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1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
    杜冠华 王月华 张 冉 谭初兵 贺晓丽 胡娟娟 张 莉 陈若芸 秦海林
    2009, 11(4):480-48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938) [HTML](0) [PDF 809.42 K](5201)
    摘要: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2  纪念泰安会议20周年
    胡世林
    2009, 11(4):485-487.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92) [HTML](0) [PDF 794.77 K](1725)
    摘要:
    20年前在山东泰安召开的“首届全国道地药材研讨会”是我国道地药材和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本文就20年来该领域产学研各方面的发展及前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3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探讨
    赵晓莉 张新庄 狄留庆 汪受传 蔡宝昌 杜 秋 单进军 毕肖林 文红梅
    2009, 11(4):488-492.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75) [HTML](0) [PDF 1017.01 K](2575)
    摘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思路与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中药制剂工艺的合理性与临床疗效。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特点,探索性的提出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建立药用植物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浅析
    李晓华 陈 峰
    2009, 11(4):493-498.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88) [HTML](0) [PDF 1.97 M](1827)
    摘要:
    化学生物学是约10年前国际上兴起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化学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技术平台,并分析了在我国建立药用植物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可行性,为化学生物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5  道地药材管理制度的政策取向及构建
    李 昶 黄璐琦
    2009, 11(4):499-503.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13) [HTML](0) [PDF 1.14 M](2025)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道地药材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认为构建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道地药材综合行政管制体制是契合其特点的政策取向,对进一步建立道地药材综合管理机构和分阶段推进道地药材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并分析预测了未来道地药材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6  关于中药质量生物检定的几点商榷
    肖小河 鄢 丹 王伽伯 金 城
    2009, 11(4):504-508.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86) [HTML](0) [PDF 1.30 M](2373)
    摘要:
    中药质量生物检定已逐步成为中药学和生药学特别是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生物检定在中药质量控制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1)虽然药物质控模式发展历程是先有生物检定后有化学检定,但生物检定并不代表落后或要被淘汰;(2)在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中,生物检定是不可或缺的;(3)生物检定不是取代现有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只是现有方法的有益补充;(4)中药质量生物检定不等于中药药理实验,它既要符合定量药理学又要满足药检分析的要求;(5)中药质量生物检定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应求全责备,无论是检测指标的专属性还是方法学质量,不应以化学检定的要求来苛求生物检定。中药质量生物检定任重而道不远。
    7  五味偏嗜、汤药口感与方证对应关系刍议
    熊兴江 王 阶
    2009, 11(4):509-51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63) [HTML](0) [PDF 778.52 K](2039)
    摘要:
    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五味偏嗜、汤药口感与方证对应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根据其五味偏嗜情况可以间接判断方证,根据汤药口感情况可以判断方证对应程度。汤药口感较好可能提示方证对应,汤药口感从好变差时可能提示方证从对应变为不对应,汤药口感差可能提示方证不对应。
    8  中医症状中的感觉症状
    张启明 王义国 刘保延 王永炎
    2009, 11(4):512-515.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44) [HTML](0) [PDF 1.25 M](1917)
    摘要:
    中医症状没有公认的界定标准。本文基于人体感受器提出了比中医症状更基础的概念-感觉症状。一个完整的感觉症状由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5个基本要素组成。通过制定感觉症状的确认方法,发现在51186条历代医案中出现频次大于10的感觉症状有1195个。可望有利于中医症状的内涵界定和中医、西医学在症状体征上的统一。
    9  隐结构模型对2型糖尿病病机规律的探讨
    龚燕冰 张连文 高思华 罗增刚 倪 青 谢雁鸣
    2009, 11(4):516-52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56) [HTML](0) [PDF 2.06 M](2266)
    摘要: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的病机规律。方法:以2501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数据为基础,运用隐结构模型的方法加以研究。结果:得出隐结构模型关于2型糖尿病“症-证—病机”相互关系及病机规律。结论:隐结构模型是一种非线性的方法,这对于研究非线性、复杂性的中医证候无疑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手段。
    10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脉象识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燕海霞 王忆勤 宫爱民 付晶晶 钱 鹏 员凤英
    2009, 11(4):522-526.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29) [HTML](0) [PDF 1.98 M](2975)
    摘要:
    本文就近10余年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开展中医脉象识别分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脉象识别分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脉象分类模型建立和基于不同神经网络算法识别中医脉象的比较研究。文章提出进一步研究应结合中医脉象的特点选取有效的特征值值及设计不同的分类器,应以实现临床常见脉象类别的准确识别为最终目标,根据分类识别的结果开展脉象形成机制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到临床。
    11  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
    刘凤斌 王维琼
    2009, 11(4):527-53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329) [HTML](0) [PDF 2.24 M](1988)
    摘要:
    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丰富和发展国际量表体系。方法:遵照国际通用量表研制的程序化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国际PRO相关概念内涵,建立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理论模型、建立条目池、编制初选量表和临床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重要性评分、离散趋势分析、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等分析方法进一步筛选条目,选择4个以上分析方法选中的条目,最后形成了由4个领域、8个方面和44个条目组成的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结论: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是严格按照国际量表研制的操作原则和方法进行,科学性强,结论可信,有利于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
