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本草基因组方法学研究
    陈士林 何 柳 刘明珠 钱 俊 闫海霞 程翔林 钱忠直
    2010, 12(3):316-324.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1.98 M](2768)
    摘要:
    本草基因组计划(HerbGP)是针对具有典型代谢途径和重大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后基因组研究的系列计划。本文全面介绍物种基因组大小、染色体数目测定方法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以及全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注释、基因组比较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并简要阐述重测序在药用植物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将促进现代科学最新技术和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使中药学研究位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
    2  从1型组胺受体途径探索当归芍药散异病同治原理的研究构想
    寇俊萍 柴程芝 高 珍 余伯阳 朱丹妮 严永清
    2010, 12(3):325-330.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98) [HTML](0) [PDF 2.02 M](2011)
    摘要:
    “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优势的重要思想,探讨经典名方异病同治原理是传承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良好切入点。前期文献挖掘和实验研究表明,源自《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当归芍药散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其广泛药理活性与组胺介导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相似性,并通过组胺1型受体发挥抑制水肿、镇痛、镇静等活性;继而提出新的研究构想“当归芍药散可通过整合调节组胺受体表达及信号转导途径达到异病同治目的,肝郁脾虚病机可能与组胺能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位于下丘脑的组胺能神经元可能是调控的中心”,课题组正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为阐释当归芍药散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为探讨中药复方的异病同治原理提供思路方法借鉴,从而进一步为探讨“肝郁脾虚”的科学内涵奠定基础。
    3  通用中药DNA条形码鉴定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陈 念 赖小平
    2010, 12(3):331-33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94) [HTML](0) [PDF 1.41 M](2413)
    摘要:
    为了对特殊身份的物种或品种进行保护、检测转基因生物,以及追踪生物的扩散,对所采集生物样本的来源物种进行准确地识别是非常必要的。简而言之,条形码物种鉴定技术即通过大范围地对一个或多个参考基因进行筛选,从而达到将未知个体归属于某个分类单元的目的,其使用通用的PCR引物对物种特异性的DNA条形码识别区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与数据库进行比较即可确定物种的身份。此项技术的推广尚面临2个关键问题:①如何进一步使用和分析DNA条形码数据;②如何建立起DNA条形码与经典分类方法之间的关联。本文结合上述问题对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综述。
    4  中药炮制化学与化学炮制学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贾天柱
    2010, 12(3):337-34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02) [HTML](0) [PDF 2.12 M](2846)
    摘要:
    本文提出“中药炮制化学与化学炮制学”的观点,给出了定义、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新辅料的要求及定向炮制和定性炮制的方法。为今后的炮制研究和炮制原理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5  用分子图像技术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理论
    王晓明
    2010, 12(3):343-34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99) [HTML](0) [PDF 1.58 M](2059)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新发明的光学分子图像技术,其体外分子成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水平,对细胞内分辨率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并且可以用于观测活体细胞的生长、繁殖、凋亡等变化过程,可以成为在细胞水平研究药物生物活性的强有力工具。并提出用该相关技术结合系统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的分子作用机制,从现代生物哲学视角诠释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的用药理论原理,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指明了可能途径。
    6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硫醇氨基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江芝婷 王 勇 梁琼麟 李 平 王义明 罗国安
    2010, 12(3):347-351.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50) [HTML](0) [PDF 1.18 M](2185)
    摘要:
    目的:探讨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客观化具有的重要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各证型D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中8种硫醇氨基酸的含量,通过对照比较病例之间的差异。结果:DN患者体内Cys-gly和GSH的含量与健康人相比,显著降低;而SAH、SAM、Hcy、Cysta和Cys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根据SAH和Hcy能明显区分气阴两虚偏阴虚与阴阳两虚组。另外,气阴两虚偏气虚组患者体内的SAH含量与阴阳两虚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内Cys-gly、GSH含量可辅助DN的早期中医诊断,体内SAH和Hcy的含量与DN各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7  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其对iNOS、eNOS、E-selectin调节作用的观察
    陈 军 李 静 王宗仁
    2010, 12(3):352-354.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953.08 K](1870)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临床疗效及对E-选择素(E-selectin)、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影响。方法:将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联合口服非洛地平和口服非洛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E-selectin、iNOS、eNOS的变化。结果: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压,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药物组;针药组患者治疗后E-selectin、iNOS水平降低,eNOS水平升高,其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组患者iNOS水平降低,其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恢复E-selectin、iNOS、eNOS的正常表达水平,最终起到调节血压的效果。
