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充分利用组学技术研究及发展中医药
    刘 良
    2009, 11(2):214-219.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74) [HTML](0) [PDF 304.25 K](2492)
    摘要:
    中医临床治疗学主要是基于整体“证候”诊断的中药复方治疗学。其“证候”病理基础是多样的,复方化学成分是多样的,药物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也是多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的复杂体,故有人称中医为“复杂科学”。很显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如寻找某些单一病理分子与中医“证候”的关联,分离中药单一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等,并不适合中医学整体治疗和复方用药的特点。系统生物学理论与组学技术(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等)的发展与应用,为克服上述矛盾提供了条件,因为组学技术能够动态、高效地测定机体在整体条件和多因素作用下多种蛋白质大分子及多种小分子的谱学特征,以及描述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因此,组学技术将是研究中医“复杂科学”的强大工具,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体质学说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采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尤其要注意严谨的科学设计,以及研究对象和干预因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分析海量数据的相互关联。这样,便能建立一个适合中医学研究特点的、优质高效的组学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合理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2  试论效度在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中的应用
    张艳宏 刘保延 何丽云 訾明杰
    2009, 11(2):220-224.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77) [HTML](0) [PDF 1.20 M](2655)
    摘要:
    引入了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PRO)的概念,介绍了通过PRO量表测得患者自觉感受的病情变化来评定疗效的方法,论述了评价量表性能的重要指标—效度的作用,并以在研的“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为例,探讨了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标准效度和实证效度的应用。
    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王 波
    2009, 11(2):225-22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851) [HTML](0) [PDF 1.22 M](3550)
    摘要: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4  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
    周福生 赖小平 许仕杰 陈建南 陈冠林
    2009, 11(2):229-233.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76) [HTML](0) [PDF 1.90 M](2412)
    摘要: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  活血化瘀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
    王 阶 李 霁 杨 戈 王师菡
    2009, 11(2):234-237.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63) [HTML](0) [PDF 1.67 M](1973)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纤溶活性的影响,以及纤溶活性指标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组分配伍组和血塞通组3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PAI、t-PA与CRP、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组分配伍组治疗后患者PAI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于其他2组治疗后(P<0.05),而t-P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而血清PAI浓度与CRP、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相关(P<0.05)。结论: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可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从而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而血清PAI浓度与CRP、HDL-C明显相关(P<0.05)。
    6  中药规范化药理实验室建设的探讨
    李晓红 蔡润兰 彭 成
    2009, 11(2):238-242.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42) [HTML](0) [PDF 1.91 M](1926)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中医药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建议及思考,结合中药药理学科特点,探讨了适合中药药理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中药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应重点关注全面质量管理和创新。
    7  基于吴茱萸汤相关功效从平滑肌角度探讨其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王秀坤 雷 帆 曹兰秀 王玉刚 王智民 杨秀伟 张启伟 杜力军
    2009, 11(2):243-24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31) [HTML](0) [PDF 1.51 M](2211)
    摘要:
    目的:观察吴茱萸汤对平滑肌的活性及其特点,并探讨其作为全方质量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体外实验从组织水平对血管、胃、小肠和子宫平滑肌收缩活性进行观察。结果:吴茱萸汤对血管平滑肌具有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作用,降低胃平滑肌的张力,对小肠及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为君药的吴茱萸与吴茱萸汤结果相近。其它组成药物则没有明显的作用。结论:吴茱萸汤的这种对不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的不同作用,可以作为对该方综合评定的指标。
    8  芍药苷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林景瑞 毕开顺 王灵芝 乔延江
    2009, 11(2):249-252.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25) [HTML](0) [PDF 1.27 M](2283)