    12  中国经络研究的现状分析
    王广军
    2009, 11(4):532-535.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797) [HTML](0) [PDF 937.12 K](3772)
    摘要:
    近年来,经络研究文章大量涌现,说明经络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已经成为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意义的科学命题。从论文发表的期刊来看,中国仍然是开展经络研究的主要国家,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所以中国经络研究的总体科研环境和研究氛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笔者认为经络研究应包括中医学领域的经络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经络研究以及生物学领域的经络研究。当务之急是根据学科的不同,理清研究内容的归属。
    13  中药炮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肖永庆 张 村 李 丽
    2009, 11(4):536-540.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1.51 M](2038)
    摘要: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炮制理论研究与饮片生产相结合所建立和规范的系列炮制工艺规范和饮片质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方法学研究、科研技术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炮制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科研模式等提出建议,并指出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炮制作为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传承、炮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炮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李熠萌 蔡 淦
    2009, 11(4):541-54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20) [HTML](0) [PDF 1.41 M](2247)
    摘要:
    综述了10年来中医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干预方法、观察指标、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
    15  石榴叶鞣质对高血脂小鼠糖代谢影响及其机制
    花 雷 张晓娜 雷 帆 谢伟东 邢东明 杜力军
    2009, 11(4):545-550.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113) [HTML](0) [PDF 1.51 M](2671)
    摘要:
    目的:探讨石榴叶鞣质对高脂小鼠糖代谢的影响以及降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高脂并高血糖小鼠,灌胃石榴叶鞣质,观察小鼠血清糖脂的变化,肝糖元含量;通过体外HepG2细胞实验观察石榴叶鞣质对葡萄糖的利用及其胞内糖元含量变化。结果:灌胃石榴叶鞣质8周后,高脂小鼠外周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均有明显降低,肝糖元升高;体外实验石榴叶鞣质可以明显促进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胞内糖元含量。结论:石榴叶鞣质对高脂合并的高血糖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肝内糖元转化有关。
    16  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和NOS蛋白共存表达的影响
    赵永烈 王玉来 高 颖
    2009, 11(4):551-55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073) [HTML](0) [PDF 1.31 M](1737)
    摘要:
    目的:研究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和NOS蛋白共存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中药组。皮下注射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经药物干预后在4h、6h两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测定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癌基因fos(celluar oncogene,c-fos)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及其共存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fos阳性细胞数和NOS阳性细胞数增多,4h多于6h,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中药组和舒马普坦组c-fos阳性细胞数和NOS阳性细胞数减少,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芎芷地龙汤可以减少由硝酸甘油诱导的致痛物质c-fos、NOS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少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
    17  大黄素、小檗碱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研究
    王 琦 尹春梅 王慧莲
    2009, 11(4):555-558.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34) [HTML](0) [PDF 1.52 M](2513)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素、小檗碱对Hep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用MTT法筛选大黄素、小檗碱作用于HepG2细胞的实验浓度,然后用软脂酸诱导HepG2细胞,同时分别加入大黄素、小檗碱干预,并设正常组、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蒽酮法、RT-PCR法,观察大黄素、小檗碱对HepG2细胞上糖代谢及瘦素长型受体、短型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成为具有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且细胞上瘦素长型及短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 < 0.01);而大黄素、小檗碱组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细胞内糖原含量以及细胞上瘦素长型及短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无明显改变(P > 0.05)。结论:大黄素、小檗碱均能预防Hep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这一作用与它们影响 HepG2细胞上糖代谢及瘦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有关。
    18  全国不同产地续断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卫莹芳 刘 永 王化东 郭山山 闫 婕 谢达温
    2009, 11(4):559-56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14) [HTML](0) [PDF 1.34 M](2474)
    摘要:
    目的:测定全国23个不同产地续断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溴甲酚绿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16nm处测定续断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续断样品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在0.0106%~0.1212%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为续断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研究基础。
    19  影响半夏产量因素分析
    贾君君 李 婷 李 敏 王 兵
