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2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现代化研究关键问题与产业发展
    程翔林
    2010, 12(5):673-678.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615) [HTML](0) [PDF 352.63 K](3054)
    摘要:
    中药现代化是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药产业的发展应体现现代技术与国际化的思路。虽然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与考验也是严峻的。中药产业要想在可期待的时间里取得突破飞跃,必须注重中药产业链各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本文分别从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农业、中成药开发与产业化、中药产品综合开发与产业辐射、中药质量评价及行业标准发展这四方面对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2  基于二妙丸类方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尹 莲 徐 立 时 乐 朱晓勤 李 欣 段金廒
    2010, 12(5):679-683.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43) [HTML](0) [PDF 260.33 K](2405)
    摘要:
    主从方类方体现中医方剂制方用药主旨及加减变化规律,是认识和理解方剂配伍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主从方类方形成溯源与衍化关系基础上,基于二妙丸类方的组方特点及衍化规律,研究抗痛风效应及物质基础的共性规律与差异性、主方与从方的配伍特征,并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  中药复方数学模型研究进展暨多源因果法
    刘 明 马增春 梁乾德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肖 瑞 张伯礼 高 月
    2010, 12(5):684-690.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89) [HTML](0) [PDF 388.65 K](2477)
    摘要:
    在综述数学模型研究中药药理、总结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引入复杂系统、复杂网络和定性数学相关理论,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寻找最适合的数学描述工具,提出基于博弈的组合成分模型、基于粗糙集的组合系统模型、基于分子网络调控的组合靶点模型,并在上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定性因果推理提出综合模型———多源因果法,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4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点——整理薛伯寿教授继承蒲氏学术思想有关谈论
    薛燕星
    2010, 12(5):691-694.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933) [HTML](0) [PDF 307.28 K](2792)
    摘要:
    针对现今某些学者倡用重剂,本文通过整理薛伯寿教授继承蒲氏学术思想有关谈论阐明中医临床疗效高低,绝非与用药剂量成正比,疗效不可唯剂量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首先是理论领悟;其次是医理指导下的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再次遵循经方分量比例也是疗效关键,总量之轻重则应追求适中。此外,提高外感热病疗效关键当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和温疫学说。
    5  中医药辅助戒烟思路初探
    张文江 苗 青 张燕萍
    2010, 12(5):695-698.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907) [HTML](0) [PDF 272.93 K](2992)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烟草的本草考证,烟瘾的病因病机,戒烟困难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探求中医药辅助戒烟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6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杨 亚 肖盛元
    2010, 12(5):699-70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091) [HTML](0) [PDF 342.30 K](2865)
    摘要: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 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7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郑晓燕 李福凤 邹奎昌 王忆勤
    2010, 12(5):708-71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78) [HTML](0) [PDF 270.32 K](2626)
    摘要:
    对近20 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四诊客观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客观化研究的日趋深化,最终可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客观量化标准,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8  基于SVM的中医心系证候分类研究
    徐 琎 王忆勤 邓 峰 夏春明 许朝霞
    2010, 12(5):713-71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46) [HTML](0) [PDF 270.60 K](22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SVM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技术,以中医心系503 个样本为例,利用SVM 进行中医心系证候分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证候分类中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9  气虚证大鼠垂体高表达且上调的基因
    刘小美 方肇勤 卢文丽 潘志强 管冬元 粱 超 高必峰
    2010, 12(5):718-72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883) [HTML](0) [PDF 262.23 K](1988)
    摘要:
