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
    李振吉 贺兴东 姜再增 黄建银 徐春波 王 奎 秦树坤 朱晓磊 张相勇
    2009, 11(6):765-767.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78) [HTML](0) [PDF 191.39 K](2618)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国际社会对标准和标准化的需求日益突出,国际组织及其制定的标准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目前中医药国际组织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关系,以及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进行了深入阐释,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与各国法律、法规的关系及其推行的内在动力和趋势.
    2  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匡海学 程 伟
    2009, 11(6):768-771.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446) [HTML](0) [PDF 908.88 K](2997)
    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3  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探讨
    恽 菲 ? 狄留庆 蔡宝昌 赵晓莉 毕肖林 王令充 陶金华 杜 秋
    2009, 11(6):772-776.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796) [HTML](0) [PDF 1.54 M](4300)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验室工作成果,以中药活性成分口服吸收机制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改善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在胃肠道中代谢、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胃肠吸收和转运、发挥中药组合活性成分之间的有益影响等方式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4  中药范畴内的菌物药
    庄 毅 洪 净 许有玲
    2009, 11(6):777-782.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75) [HTML](0) [PDF 2.49 M](2046)
    摘要:
    中药分类通常是以药材自然属性作为依据,如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真菌类中药"包括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的"药用真菌"和真菌的固体发酵产品--从古代的曲、酱、酒等至现代的"菌质"均属"真菌药物",已有千年以上药用史.但因生物分类学长期来误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故使"真菌类中药"也随着属于植物药,就既缺乏科学的归属更难以解释"真菌药物"的性质,从而将影响它产品的定位,脱离中药范畴,与那些在理念、工艺、应用上都有显著差异的现代其他各类生物制品统一定位.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一项生物技术,它的发展受益于中医药理念、经验的指导,工艺与应用也具有中药特色,近期又接受应用现代中药的研发内容要求与实验方法,其下游工程也和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一致,产品有合格质量标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因此它既有中药历史传统又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虽然"真菌类中药"拥有研发潜力巨大、生产工艺多种、临床涉用面广等优势,且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固体发酵工程更已有显著的重要进展,但至今仍因缺乏科学归属与合理定位,而影响它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认真菌并非植物,早已成立了真菌界Fungi,又与一些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卵菌Oomyces、粘菌Slimemoulds等被统称为菌物Fungi,因此建议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真菌为主的菌物药,以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即真菌的"固体发酵系列工程"所产各类菌质将成为重要支柱.本文同时介绍了菌质的历史、理念、工艺、应用等情况和已研发的三种代表性菌质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5  支持向量机在构建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中的应用
    杨 晔 张燕玲 乔延江
    2009, 11(6):783-788.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2433) [HTML](0) [PDF 2.69 M](3017)
    摘要:
    以24个作用于人体外围血单核细胞药理模型的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其表征分子的拓扑、电子、几何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的1209个分子描述符,用CfsSubsetEval评价方法和BestFirst-D1-N5搜索方法筛选描述符,用Kennard-Stone方法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预测模型并使用Catalyst/HipHop系统建立药效团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优于其他分类模型,正、负样本的预测正确率均达到100%.最优药效团模型具有5个特征:2个疏水基团、2个脂性氢键受体、1个氢键给体;以此药效团进行中药数据库筛选得到384个候选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的分类预测模型对候选化合物的活性进行了预测,其中高活性化合物占96.6%,表明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高活性化合物的公共特征.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从中草药筛选新型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
    6  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萧 伟 陈凤龙 章晨峰 宋爱华 尚 强 王振中
    2009, 11(6):789-792.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7743) [HTML](0) [PDF 1.82 M](5839)
    摘要:
    本文就目前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及有关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和概括了几种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7  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王映辉 张润顺 周雪忠 刘保延 薛燕星 李 平 李文泉 李 格 吴力群 冀晓华 宋 军
    2009, 11(6):793-799.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05) [HTML](0) [PDF 2.14 M](2978)
    摘要:
    名老中医共性及个性经验的知识发现.结果:发现了名老中医运用某些治法、方剂及药物的特点得出了不同名老中医针对中、西医疾病的异病同治规律,从而总结出不同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结论:比较名老中医经验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医个体化医学的核心内涵,发现其共性规律,明确个性经验产生的原因,为今后开展验证性研究,形成更加科学的中医经验理论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后学者博采众长、学习和汲取多位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示范,对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8  因子分析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的应用
    陆 芳 翁维良 李 睿 李秋艳 田元祥
    2009, 11(6):800-805.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92) [HTML](0) [PDF 2.31 M](2037)
    摘要:
    目的:对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研究.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临床研究进行中期评估.结果:在10个指标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研究过程管理、电子数据管理、研究进度和二级监查管理,并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综合评估模型.