    8  冠心病血瘀证的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的关系
    王师菡 王 阶 李 霁
    2010, 12(3):355-357.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75) [HTML](0) [PDF 1.09 M](2128)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的关系。方法:将9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各48例,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皮因子的测定,同时采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气虚血瘀证血瘀证积分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痰瘀互阻证;血清VEGF、ET-1水平随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增高而增高;IGF-1水平随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增高而降低。结论:冠脉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及血瘀证积分相关。
    9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刘国萍 王忆勤 赵耐青 段艳霞 许朝霞 李福凤 燕海霞 董 伟
    2010, 12(3):358-36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3382) [HTML](0) [PDF 2.01 M](10434)
    摘要:
    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appa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10  Semaphorin 3A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的保护作用
    唐卉凌 李澎涛 张 玮 潘彦舒 Alesheikh Peiman 狄 波 周 莉 李 忻 杨 鑫
    2010, 12(3):363-367.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145) [HTML](0) [PDF 2.31 M](1802)
    摘要: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Semaphorin 3A(Sema 3A)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该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设正常组、模型组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组,分别在造模后12h、24h、3d、7d,共4个时间点采取动物脑组织,测定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GAP43的表达水平,及Sema 3A的表达部位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通络救脑注射液能够减少脑缺血动物脑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ema 3A表达增加与神经元的坏死有相关性,通络救脑注射液能够降低其表达水平,对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11  愤怒郁怒体质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
    侯艳娇 王婧婧 张惠云 孙 鹏 乔明琦
    2010, 12(3):368-37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62) [HTML](0) [PDF 2.17 M](1951)
    摘要:
    目的:遵循量表编制的规范程序,据课题组前期已有的易怒体质调查表初步编制愤怒郁怒体质量表,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大学生、护士、工人3个职业2675人进行问卷调查,考评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结果: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12~0.800,分半信度为0.896,克朗巴赫α系数总表为0.899,除形体表征维度的系数低于0.7外,其余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量表各维度与总量表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7以上。该量表结构效度,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5.794%,每个条目在其对应的公因子上的载荷都大于0.4,符合逻辑关系。区分效度显示该量表能够区分愤怒与郁怒人群,两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人群比较,所得各维度分及量表总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信度效度考核证明,愤怒郁怒体质量表达到了制作的考核要求,具有高信度、高效度,能较全面地反映愤怒郁怒体质人群的体质特征,可以试用于评价愤怒郁怒人群的体质。
    12  中医体质、人格特质与焦虑的关系探讨——广州268名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赵燕平 陈灿锐 龚 成 李丽君 刘 艺 余 超 葛 殊 蔡何青
    2010, 12(3):373-37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103) [HTML](0) [PDF 2.01 M](2617)
    摘要:
    目的:讨论中医体质、人格特质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68名大学生进行体质、人格特质、焦虑测量,并对调研资料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焦虑组体质显著差于正常组体质,且两组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2)焦虑与气虚、阳虚、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淤血、气郁和特禀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神经性、随和性、严谨性存在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正常组中,焦虑=0.205×气郁质+0.290×神经质+0.172×气虚质+0.147×阴虚质;焦虑组中,焦虑=0.202×痰湿质+0.317×神经质+0.330×特禀质。结论:焦虑同时受体质和人格特质的影响。
    13  基于改进关联规则算法的中药药对药味间性味归经功效属性关系的发现研究
    尚尔鑫 叶 亮 范欣生 唐于平 段金廒
    2010, 12(3):377-38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08) [HTML](0) [PDF 1.32 M](2400)
    摘要:
    中药药对是联系方剂和中药的重要环节。虽然传统中医理论对药对中药味的组成方式有多角度的论述,但相比论著丰富的方剂理论还不够系统。本文分别采用标准关联规则发现Apriori算法以及改进多数据库计算方法,对从历代药对文献中收集整理得到的625个药对347味药中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等共49个属性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挖掘研究,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更适用于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集中度更好,更易于发现有价值的关联规则。