    摘要: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了芍药苷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rava B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甲酸水溶液(25:75),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坡长为228nm。结果:马尿酸在1.17~149μg·mL-1(r = 0.99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为100.4%(RSD=0.88%);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32%和1.96%。芍药苷的IC50值为37.47μmol·L-1。结论:该法分离效果和重复性均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马尿酸的检测,也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活性测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9  乌拉尔甘草中的一个新三萜皂苷成分
    张 慧 王世盛 李 伟 王亚琴 薛兴亚 梁鑫淼
    2009, 11(2):253-256.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189) [HTML](0) [PDF 1.06 M](2482)
    摘要:
    目的: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nlelnsis Fisc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应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中共分离出11个黄酮和4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其中一个三萜皂苷(S3)为新化合物。结论:通过ESI-MS,UV,IR和NMR分析,将新三萜皂苷的结构鉴定为22 β-乙酰基甘草醛(22β-acetoxyl-glycyrrhaldehyde)。
    10  紫玉盘化学成分的研究
    任 强 刘春雨 徐丽珍 杨世林 廖永红
    2009, 11(2):257-259.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16) [HTML](0) [PDF 1.21 M](2181)
    摘要:
    目的:从紫玉盘Uvaria macrophylla var. microcarpa中分离具有抗癌活性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紫玉盘中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ESI-MS,1H-NMR,13C-NMR,HMQC,COSY,HMBC, NOESY)进行鉴定结构。结果:从紫玉盘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 uvarimacrins A (1), B(2)and C(4)和uvamalols D(3)。结论:化合物(1),(2),(4)均为新化合物,(3)首次从紫玉盘中分离得到。
    11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附子中分离制备苯甲酰新乌头原碱
    吴平丽 刘 雯 卓 超 张继全 沈平孃
    2009, 11(2):260-262.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64) [HTML](0) [PDF 1.30 M](2455)
    摘要: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一次进柱即可实现从附子粗提物中分离得到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两相溶剂系统用氯仿-甲醇-0.3mol/L盐酸三元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转速为892rpm,流速为1.2ml/min。通过ESI-MS、13C-NMR、1H-NMR鉴定,确认了其化学结构。经HPLC分析,纯度达98%以上。
    12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邹佳丽 黄萍 袁月梅 姚美村 Francis C.P.Law
    2009, 11(2):263-26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237) [HTML](0) [PDF 2.84 M](1973)
    摘要:
    目的:建立大黄黄连泻心汤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并分析在配伍黄芩前后这些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苯基柱(250mm×4.6mm, 5μ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乙腈-0.5%三乙胺(磷酸调节pH至3.5),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270nm,进样量为20?滋L。结果: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准确、可靠,可同时测定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大黄和黄连配伍黄芩前后浸渍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黄蒽醌类成分明显增加,黄连生物碱中小檗碱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组方中是否配伍有黄芩将对该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产生明显影响。
    13  麻黄附子甘草汤配伍过程中炮附子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研究
    皮子凤 越 皓 孟翔宇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2009, 11(2):269-273.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026) [HTML](0) [PDF 2.07 M](2050)
    摘要: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14  川党参药材质量化学成分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彭 锐 吴大章 卫莹芳 马 鹏 李隆云
    2009, 11(2):274-277.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75) [HTML](0) [PDF 2.11 M](2305)
    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川党参药材质量的化学成分多指标评价方法。方法:权重分配按客观赋权法计算。TOPSIS评价川党参多指标的质量。结果:四种赋权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多指标综合评价与主成分聚类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一致,并具有可量化的优点,可用于药材质量多指标评价。
    15  基于TCMGIS的槲蕨的生态产地适宜性分析
    李桂英 张本刚 孙成忠 谢彩香 张 昭 陈士林 赵润怀 周应群
    2009, 11(2):278-282.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042) [HTML](0) [PDF 2.79 M](2047)
    摘要:
    目的: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产地适宜性,为槲蕨的科学区划及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以槲蕨代表性的分布地区为分析基点,选取年平均气温、海拔、土壤、降水量、日照、相对湿度等影响槲蕨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通过野外调查设置生态因子的数值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槲蕨适宜产地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季风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一带,即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部和湖北西部、湖南的边界地区。在广东、福建、四川、浙江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讨论: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规划槲蕨种植生产布局,开展引种栽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6  FTIR用于不同商品等级鹿茸的品质评价
    唐慧英 鄢 丹 武彦文 张少峰 李寒冰 肖小河 刘荣华