    9  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特征分析
    翁诗婷 张晓丹 郝一鸣 王忆勤
    2009, 11(6):806-809.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62) [HTML](0) [PDF 1.77 M](2121)
    摘要: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舌脉象客观指标,以辅助临床诊断.方法:应用TP-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舌脉象参数,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舌脉象特征.结果: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舌象中,舌色以淡红舌、淡紫舌多见,舌苔以白苔、黄苔、薄苔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为多见;舌脉象参数中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在哮喘发作期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脉象参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对其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10  583例小儿肺炎证候病机学关联规则分析
    艾 军 汪受传 杨宏宝 杨 燕 李瑞丽
    2009, 11(6):810-814.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78) [HTML](0) [PDF 2.14 M](2026)
    摘要:
    目的:通过数理分析探讨小儿肺炎的证候病机学.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583例小儿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结果:获得668项频繁项集,其中支持度大于80%者4项: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舌质红、咳嗽每咳数声,共获得关联规则6888条,最高支持度80%,最高置信度98%.结论:小儿肺炎48h内的主要症状体征为:咳嗽每咳数声、咳嗽阵作、气促、发热、多痰、舌质红、肺部呼吸音粗糙、无恶寒、无紫绀、无恶心呕吐等,并且咳嗽每咳数声与咳嗽阵作及发热、无恶寒、气促、多痰、舌质红等症状体征常常关联出现.在证候病机上表现:肺气郁阻是小儿肺炎最主要的病机病理.热邪入里,肺热壅盛,肺气郁阻,津蓄为痰为常见的病机病理改变,且热与郁与痰的病机密切关联.
    11  当代名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经验
    赵永烈 王玉来 高 颖
    2009, 11(6):815-820.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2.55 M](3682)
    摘要:
    本文对1979~2009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关键词输入"偏头痛"和"经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归纳当代名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治疗:从肝论治,从少阳胆论治,从风论治,调整脏腑,升阳祛霾法,调和营卫法.
    12  天然冰片在小鼠组织内的GC-MS测定法和组织分布研究
    黄 萍 姜晓飞 邹佳丽 袁月梅 姚美村 陆亚松
    2009, 11(6):821-827.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84) [HTML](0) [PDF 1.84 M](2553)
    摘要:
    目的:建立天然冰片在小鼠组织内含量测定的GC-MS法并进行组织分布研究,初步探索天然冰片的归经特征.方法:采用DB-5MS弹性毛细管色谱柱(0.25mm×30m×0.25μm);电子轰击(EI)电离方式,轰击能量为70eV,倍增电压1100V;选择性离子检测(SIM),天然冰片m/z 95,内标萘m/z128;小鼠组织样品用生理盐水匀浆后,加入萘作为内标,用正己烷振荡萃取,取上清液进样测定.组织分布研究以天然冰片的CMC-Na溶液给小鼠灌胃,在不同时间点分批处死小鼠后取各组织样本,经处理后用GC-MS法测定组织中的天然冰片含量.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天然冰片GC-MS测定方法,在22ng·mL-1~22μg·mL-1范围内响应信号(Y)与天然冰片浓度(X)呈良好线性关系,Y=0.000486X+0.00036,R2=0.999(n=3),最低检测限为10ng·mL-1,定量下限为22ng·mL-1,日内精密度为3.72~6.11%,日间精密度为7.29~17.6%,相对回收率和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5.95~107.93%和93.04~103.03%.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冰片分布于大部分组织,单个组织内天然冰片浓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多峰现象;天然冰片在肝脏内含量最高,在心、脑、肾等重要组织内的含量也较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GC-MS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天然冰片在动物体内的定量分析;天然冰片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有明显差异,肝、肾、心、脑中分布含量较高;天然冰片的归经特征中有归心经的趋势.