    14  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
    姜俊杰 杜庆红 韩 琳 Arezou Mashoufi 李澎涛
    2010, 12(3):383-38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22) [HTML](0) [PDF 1.14 M](2066)
    摘要:
    目的:分析肝络通对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中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表达的影响特征,探讨肝络通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取体重240~26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周模型组、2周肝络通组、4周模型组、4周肝络通组。模型组及给药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术(CBDL)对大鼠进行造模,分别于造模2周、4周测量门静脉压力,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7)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胆总管结扎后2周和4周门静脉压力均显著升高,模型组nAchRα7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门静脉压力和nAchRα7的表达具有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加重的一致性趋势。肝络通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低于模型组,术后4周作用最为显著;2周肝络通组nAchRα7的表达与2周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4周肝络通组较4周模型组显著减少。结论:肝组织nAchRα7的表达变化与门静脉压力变化具有一致性趋势,肝络通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肝组织内nAchRα7的表达有关。
    15  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作用与对血清Na/Ca比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吕 培 李 祥 蔡宝昌
    2010, 12(3):387-389.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89) [HTML](0) [PDF 1.24 M](2858)
    摘要:
    目的:研究石膏及白虎汤对发热模型大鼠的清热作用以及对大鼠血清Na/Ca比值的影响。方法:大鼠背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复制致热模型,观察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作用;取造模前、后和给药后3个时间点的大鼠血清,微波消解,ICP-OES测定血清中Na、Ca含量,分析Na/Ca比值的变化。结果:石膏及白虎汤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均有清热作用,白虎汤效果显著;白虎汤组发热模型大鼠血清中Na/Ca比值明显降低。结论:石膏及白虎汤清热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体内Na/Ca比值有关。
    16  中药炮制与饮片研究平台中药炮制与饮片研究技术平台建设探讨
    肖永庆 张 村 李 丽
    2010, 12(3):390-394.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89) [HTML](0) [PDF 2.11 M](2175)
    摘要:
    本文在分析中药炮制科研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炮制与饮片研究技术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及技术方案。建议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药炮制理论及原理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具有地域特点的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技术体系和基于炮制原理的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逐步形成由传统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规范化和饮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技术平台组成的中药炮制与饮片研究技术平台。
    17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
    李松林 宋景政 乔春峰 周 燕 徐宏喜
    2010, 12(3):395-400.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79) [HTML](0) [PDF 2.33 M](1979)
    摘要:
    以作者近几年研究成果为例,探讨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重点讨论中药“全成分”快速表征方法及其在中药近缘品种的鉴别和化学多型性揭示、药材初加工质量评价、炮制品与非炮制品区分、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活性成分资源寻找和毒性成分筛选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18  中药复合提取技术与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
    陈杨胜 刘雪松 栾连军 陈 勇 王龙虎
    2010, 12(3):401-404.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93) [HTML](0) [PDF 1.93 M](1777)
    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日趋紧张而利用率很低的现状,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在中药材综合利用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复合提取技术的新思路,积极呼吁重视关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
    19  养心安神药与重镇安神药对失眠大鼠睡眠时相影响的比较研究
    姜珊珊 闫立地 李廷利 杜 娟
    2010, 12(3):405-408.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92) [HTML](0) [PDF 1.82 M](2152)
    摘要:
    目的:比较养心安神药和重镇安神药改善睡眠时相作用的异同。方法:在恒温、恒湿、自动光控和电磁屏蔽实验条件下,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方法,观察养心安神药与重镇安神药对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结果:柏子仁(Semen Platycladi)、远志(Radix Polygalae)可延长失眠大鼠睡眠时相中的SWS1期,但不缩短SWS2期和REMS期;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延长失眠大鼠的SWS1期和SWS2期;磁石(Magnetitum)、朱砂(Cinnabari)同时延长SWS1期、SWS2期和REMS期。结论:养心安神药对REMS期无影响,而重镇安神药对REMS期有影响;与养心安神药相比,重镇安神药的磁石、朱砂对失眠大鼠的慢波睡眠延长作用更明显,可显著提高失眠大鼠的睡眠质量。
    20  五味子冻干粉改善睡眠剥夺果蝇睡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晓蕾 李 飞 李廷利
    2010, 12(3):409-41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98) [HTML](0) [PDF 1.92 M](2784)
    摘要:
    目的:探讨五味子冻干粉改善睡眠剥夺果蝇睡眠的作用。方法:在恒温、恒湿、自动光控条件下,以7日龄果蝇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光照和机械刺激两种不同的方法,复制果蝇的睡眠剥夺模型。利用果蝇活动监测仪(DAMS),以静止时间持续5min以上作为睡眠标准,观察以8%五味子冻干粉连续给药6天(雌果蝇)或给药4天(雄果蝇)后,果蝇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均可剥夺果蝇的睡眠,与正常果蝇相比,睡眠剥夺果蝇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给予五味子冻干粉后,无论光照刺激还是机械刺激所致睡眠剥夺果蝇的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与睡眠剥夺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8%五味子冻干粉对睡眠剥夺果蝇的睡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21  彝族药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动力学观察
    詹宏磊 王玉刚 朱兆云 花 雷 赵 毅 徐榕雪 雷 帆 杜力军
    2010, 12(3):413-417.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92) [HTML](0) [PDF 2.82 M](2142)
    摘要: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2  超微粉碎对当归物理化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赵晓燕 杨连威 杨玉芬 盖国胜
    2010, 12(3):418-42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29) [HTML](0) [PDF 2.71 M](1711)
    摘要:
    目的:研究当归经超微粉碎后5个不同粒度的理化特性,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当加工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粒径当归粉的表面形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滑角、持水力与膨胀力;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利用热水提取蛋白质实验,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计算出蛋白质的溶解率。结果:随着当归颗粒粒径的减小,其休止角、滑角和溶解度增大,蛋白质的溶解率提高,持水力与膨胀力减小。不同粒径的当归粉表面形貌也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超微粉碎技术改变了当归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了其水溶性浸出物和蛋白质的溶出量,在医药加工业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23  海芒果叶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张小坡 裴月湖 刘明生 康胜利 张俊清
    2010, 12(3):423-425.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45) [HTML](0) [PDF 1.63 M](2276)
    摘要:
    目的:研究海芒果叶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芒果叶中分离得到了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柚皮素(2)、香橙素(3)、山奈酚-7-O-葡萄糖苷(4)、5-O-葡萄糖-7,4'-二羟基-3',5'-二甲氧基-二氢黄酮(5)、山奈酚(6)、山奈酚-3-O-芸香糖苷(7)、芦丁(8)。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4  蒙古黄芪病虫害种类初步调查
    丁万隆 李 勇 王兰英
    2010, 12(3):426-429.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70) [HTML](0) [PDF 2.06 M](2436)
    摘要:
    在多个地点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对蒙古黄芪病虫害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病害有6种、害虫有23种。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为白粉病和根腐病,虫害有芫菁、豆荚螟及蚜虫。通过调查,摸清了蒙古黄芪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情况,为研究蒙古黄芪病虫害防治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25  中药生产过程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陈 勇 李页瑞 王龙虎 刘雪松
    2010, 12(3):430-43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42) [HTML](0) [PDF 1.43 M](21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药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主要生产环节的特点,并对这些主要环节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
    26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王延年 董 雪 乔延江 史新元
    2010, 12(3):437-441.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87) [HTML](0) [PDF 1.66 M](3646)
    摘要:
    本文论述了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效、中药资源及发酵工艺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发挥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现代发酵技术,定向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发酵研究的方向。
    27  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林小涵 刘志华 李 卿 陈士林 李西文
    2010, 12(3):442-44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45) [HTML](0) [PDF 1.05 M](2765)
    摘要:
    本文在总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策略,对物种的选择,测序平台的确定,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综合分析应用,样品提取、分析及检测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
    28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在本草基因组计划中的应用
    刘明珠 白志川 陈士林 孙 超 何 柳 张 进
    2010, 12(3):447-451.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30) [HTML](0) [PDF 1.28 M](2180)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在本草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包括测定药用真菌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大小、构建基因组文库及绘制物理图谱,并对PFGE使用中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
    29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在本草基因组计划中的应用
    刘明珠 白志川 陈士林 孙 超 何 柳 张 进