    目的:通过筛选正常气虚、高血压气虚、糖尿病气虚等气虚大鼠垂体高表达且上调的基因,探索气虚证在垂体基因表达层面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16 周龄Wistar 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自发性糖尿病大鼠(GK大鼠),综合应用标准化大鼠诊法,及GeneChip Rat Gene 1.0 ST Array 等技术,检测正常Wistar 大鼠、正常气虚Wistar 大鼠、SHR 气盛大鼠、SHR 气虚大鼠、GK 气盛大鼠、GK 气虚大鼠等垂体基因的表达,重点关注3 个气虚证中垂体基因表达大于1000 且较正常一致上调的基因。结果:共筛选得到34 个基因:Arhgdia、Arfgap1、Rab 21、Arf5、Arf3、Cdipt、Cds2、Pld3、Ppp3ca、Ppp3cb、Trim35、Itm2b、Itm2c、Tob1、Oaz1、Maged1、Gpc4、Glg1、wdr6、Scarb2、Grn、Hnrpd、Hnrnpab、Snrpb、Gtf2i、As原cl1、Pnrc1、Eef2 、Eno2、Gls、Ucp2、Atp6v0c、Pomc、Syp。结论:鉴于以上基因中参与基因转录和翻译有关的基因,以及参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活跃,一些调控有关靶器官的功能性基因,如POMC 亦表达活跃,且大多与细胞活动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加,提示气虚证大鼠垂体处于一种积极的代偿状态,这可能是气虚证在垂体层面的物质基础。
    10  RNAi检测IFRD1在肝癌增殖中的作用及不同中医治法的调节
    梁 超 方肇勤 管冬元 胡 卫 代小平 吴中华 高必峰
    2010, 12(5):723-729.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04) [HTML](0) [PDF 391.40 K](2242)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干扰素相关发育调节因子1(IFRD1)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IFRD1 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后,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 arrays 检测肝癌组织IFRD1 表达的差异;(2)设计3 个人IFRD1 基因siRNA 靶点,将重组质粒电转入SMMC-7721 人肝癌细胞株,MTT 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ealtime-PCR 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1)芯片结果显示,IFRD1 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不同中医治法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治法下调作用较明显,对照西药化疗反而具有上调作用;(2)采用MTT 法筛选到1 个IFRD1基因RNA 干扰有效靶序列,转染144h 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表明,转染72h 后该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SMMC-7721 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IFRD1 基因的高表达,而中药活血化瘀治法对其具有下调作用。
    11  熵聚堆法拟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及作用机理的实验报告
    姬爱冬 李军祥 余轶群 李 立
    2010, 12(5):730-735.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35) [HTML](0) [PDF 274.42 K](2235)
    摘要:
    目的:验证熵聚堆法所拟方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及作用机理,以明确其可行性。方法:对近10 年文献中治疗NASH的方剂进行熵聚堆方法处理,确立熵聚堆系列方;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熵聚堆1 号方、2 号方、1垣2 号方组、模型组、易善复组,用高脂饲料进行NASH 造模,并用熵聚堆系列方及易善复治疗10 周,最后检测各组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因子、线粒体DNA 修复酶,以及肝功能、血脂、病理等指标,并进行统计。结果:熵聚堆系列方组PPAR琢、PGC原1琢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SREBP-1c、SCAP 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熵聚堆系列方组线粒体DNA 修复酶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熵聚堆系列方可以降低肝脏酶谱,降低血脂,减少肝脂比(P<0.01),改善肝脏病理损害。结论:熵聚堆系列方对NASH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干预脂质代谢相关因子从而调节脂质代谢,提高线粒体DNA 修复酶促进受损肝细胞自身修复,减轻脂肪在肝脏的沉积,因此,熵聚堆法创立方剂具有可行性。
    12  中风病证候标准发展历程述评
    黄 粤 高 颖 马 斌
    2010, 12(5):736-739.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381) [HTML](0) [PDF 198.85 K](2314)
    摘要: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13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
    乔明琦 张惠云
    2010, 12(5):740-746.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68) [HTML](0) [PDF 371.32 K](2741)
    摘要:
    中医临床与基础近10 年研究进展显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各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甚或日趋萎缩,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主要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应借鉴遵循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的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因此,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两大研究:研究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并重视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的三级学科群。
    14  针刺配合八段锦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临床思路
    李 铭 卜 渊
    2010, 12(5):747-751.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89) [HTML](0) [PDF 307.60 K](2164)