    13  黄连体外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与HPLC指纹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唐光曦 黄彦珺 张 艺 孟宪丽 罗维早 李佳川 耿志鹏
    2009, 11(6):828-833.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57) [HTML](0) [PDF 2.40 M](2123)
    摘要:
    目的:探索黄连体外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与HPLC指纹图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P-HPLC法建立不同产地的黄连样品的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并采用体外测定药物改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生物活性,对化学信息和生物效应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多元相关分析,以探索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产地黄连药材化学成分含量及生物效应的有一定的差异.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中色谱峰10、6、3、7和巴马汀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相关性较强.结论:基本明确了化学指纹图谱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生物效应的相关性,有利于黄连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成分的筛选.
    14  广东凉茶的"泻火"作用与物质基础研究
    何蓉蓉 姚新生 栗原博
    2009, 11(6):834-839.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54) [HTML](0) [PDF 2.48 M](2446)
    摘要: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广东凉茶的"泻火"作用.本研究室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凉茶可以改善应激负荷大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减轻拘束应激负荷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并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氧化应激性炎症及肝损伤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还可以提高拘束应激负荷小鼠糖耐受能力及加速脂肪能源的利用等活性,以达到改善"上火"时机体的疲劳状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凉茶抗应激作用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定实现的,与减缓拘束负荷小鼠体内RNS及ROS的过度产生,改善清除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中关键酶SOD和GPX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保护小分子抗氧化物质GSH的耗竭相关.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凉茶富含Gallic acid,Protocatechuic acid,(+)-Catechin,4-Hydroxybenzoic acid,Caffeic acid,Ellagic acid-4-O-xylopyranoside,Isoquercitrin,Ellagicacid等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稳定,缓解细胞内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达到"泻火"的功效.
    15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的HPLC-DAD分析和归属研究
    邹佳丽 黄 萍 袁月梅 姚美村 周晓虹 George Qian Li
    2009, 11(6):840-846.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32) [HTML](0) [PDF 3.51 M](2130)
    摘要:
    目的:建立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HPLC-DAD分析方法,结合LC/MS/MS进行该复方不同药味配伍前后浸渍剂中化学成分的归属研究.方法:在HPLC分析的色谱条件中,采用Luna苯基柱(250mm×4.6mm,5μm),DAD检测器在紫外区200~400nm范围内扫描,流动相为乙腈-0.5%三乙胺(磷酸调节pH至3.5),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进样量为20μL.通过对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各药味单独和不同药味配伍前后浸渍剂中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吸收光谱与对照品进行比较,并结合LC/MS/MS进行相关色谱峰的鉴定和归属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的HPLC-DAD方法,可较好的进行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主要色谱峰的分离和对应色谱峰光谱扫描;在HPLC图谱共标出了20个主要色谱峰,结合对照品对其中的黄连小檗碱等11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和来源归属;此外,对某些化学成分进行HPLC分离和LC/MS/MS定性,推断出了黄连碱等4个成分,并判断了它们的归属.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DAD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进行大黄黄连泻心汤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对15个色谱峰进行的定性和归属研究结果可对揭示该复方的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和质量控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16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及药动学研究
    廖琼峰 姚 媛 张 蕾 魏存芳 谢智勇