    2010, 12(3):447-451.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65) [HTML](0) [PDF 0.00 Byte](274)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在本草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包括测定药用真菌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大小、构建基因组文库及绘制物理图谱,并对PFGE使用中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
    30  基于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茯苓基因组大小测定
    王亚之 李秋实 陈士林 孙 超 宋经元
    2010, 12(3):452-45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266)
    摘要:
    目的:茯苓是担子菌多孔菌科的著名传统中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茯苓的基因组大小并考察了其倍性与基因组的关系。方法:真菌材料的前处理参考文献报道[1],并用DNA特异性染料碘化丙啶进行染色,通过调节离心转速、染色时间等条件对样品进行核分离的优化。DN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茯苓与内参黑曲霉G0/G1期峰比值计算得出。结果:茯苓的基因组大小测定为55.79±3.03Mb,或相对DNA含量为0.12±0.01pg(1pgDNA=0.965×109bp)。在结果中可以检测出黑曲霉和茯苓的G2/M期峰。结论:本研究探索了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茯苓基因组大小的方法,所得数据可为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31  基于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茯苓基因组大小测定
    王亚之 李秋实 陈士林 孙 超 宋经元
    2010, 12(3):452-456.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62) [HTML](0) [PDF 2.02 M](2857)
    摘要:
    目的:茯苓是担子菌多孔菌科的著名传统中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茯苓的基因组大小并考察了其倍性与基因组的关系。方法:真菌材料的前处理参考文献报道[1],并用DNA特异性染料碘化丙啶进行染色,通过调节离心转速、染色时间等条件对样品进行核分离的优化。DN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茯苓与内参黑曲霉G0/G1期峰比值计算得出。结果:茯苓的基因组大小测定为55.79±3.03Mb,或相对DNA含量为0.12±0.01pg(1pgDNA=0.965×109bp)。在结果中可以检测出黑曲霉和茯苓的G2/M期峰。结论:本研究探索了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茯苓基因组大小的方法,所得数据可为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32  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吴 琼 孙 超 陈士林 罗红梅 李 滢 孙永珍 牛云云
    2010, 12(3):457-46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76) [HTML](0) [PDF 2.04 M](3473)
    摘要: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已经成为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转录组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介绍了药用植物中转录组学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转录组学当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在西洋参、丹参、乌拉尔甘草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33  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吴 琼 孙 超 陈士林 罗红梅 李 滢 孙永珍 牛云云
    2010, 12(3):457-46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252)
    摘要: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已经成为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转录组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介绍了药用植物中转录组学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转录组学当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在西洋参、丹参、乌拉尔甘草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34  景天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
    李 妮 陈科力 刘 震 叶丛进 陈士林
    2010, 12(3):463-467.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1008) [HTML](0) [PDF 0.00 Byte](267)
    摘要:
    目的:评价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景天属药用植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能力,探索景天属药用植物鉴定的新方法。方法:使用ITS2、rbcL、matK和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景天属药用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种内和种间变异的显著性,以及Barcoding gap,采取BLAST 1和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 ITS2序列在采集的景天属几种药用植物中扩增成功率为100%,其种内种间变异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trnH、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而且纳入网上48个样品33个种的数据后鉴定成功率仍达到100%。结论: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景天属药用植物,并将其与常见混伪品区别开,ITS2可推荐为景天属首选的DNA条形码序列。
    35  景天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
    李 妮 陈科力 刘 震 叶丛进 陈士林
    2010, 12(3):463-467.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00) [HTML](0) [PDF 2.29 M](2209)
    摘要:
    目的:评价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景天属药用植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能力,探索景天属药用植物鉴定的新方法。方法:使用ITS2、rbcL、matK和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景天属药用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种内和种间变异的显著性,以及Barcoding gap,采取BLAST 1和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 ITS2序列在采集的景天属几种药用植物中扩增成功率为100%,其种内种间变异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trnH、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而且纳入网上48个样品33个种的数据后鉴定成功率仍达到100%。结论: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景天属药用植物,并将其与常见混伪品区别开,ITS2可推荐为景天属首选的DNA条形码序列。