    2009, 11(4):562-565.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64) [HTML](0) [PDF 1.85 M](2161)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半夏产量的因素和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方法:四川是半夏的道地产区,通过四川阆中半夏基地多年生产、实验结果并兼顾周边其它区域的生产情况,对半夏生产过程中,影响其产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品种品质、播种期、密度、肥料、采收期、产地生态环境等是影响半夏产量的重要因素。结论:半夏栽培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其产量,因此要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种植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合理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其稳定高产。
    20  半夏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李 花 张明生 彭斯文 徐 利
    2009, 11(4):566-569.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2602) [HTML](0) [PDF 1.90 M](3029)
    摘要:
    采用半夏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半夏-玉米间作和半夏-大豆间作5种种植模式,考查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主要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及产值等主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差异很大,半夏-玉米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3.1%,比玉米单作增收821.6%,半夏-大豆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7.0%,比大豆单作增收280.0%。合理的间套作模式是中药材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增益形式。
    21  HPLC法测定藏药材铁棒锤、榜嘎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
    陈 燕 易进海 刘云华 德 吉 扎 西
    2009, 11(4):570-573.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33) [HTML](0) [PDF 2.12 M](1659)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西藏不同产地的铁棒锤、榜嘎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方法。方法:色谱柱:AichromTM C18(4.6mm×150mm,5?滋m);柱温:35℃;流动相:甲醇-0.05mol·L-1磷酸二氢钾-醋酸-异丙醇(67:173:4:4);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1。结果:乌头碱在0.09632~0.4816?滋g(r=0.9998)范围内呈线性。乌头碱加样回收率为96.3%,RSD为1.87%(n=6)。结论:方法可控,结果稳定,为乌头类药材含量测定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排毒清脂片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
    张祥俊 刘振华 张永敬
    2009, 11(4):574-577.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09) [HTML](0) [PDF 2.21 M](1589)
    摘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排毒清脂片中的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方法:色谱柱:UItimate XB-C18柱(250mm×4.6mm,5?滋m);流动相:甲醇-磷酸溶液(85∶1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大黄素、大黄酚分离良好,进样量分别在0.007984~0.047904?滋g和0.01002~0.06012?滋g范围内与峰面积是良好线性关系,r值分别为0.9991和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8%和99.94%,RSD分别为1.19%和1.16%(n=5)。结论:该方法简便、精确、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可作为排毒清脂片中大黄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
    23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质量评估模式与指标体系框架研究
    李海燕 崔 蒙
    2009, 11(4):578-58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62) [HTML](0) [PDF 884.46 K](2235)
    摘要:
    本文以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质量的评估研究为基础,阐明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以及评估指标的制定原则,提出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质量评估的模式与三级指标体系框架,从资源建设质量、共享标准符合性、平台建设质量,项目管理水平4个方面引导当前阶段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发展方向。
    24  建立中医药数据服务与利用平台
    刘 静
    2009, 11(4):582-58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750) [HTML](0) [PDF 858.25 K](1646)
    摘要:
    随着中医药数据库群的建设与应用,以往的数据库建设方式形成了中医药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难以适应中医药信息领域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了中医药信息数据研究与服务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建立中医药数据服务与利用平台的重要性,在建设与完善中医药数据服务与利用平台的基础上,将开展面向用户需求的、灵活多变的专题服务,提供挖掘算法工具与优秀案例,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5  文献·理论·信息——试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三个重要维度
    朱 玲 崔 蒙
    2009, 11(4):585-588.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773) [HTML](0) [PDF 1.32 M](1781)
    摘要:
    本文从文献、理论、信息3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构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重要维度,提出文献是基础,理论决定深度,信息是关键的论点,认为在语言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虽不能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但对文献中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26  中医药科学数据的数据质量研究
    胡雪琴 崔 蒙 陈 兵
    2009, 11(4):589-592.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39) [HTML](0) [PDF 1.66 M](2114)
    摘要:
    在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目前存在的110个中医药数据库260G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网络和其他来源数据,讨论中医药数据仓库的建设及数据整合。技术上主要从元数据模型入手,研究中医药数据质量评价标准和关键维度评估算法,对构建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质量的评估,从而完成高数据质量的中医药数据仓库。
    27  病毒性心肌炎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关联规则分析
    徐 慧 崔 蒙
    2009, 11(4):593-596.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25) [HTML](0) [PDF 1.68 M](1846)
    摘要:
    利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算法,对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1984-2007年病毒性心肌炎文献涉及的主题词和副主题词进行分析,抽取隐含规律,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思路。
    28  试论期刊文献中药名称规范
    李园白 崔 蒙 杨 阳