    2009, 11(6):847-851.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09) [HTML](0) [PDF 2.70 M](2198)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LC/MS/MS法,研究单体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时,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处理后,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采用Lichrospher C18柱分离.选用电喷雾离子源,选择反应监测方式扫描,负离子方式检测.结果: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在该条件下分离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3.57min和4.51min.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线性范围均为0.02~10μg·m-1.定量下限均为0.02μg·mL-1,最低检出量为0.003ng.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适合于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刺丹混合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徐瑞鑫 谭银丰 李廷利
    2009, 11(6):852-855.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34) [HTML](0) [PDF 2.32 M](1895)
    摘要:
    目的:研究刺丹混合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将充满1%肝素生理盐水的塑料导管从右颈总动脉一直插入到左心室,记录大鼠冠脉结扎15min后左心室压力变化.结果:刺丹混合液能有效对抗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左室收缩峰压(LVSP)的下降(P<0.05)、有效对抗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的下降(P<0.05)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的升高(P<0.05),与刺五加组比较,作用优于刺五加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单用(P<0.05).结论: 刺丹混合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8  药效组分中药"黄金菊"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张春晖 张贵君 王晶娟 杨晶凡 郑璐璐
    2009, 11(6):856-859.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480) [HTML](0) [PDF 2.35 M](2340)
    摘要:
    目的:研究"黄金菊"抗甲型流感病毒PR8(A/PR8/34/H1N1)的活性,为药效组分中药的发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TT掺入比色法测定药效组分中药"黄金菊"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毒性及对PR8的有效性,同时设定阳性药物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物效价二剂量法对该药物与阳性药物的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该药物对MDCK细胞的TD50为1.9061mg·mL-1;TD0为0.625mg·mL-1;对流感病毒PR8的MIC为312.5μg·mL-1,IC50为112.8694μg·mL-1.双黄连粉针与"黄金菊"等反应剂量比为184.91%;病毒唑与"黄金菊"等反应剂量比为46.17%.结论:"黄金菊"具有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作用优于市场应用较广泛的双黄连粉针,开发前景广阔.
    19  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沈仕兴 张科郡 刘群声 谷水基 许海博
    2009, 11(6):860-863.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09) [HTML](0) [PDF 2.40 M](2220)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1la-羟基-15-氧-16-烯-ent贝壳杉烷-19酸)诱导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凋亡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UMA/siRNA导入AsPC-1细胞,G418筛选阳性细胞,获得稳定转染的阳性克隆.将转染载体的AsPC-1阳性克隆细胞和未转染载体的AsPC-1细胞分别暴露于浓度为8.875μmol·L-1、37.5μmol·L-1、142μmol·L-1的5F中作用72h.RT-PcR检测不同组细胞经5F作用24h后的PuMA表达;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Hoechst33258和PI双染色染色了解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5F促进AsPC-1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在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PUMA表达的上调;当PUMA表达抑制后,受5F作用的细胞出现PUMA表达的降低,同时伴有细胞凋亡的抑制及细胞的明显增殖.结论:5F促进体外AsPC-1细胞凋亡,并抑制其生长,其诱导凋亡与上调PUMA有关.
    20  高速逆流色谱法对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白 鸽 曹学丽 谭 莉 唐亚林
    2009, 11(6):864-867.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352) [HTML](0) [PDF 2.49 M](2041)
    摘要: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是中药补骨脂的特征成分,含量较高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已成为补骨脂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成分.本文以补骨脂干燥成熟果实为原料,经乙醇回流制备补骨脂粗提物,率先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所得样品由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度,并由对照品确定成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7:3:5:5)作为两相溶剂体系,经一步逆流分离可以从补骨脂粗提物中分离得到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二者纯度分别达到99.4%、99.1%.该法具有制备量大、分离效率高等优点.