    36  八角茴香产地适宜性分析与数值区划
    林余霖 黄林芳 李 卿 王丽芝 谢彩香 索凤梅 孙 超 由金文 陆建伟
    2010, 12(3):468-47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17) [HTML](0) [PDF 2.49 M](2206)
    摘要:
    目的:明确道地产区八角茴香的主要生态因子,分析八角茴香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分级区划,为八角茴香种植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实地调查采样点、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Ⅱ》(TCMGIS-Ⅱ)获得八角茴香生态因子,以此为依据对八角茴香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分析获得了八角茴香道地产区主要生态因子:≥10℃积温6047.4~7998.6℃;1月均温11.5~13.6℃;1月最低气温7.2℃;7月均温24.4~28.4 ℃;7月最高气温32.8℃;年降水量1447~1608mm;年日照时数1499~1649h;相对湿度77.8%~80.7%;年均气温23.5~26.2℃;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结果表明,八角茴香最适宜区(相似系数95%~100%)主要位于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共198个县市,面积达164761.8km2;适宜区(相似系数90%~95%),面积达73195.8km2,其中云南省面积最大,为26278.6km2,其次为海南省(面积13644.5km2)。并对八角茴香生态适宜区进行了生产等级区划(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结论:利用TCMGIS-II技术对八角茴香的产地适宜性分析是对中药生产数值区划新的有益尝试,是将数值化定量评价引入整个传统植物区划研究领域的示范研究,为八角茴香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37  八角茴香产地适宜性分析与数值区划
    林余霖 黄林芳 李 卿 王丽芝 谢彩香 索凤梅 孙 超 由金文 陆建伟
    2010, 12(3):468-47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70) [HTML](0) [PDF 0.00 Byte](269)
    摘要:
    目的:明确道地产区八角茴香的主要生态因子,分析八角茴香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分级区划,为八角茴香种植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实地调查采样点、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Ⅱ》(TCMGIS-Ⅱ)获得八角茴香生态因子,以此为依据对八角茴香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分析获得了八角茴香道地产区主要生态因子:≥10℃积温6047.4~7998.6℃;1月均温11.5~13.6℃;1月最低气温7.2℃;7月均温24.4~28.4 ℃;7月最高气温32.8℃;年降水量1447~1608mm;年日照时数1499~1649h;相对湿度77.8%~80.7%;年均气温23.5~26.2℃;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结果表明,八角茴香最适宜区(相似系数95%~100%)主要位于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共198个县市,面积达164761.8km2;适宜区(相似系数90%~95%),面积达73195.8km2,其中云南省面积最大,为26278.6km2,其次为海南省(面积13644.5km2)。并对八角茴香生态适宜区进行了生产等级区划(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结论:利用TCMGIS-II技术对八角茴香的产地适宜性分析是对中药生产数值区划新的有益尝试,是将数值化定量评价引入整个传统植物区划研究领域的示范研究,为八角茴香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38  豆蔻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石林春 宋经元 陈士林 姚 辉 韩建萍
    2010, 12(3):473-479.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892) [HTML](0) [PDF 0.00 Byte](261)
    摘要:
    目的:针对鉴定十分困难的豆蔻属药用植物筛选适合其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豆蔻属药用植物鉴定新方法。方法:对该属植物36个物种,46个样本的8个候选条形码序列(psbA- trnH, matK, rbcL, psbK-psbI, rpoB, atpB-rbcL, ITS, ITS2)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我们采用了4种方法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应用Mega4.1计算不同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2P);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的变异性;用Taxon DNA软件评估“Barcoding Gap”;用Blast、Distance方法检验物种鉴定的可靠性。结果:ITS2和ITS序列变异显著,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达100%,其它6个候选序列(psbA-trnH, matK, rbcL, psbK-psbI, rpoB, atpB-rbcL)不能有效鉴定豆蔻属物种。结论:本文推荐将ITS2和ITS作为豆蔻属药用植物潜在的DNA条形码序列,并依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
    39  豆蔻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石林春 宋经元 陈士林 姚 辉 韩建萍
    2010, 12(3):473-479.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2.44 M](2008)
    摘要:
    目的:针对鉴定十分困难的豆蔻属药用植物筛选适合其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豆蔻属药用植物鉴定新方法。方法:对该属植物36个物种,46个样本的8个候选条形码序列(psbA- trnH, matK, rbcL, psbK-psbI, rpoB, atpB-rbcL, ITS, ITS2)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我们采用了4种方法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应用Mega4.1计算不同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2P);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的变异性;用Taxon DNA软件评估“Barcoding Gap”;用Blast、Distance方法检验物种鉴定的可靠性。结果:ITS2和ITS序列变异显著,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达100%,其它6个候选序列(psbA-trnH, matK, rbcL, psbK-psbI, rpoB, atpB-rbcL)不能有效鉴定豆蔻属物种。结论:本文推荐将ITS2和ITS作为豆蔻属药用植物潜在的DNA条形码序列,并依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
    40  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
    索风梅 丁万隆 谢彩香 董 粱 林余霖 孙成忠 李应东
    2010, 12(3):480-485.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28) [HTML](0) [PDF 3.41 M](1709)
    摘要:
    目的:明确蒙古黄芪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为蒙古黄芪的引种扩种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综合实地采样、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蒙古黄芪各样点生态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因子综合分析确定因子权重,并以此为依据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II)对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蒙古黄芪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活动积温9831.4~31145.6℃;相对湿度40.6%~77.7%;年均时照时数2413.5~3212.5h;年降水量178.6~541.4mm;1月最低温-35.6~-11.7℃;7月均温16.5~23.5℃;7月最高温22.8~29.9℃;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等,结果表明:蒙古黄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与主产区生态因子相似度为95%~100%的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总共包括299个县市,面积约396325.6km2,其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和山西的适宜面积最大,达到688676km2,占总适宜面积的95.48%。内蒙古的适宜县市数最多且相对集中,包括79个县市,面积达438931km2,新疆其次;相似度为90%~95%的区域有263个县市的134163km2,其中以新疆适宜面积最大;相似度在80%~90%的区域分布较广,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等9个省份356个县市,总适宜面积为101540km2。结论:与蒙古黄芪TCMGIS-I分析相比,本研究在方法学、分析系统和分析结果上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且本系统分析结果完全涵盖了TCMGIS-I分析的结果范围,同时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后期实地考察和实验,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
    41  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
    索风梅 丁万隆 谢彩香 董 粱 林余霖 孙成忠 李应东
    2010, 12(3):480-485.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243)
    摘要:
    目的:明确蒙古黄芪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为蒙古黄芪的引种扩种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综合实地采样、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蒙古黄芪各样点生态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因子综合分析确定因子权重,并以此为依据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II)对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蒙古黄芪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活动积温9831.4~31145.6℃;相对湿度40.6%~77.7%;年均时照时数2413.5~3212.5h;年降水量178.6~541.4mm;1月最低温-35.6~-11.7℃;7月均温16.5~23.5℃;7月最高温22.8~29.9℃;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等,结果表明:蒙古黄芪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与主产区生态因子相似度为95%~100%的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总共包括299个县市,面积约396325.6km2,其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和山西的适宜面积最大,达到688676km2,占总适宜面积的95.48%。内蒙古的适宜县市数最多且相对集中,包括79个县市,面积达438931km2,新疆其次;相似度为90%~95%的区域有263个县市的134163km2,其中以新疆适宜面积最大;相似度在80%~90%的区域分布较广,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等9个省份356个县市,总适宜面积为101540km2。结论:与蒙古黄芪TCMGIS-I分析相比,本研究在方法学、分析系统和分析结果上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且本系统分析结果完全涵盖了TCMGIS-I分析的结果范围,同时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后期实地考察和实验,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
    42  太白贝母生产数值区划研究
    段宝忠 黄林芳 林余霖 王丽芝 谢彩香 索凤梅 赵 娜 钟国跃
    2010, 12(3):486-488.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31) [HTML](0) [PDF 0.00 Byte](262)
    摘要:
    本文在太白贝母的应用历史及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以太白贝母分布区55个样点为分析基点,选取≥10℃积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间、年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影响太白贝母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再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I)对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在全国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产地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北、甘肃、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研究结果有助于太白贝母GAP规范化种植基地选择及川贝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3  太白贝母生产数值区划研究
    段宝忠 黄林芳 林余霖 王丽芝 谢彩香 索凤梅 赵 娜 钟国跃
    2010, 12(3):486-488.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786) [HTML](0) [PDF 1.86 M](2141)
    摘要:
    本文在太白贝母的应用历史及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以太白贝母分布区55个样点为分析基点,选取≥10℃积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间、年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影响太白贝母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再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I)对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在全国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产地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北、甘肃、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研究结果有助于太白贝母GAP规范化种植基地选择及川贝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