    摘要: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属神经症疾病范畴,在临床上多以抗抑郁剂给予治疗,副作用往往较大,疗效却不明显。针对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所设计的针刺配合八段锦疗法方案,即:补百会,刺印堂放血,并以耳针疗法进行随症配穴,采用八段锦的招式进行主动运动,并配合呼吸运动及意象运动进行治疗。针刺运动疗法是传统中医的止痛要术,针刺可以提高机体的痛阈或耐痛阈,增加中枢Ach、DA和5-HT 的含量,兴奋患者自身内在的镇痛系统,通过运动还可以调理机体气血运行,修复情志所伤,消除疼痛的同时增强意志,增加免疫力,消除亚健康,如同时辅以支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则疗效更加显著,能够达到“心身并治”的效果。
    15  心宁片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蔡光先 王宇红
    2010, 12(5):752-758.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77) [HTML](0) [PDF 308.04 K](2253)
    摘要:
    目的:观察心宁片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心肌血流量;用心外膜电图描记和硝基蓝四唑(N-BT)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计算心肌缺血程度及心肌梗死面积;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和血栓烷素B2(TXB2)的含量。结果:心宁片1.2、0.6g·kg-1,于药后30耀180min 能明显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犬心肌缺血程度; 缩小经NBT 染色所显示的梗死区;于药后30耀120min 显著增加缺血心脏的心肌血流量;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引起的血浆ET 和TXB2 的含量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升高心肌缺血时血浆6-Keto-PGF1琢和6-Keto-PGF1琢/TXB2 的比值。结论:心宁片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T、TXA2 的释放,升高6-Keto-PGF1琢含量,增加心肌血流量,从而改善受损心脏的功能有关。
    16  糖肾平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对肾组织TGF-茁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赵宗江 豆小妮 张新雪 杨美娟
    2010, 12(5):759-763.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29) [HTML](0) [PDF 391.24 K](2688)
    摘要:
    目的:探讨糖肾平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对肾组织TGF-茁1 蛋白及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 大鼠,50 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10 只,模型组40 只。模型组大鼠按55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72h 后血糖逸16.7mmol·L-1,尿糖逸4垣者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血糖高低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糖肾平胶囊组。每周称体重,第4、8、12 周分笼收集24h 尿液检测24h 尿蛋白定量。用药12 周,处死大鼠行血液生化指标BUN、Scr、TG 检测及肾组织Mallory 染色,观察生化指标和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分析肾组织TGF-茁1 蛋白及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摄食减少、精神不振、活动迟缓、尿量减少、体重减轻、24h 尿蛋白定量增高、肾脏病理改变等,而糖肾平胶囊组对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优于厄贝沙坦组;正常组及用药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胞浆有轻度TGF-茁1 蛋白及mRNA 表达,模型组则呈强阳性表达。糖肾平胶囊组与模型组比,TGF-茁1 蛋白及mRNA 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糖肾平胶囊可通过对肾组织TGF-茁1 蛋白及mRNA 表达下调而发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17  活血化瘀中药功效网络的构建方法
    王 耘 王 刚 肖 斌 乔延江
    2010, 12(5):764-76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982) [HTML](0) [PDF 284.34 K](2350)
    摘要:
    针对目前大多数中药成分作用靶点不明,难以分析中药功效作用机理的问题,以活血化瘀功效为例,提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功效模块网络构建方法,建立了活血化瘀功效网络。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解释中药功效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为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与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线索,为中药功效网络的构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案。
    18  桔梗不同组合杂种一代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比较
    赵禹凯 魏建和 杨成民 褚庆龙 许旭东 金 钺 师凤华 王树彦
    2010, 12(5):768-77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2418) [HTML](0) [PDF 249.25 K](3743)
    摘要:
    目的:通过开展桔梗杂种一代品系比较实验,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收获期调查主要农艺性状;采用HPLC-ELSD 法测定桔梗中6 个单体皂苷含量;重量法测定桔梗中粗纤维含量。结果:3个杂种一代中,H18、H17、H15 单根鲜重分别为9.71g、7.46g、7.98g;6 个单体皂苷含量总和分别为0.40%、0.48%、0.47%;粗纤维含量分别为5.85%、5.53%、4.97%。H18、H17、H15 小区鲜根产量分别为2646.25g、2227.5g、1821.25g,分别较CK 增产121%、86%、52%。结论:3 个桔梗杂种一代中,H17 皂苷含量最高,H15 粗纤维含量低。H18 可作为综合型品种,H17 可作为药用型品种,H15 可作为食用型品种。3 个品系均具有增产潜力大、有效成分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达到了选育的目标。
    19  不同温度对茅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
    曾 燕 郭兰萍 陈保冬 李红岭 林淑芳 吴志刚