    21  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卫莹芳 谢达温 万 丽 郭山山 闫 婕 刘 永 王化东
    2009, 11(6):868-871.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43) [HTML](0) [PDF 2.51 M](2197)
    摘要:
    目的: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用Kromasil 100A 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迪马公司);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15min(65:35),15~16 min(65~85:35~15),16~40 min(85:15);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85nm(0~15min),254nm(15~40min);流速:1mL·min-1.结果: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38~0.00608μg(r=0.9998)、0.0029~0.0464μg(r=0.9999)、0.00105~0.0168μg(r=0.9996)、0.00044~0.00704μg(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RSD=0.71%)、99.59%(RSD=1.42%)、99.31%(RSD=0.59%)、99.74%(RSD=0.91%).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
    22  RP-HPLC法测定白细胞中LTB4和5-HETE的含量
    林景瑞 陈晓辉 毕开顺 王灵芝 乔延江
    2009, 11(6):872-875.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341) [HTML](0) [PDF 2.41 M](2052)
    摘要:
    目的:建立了5-脂氧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RP-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Brava BDS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乙酸水溶液,流速为0.8 mL·min-1,5-LOX的主要产物LTB4和5-HETE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75nm和235nm.结果:LTB4和5-HETE分别在2.0~50.0μg·mL-1(r=0.9999)和5.0~125.0μg·mL-1(r=1.0000)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97.7%(RSD分别为1.1%和1.5%);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7%,1.1%和0.3%,1.3%.结论:该法分离效果和重复性均良好,且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LTB4和5-HETE的检测,为筛选新的具有抗炎活性的中药成分奠定了基础.
    23  金银花体外抗结核活性研究
    邱 葵 刘宇红 孔繁翠 赵 兵 顾 昊 徐佳佳 王鹤尧
    2009, 11(6):876-879.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66) [HTML](0) [PDF 2.36 M](2047)
    摘要:
    目的:探讨金银花体外抗结核活性。方法:使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金银花、绿原酸、异烟肼对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和金色分支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金银花对金色分支杆菌的MIC为0.83mg?mL-1,MBC为1.75mg?mL-1,对H37Rv的MIC、MBC均为0.18mg?mL-1;绿原酸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均为0.18mg?mL-1;异烟肼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均为10.5?滋g?mL-1,异烟肼配伍金银花使用,异烟肼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为5.25?滋g?mL-1。结论:金银花有抗结核活性。同异烟肼联合使用能显著降低异烟肼的MIC和MBC。
    24  天麻简单重复序列与天麻素相关性初探
    王晓丽 宋聚先 李宝忠 何国栋 郑伟耀
    2009, 11(6):880-884.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996) [HTML](0) [PDF 3.10 M](1987)
    摘要:
    目的:探讨天麻遗传变异与其品质的关系、为天麻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科学途径.方法:采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技术和高效液相检测不同种质的天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特异引物产生的特异带型与天麻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关系,扩增最大片段为520bp最小片段为320bp,出现单上带及双带的样品天麻素含量≥0.20%,出现单下带的样品天麻素含量约为0.20%或<0.20%.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出现高分子量条带类型的样品天麻素含量较高,天麻SSR特异带型与天麻素含量的相关性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25  复合酶法提取远志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王颖莉 张丹丹
    2009, 11(6):885-888.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92) [HTML](0) [PDF 2.80 M](2310)
    摘要:
    目的:研究酶法结合传统回流法提取远志总皂苷工艺条件.方法: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远志总皂苷含量;考察植物复合酶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传统提取工艺的强化效果;通过显微结构图和红外光谱图说明了复合酶法强化传统提取法的作用方式及提取物的结构.结果:酶用量为0.4%时,适宜酶解温度为55℃,最优酶解时间为0.5h.结论:复合酶法结合传统回流提取后,可提高远志总皂苷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减少乙醇使用量,对于远志流浸膏的高效提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6  正交设计优选超声提取蜘蛛香中缬草素的提取工艺
    陈玉娟 石晋丽 闫兴丽 刘 勇 肖培根
    2009, 11(6):889-891.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920) [HTML](0) [PDF 1.92 M](2256)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波提取蜘蛛香中缬草素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法,以缬草素的得率为考察指标,对超声波提取蜘蛛香中缬草素的工艺进行优化.在优选出的超声波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该法与渗漉法进行比较.结果:优选的超声波提取蜘蛛香中缬草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药材粉碎,过40目筛,浸泡30min后,用相当于药材8倍重量的95%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40min.结论:超声波提取法可用于蜘蛛香中缬草素的提取.
