医药事业因此成为重要命题.本文首先就澳门发展中医药的优势进行分析,进而为澳门未来中医药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提出策略建议,希望为澳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5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窦圣姗 柳润辉 姜鹏 张川 张卫东 刘磊 罗国安
    2008, 10(2):116-121.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641.84 K](2215)
    摘要:
    中药复方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医药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其作用物质及机理研究一直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地位,无法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阐述.系统生物学的提出,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当今中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系统生物学从整体观出发,系统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广泛的药理及其作用机理,为打破长久以来困扰中医药研究的"黑匣"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对系统生物学的思路、方法及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26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邱志芳 陈勇 王龙虎 瞿海斌 程翼宇 刘雪松
    2008, 10(2):122-126.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891) [HTML](0) [PDF 493.84 K](1950)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