    2009, 11(2):283-286.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006) [HTML](0) [PDF 2.05 M](2115)
    摘要: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结合二阶导数技术对不同商品等级鹿茸的品质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鹿茸的特征峰主要为2926,2855,1746,1656,1549,1030cm-1等吸收峰,它们分别代表脂类、氨基酸和多糖等主要成分。一等品鹿茸片中某些含亚甲基较多的酯类、氨基酸、蛋白质类成分含量较高,二等品所含的糖类物质比较多,三等品由于骨化程度相对较大,几种成分的含量都相对较低。本文运用FTIR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方便快速、准确有效地实现了对不同商品等级鹿茸的品质评价,为类似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了参考。
    17  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秦昆明 方前波 蔡宝昌
    2009, 11(2):287-293.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73) [HTML](0) [PDF 1.61 M](2545)
    摘要:
    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及其应用意义,从技术层面详细地综述了近几年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方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以及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分析了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展望了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指出:指纹图谱技术是量化表达和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整体特征的重要手段,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技术之一;指纹图谱技术在方剂的现代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指纹图谱研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8  从当归补血汤的研究探讨和分析中药复方共煎的合理性
    赵奎君 李卓明 陈小莺 董婷霞 詹华强
    2009, 11(2):294-29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054) [HTML](0) [PDF 1.75 M](2512)
    摘要:
    利用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对只有两味药组成的简单复方"当归补血汤"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探讨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同时,实验结果也证明了传统中药复方共煎的合理性。通过比较共煎、分煎的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发现中药复方共煎不仅可以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而且可以增强免疫活性、补血作用、类雌激素活性、成骨细胞分化活性。共煎促进了复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反应,从而产生特殊的活性,体现复方疗效。
    19  灯盏细辛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颜冬梅 康立源 胡利民
    2009, 11(2):299-303.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189) [HTML](0) [PDF 1.65 M](2450)
    摘要:
    本文从分析成分、测定方法、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等4个方面概述了近年对灯盏细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0  中医药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监查
    王建彬 杨宇飞 于 河 刘建平
    2009, 11(2):304-307.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960) [HTML](0) [PDF 1.65 M](1943)
    摘要:
    本文指出了队列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特点,重点阐述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与中医药队列研究的临床监查要点。队列研究比较适合于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但队列研究不同于随机对照研究,其样本量较大,随访时间较长,对象容易失访,对临床监查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1  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促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
    黄 松 姚化荣 陈建南 王玉龙 王羚郦 黄晓其 赖小平
    2009, 11(2):308-312.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2001) [HTML](0) [PDF 1.06 M](3709)
    摘要:
    广东省2008年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该专项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和引导作用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技术依托,针对制约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重点支持,重点突破;主要在推动中药规范化种植、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平台、促进现代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中药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科技部肯定和中医药界的欢迎,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广东)”的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22  发展广东中药工业的思路
    詹若挺 李盛青 陈蔚文
    2009, 11(2):313-31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894) [HTML](0) [PDF 1.86 M](1987)
    摘要:
    通过对广东中药工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大广药”名牌战略,注重改善中药品种、技术结构和剂型结构,提高产品外向度,提升医药投资引力,进一步完善中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发展思路。
    23  广东中药工业竞争力评价
    李盛青 詹若挺 陈蔚文
    2009, 11(2):319-327.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779) [HTML](0) [PDF 3.43 M](1618)
    摘要:
    以生产、营运、市场和发展竞争力有关的指标,对2002~2007年广东中药工业与吉林、山东、四川和江西共5省之间进行动态对比,对2006年综合竞争力的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的平均生产规模、产销率等多数指标在6年中处于5省的中等水平,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率波动较大,部分指标在2007年增长趋势良好;广东中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为5省平均水平的91.93%。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