    2009, 11(4):597-599.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059) [HTML](0) [PDF 1.44 M](1959)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期刊文献中的中药名称不规范的现状,从别名、错别字、省略字、炮制名称4个角度探讨了中药名称规范的方法,同时探讨中医药名称规范软件的编写特点。
    29  我国中医临床试验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杨 硕 崔 蒙 赵英凯
    2009, 11(4):600-603.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22) [HTML](0) [PDF 1.76 M](2574)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医临床试验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评价体系构建现状的特色,分析了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和权重建立的特点与不足,提出多功能信息平台与知识库能与中医临床试验评价体系研究相互促进的设想。
    30  语义关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杨 阳 崔 蒙 李园白
    2009, 11(4):604-607.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024) [HTML](0) [PDF 1.83 M](1941)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4大语言系统的语义关系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中医药类语言系统语义关系的发展存在问题,最后针对中医药领域内语义关系脱离临床实践的发展问题,建议从真实的病历中验证及提取凸显临床特色的语义关系。
    31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
    雷 蕾 崔 蒙 尹爱宁
    2009, 11(4):608-611.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73) [HTML](0) [PDF 2.37 M](1758)
    摘要:
    目的:基于丰富的中医药文献数据,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化学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文献出发,以证候、方剂、中药、化学组分和药理作用为要素,筛选出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候的以某一核心方为中心的一类方剂的化学组分,再结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所用药物具有的药理作用,最后从文献报道的化学组分组合中提出组分配伍方案。结果:根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郁证的除弊汤为核心的一组方剂,提出了6个组分配伍方案。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文献的组分配伍方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2  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现状与趋势
    董 燕 崔 蒙
    2009, 11(4):612-616.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60) [HTML](0) [PDF 2.60 M](1966)
    摘要:
    本文总结了我国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国际化进程和正在研究课题现状,探讨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面临的国际竞争,人才缺乏等问题。并且认为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医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孟凡红 崔 蒙
    2009, 11(4):617-620.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26) [HTML](0) [PDF 2.41 M](1930)
    摘要:
    权重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评价指标量化的重要措施。合理分配权重是量化评估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医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为了避免计算过程的复杂性,采用了Expert Choice专家决策软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利用该软件的Group功能解决群决策判断结果的合并问题。
    34  基于领域本体方法构建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思考
    谢 琪 崔 蒙 曹存根 刘保延 刘长林 焦宏官
    2009, 11(4):621-625.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92) [HTML](0) [PDF 2.60 M](2321)
    摘要:
    信息学方法与技术在中医药学科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由于缺乏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研究与突破,顶层设计的理论指导不足,中医药信息研究多以需求为导向,自下而上的建设,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难以体现。本文对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用领域本体方法建立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思路和构想,认为注重研究中医药信息运动规律,包括人体自身信息产生与变化的规律,由自然界信息和社会信息产生对人体影响及其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外在信息、自然界信息和社会信息三者相互影响产生和关联变化的规律等,建立包括这三者内容的中医概念信息模型。
    35  基于1999~2008年CBM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分析
    于 琦 崔 蒙 李园白 董 燕
    2009, 11(4):626-629.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887) [HTML](0) [PDF 2.49 M](1752)
    摘要:
    通过对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9~2008年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得出国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在近10年内高生产力的地区、机构的分布;再对文献关键词分布进行分析,最后对高频关键词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共词分析。
    36  国内外现行期刊评价与检索体系收录 中医药期刊情况分析
    潘艳丽 崔 蒙 刘保延 范为宇 柳长华
    2009, 11(4):630-63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88) [HTML](0) [PDF 2.89 M](2103)
    摘要:
    本文对最新版国内外期刊评价与检索体系收录中医药期刊的现状开展调研分析,以期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
    37  扩宽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思路
    尹仁芳 崔 蒙
    2009, 11(4):635-637.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901) [HTML](0) [PDF 1.80 M](1807)
    摘要:
    本文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中医药的关系、“三论”在中医药的应用、“三论”在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中的可借鉴方面等,探讨如何拓宽中医药信息学发展思路。
    38  知识地图在中医药信息领域的应用设想
    李彦文 崔 蒙 赵英凯 李志勇
    2009, 11(4):638-640.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014) [HTML](0) [PDF 1.82 M](1947)
    摘要: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数量的成倍增长为知识的利用与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医药在现代化过程中,数量庞大的古籍、数据、文献等的数字信息化同样面临如何利用、管理的问题。本文将展示一种高效、便捷、可视化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地图,并就其如何在中医药信息领域合理应用与实践,提出了一些前期的思路与设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