    27  大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孙太林 宋泽耀 葛发欢 冉启军
    2009, 11(6):892-896.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993) [HTML](0) [PDF 1.26 M](2642)
    摘要: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中药新药的开发及中药生产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报道了大型中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着重讨论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装置中关键设备提取、分离容器的设计要点以及工业化装置开发应用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与开发的大型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及中药生产中.
    28  天然产物多级膜与高压差提取器联用的设计与开发
    宋力飞 李曼莎 刘乡乡
    2009, 11(6):897-900.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941) [HTML](0) [PDF 1.25 M](2051)
    摘要:
    天然产物高压差提取分离浓缩器的核心技术在于多级膜与高压差提取器的联用设计.它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自控设计以及排污和安装设计,将高压差提取、微滤澄清、超滤分离、纳滤或反渗透浓缩、在线清洗、过程自控等多技术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技术及成套装备,可较好地实现中药提取物全过程低温(20℃以下)制备,达到洁净区流程化生产的目的.
    29  AOTF声光可调近红外装备及其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隋林艳 董海平 吴 杰 陈 雷 邹振民
    2009, 11(6):901-905.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028) [HTML](0) [PDF 1.81 M](2504)
    摘要:
    近红外光谱(NIR)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具有分析效率高、不破坏样品、在线分析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声光可调滤光器近红外光谱仪(AOTF)的原理、技术特点、仪器装备和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资料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适于定量分析及定性鉴别、可做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检测、可通过光纤进行远距离在线检测等特点,在制药分析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0  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中的膜分离技术及其装备
    苏薇薇 王永刚 刘忠政 李振峰 孙洪贵
    2009, 11(6):906-911.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10) [HTML](0) [PDF 2.73 M](2890)
    摘要:
    本文就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的特点以及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两个具体实例,具体介绍了就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具体应用.根据目前的应用研究情况,总结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应用中的优缺点,就有关膜设备改进方面提出建议.
    31  动态轴向压缩柱色谱技术装备及其应用
    许文东 陈日星 冯锦玲 葛发欢 崔万臣 沈志刚
    2009, 11(6):912-916.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240) [HTML](0) [PDF 1.12 M](2998)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分离手段渐渐难以满足生产所需的高纯度要求,人们把高效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色谱法上,进而促进了色谱分离技术及装备的发展,使得色谱技术及装备从分析规模发展到制备和生产规模,从而促使工业规模制备色谱的产生.制备色谱的核心是色谱柱,而色谱柱的装填,尤其是工业生产规模大直径色谱柱的装填,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动态轴向压缩柱色谱技术及装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最常用、最易实现的、效果较为理想的装填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动态轴向压缩柱色谱技术装备中色谱柱的特点和柱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该项色谱技术及装备在长春碱类抗肿瘤原料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2  中药浸膏用真空带式干燥机及其小型装置的研制
    李建国 赵丽娟 刘冠军
    2009, 11(6):917-920.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1131) [HTML](0) [PDF 1.33 M](2307)
    摘要:
    真空带式干燥机是一种适合于中药浸膏的真空干燥设备,不仅具有真空干燥的优点且能够连续操作,其优点是更高效和节能,符合GMP规范,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值得推广的先进的浸膏干燥设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