    2010, 12(5):773-778.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22) [HTML](0) [PDF 269.31 K](2684)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组分的影响。方法:设置低温组(T1)、适宜温度组(T2)、高温组(T3)3 组,各重复8 个,生长6 个月,收苗。采用t 检验比较生物量;GC-MS 分析、鉴定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BIOLOG 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检测苍术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此观察苍术挥发油组分及根际环境的综合变化。结果:淤不同温度下生长的苍术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约0.05)。于不同温度下苍术根茎挥发油中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0.01%的组分相差较大。三者共有组分有7 个。其中T1 处理鉴定出17 个组分,T2 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T3 处理鉴定出21个组分;挥发油总含量(mL·g-1)T1(23.0597)
    20  4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张 霁 刘大会 郭兰萍 金 航 周 洁 杨 光
    2010, 12(5):779-78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28) [HTML](0) [PDF 242.11 K](2221)
    摘要:
    目的:研究4 种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生长及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 菌剂,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长状况和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AM 真菌对苍术根茎的侵染率不同,接种AM 真菌能显著降低苍术根茎的折干率,而对根茎挥发油中5 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AM 真菌与植物之间具有选择性。不同AM 真菌对苍术地下部分的营养生长存在差异,但对苍术挥发油的品质无显著性影响(P>0.05)。
    21  人参止呕功能的文献考证
    张会宗 梁茂新 杨雪山 孟 莉 郑 霞 孙伟娟 潘明云
    2010, 12(5):783-78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952) [HTML](0) [PDF 294.75 K](2324)
    摘要:
    经40 余部本草学考证,并参照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人参功能记述,已初步确认,人参传统功能主流已纳入标准,而人参止呕功能现已遗失。同时参酌《普济方》数据库人参古代方剂的病证分布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初步认定,人参具有止呕作用,此将为人参止呕新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秦皮水煎剂对SD 大鼠胚胎/胎儿发育的影响
    张 旻 刘晓萌 宋 捷 胡燕萍 王秀文 李 波
    2010, 12(5):788-79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23) [HTML](0) [PDF 246.22 K](2479)
    摘要:
    目的:观察秦皮水煎剂对SD 大鼠胚胎/胎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SD 孕鼠,分为溶媒对照组、秦皮组,每组20 只交配成功动物,于妊娠第6 日开始至妊娠第17 日经口灌胃给予秦皮水煎剂27.3g(生药)·kg-1,每天1 次,于妊娠第20 天解剖。观察母体动物的临床症状、体重变化、摄食量、母体动物的黄体数、着床数、胚胎生存死亡情况、生存胎仔的性别、体重、外观、骨骼及内脏检查等指标;结果:秦皮组于妊娠第6~12d 引起SD 妊娠大鼠摄食量显著降低,停药后,摄食量显著增加,雄性与雌性胎儿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其余母体及胚胎/胎儿发育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秦皮水煎剂未见明显的母体毒性与胚胎/胎儿发育毒性。
    23  中药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配方策略
    刘瑞新 史新元 乔延江
    2010, 12(5):793-79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2482) [HTML](0) [PDF 279.12 K](3954)
    摘要:
    目的:为中药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配方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对中药难溶性成分的特点及中药注射剂的剂型特点的分析,结合各类增溶技术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其配方策略。结果:对各类配方手段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简要配方策略。结论:需加快研究符合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特点的难溶性药物配方体系。
    24  “永生源”铁皮石斛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宏源 杨金燕 黄 松 黄 斌 赖小平
    2010, 12(5):798-801.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97) [HTML](0) [PDF 217.66 K](2542)
    摘要:
    目的:筛选铁皮石斛中多糖含量测定的最佳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 法)测定铁皮石斛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苯酚-浓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中多糖含量偏高。结论:DNS 法较为适合铁皮石斛中多糖含量测定,且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重复,可用于铁皮石斛药材及其多糖类保健品的质量控制。
    25  洋金花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王 丹 王 技 阎雪莹 匡海学 王向涛
    2010, 12(5):802-80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642) [HTML](0) [PDF 336.56 K](2938)
    摘要:
    目的:制备洋金花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以洋金花总黄酮与磷脂的复合率为指标,考察复合溶剂、复合时间、复合温度、初始浓度和投料比例对复合率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对所得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包括油/水分配系数、粒径、在水溶液中的状态以及形成的单分子膜的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洋金花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洋金花总黄酮与磷脂按1颐1.8 的质量比投料,于30益甲醇中复合1h,总黄酮的浓度为10g·L-1,复合率95%以上。差热扫描显示复合物的相变温度改变;透射电镜显示复合物在水中为圆整均匀的囊泡,平均粒径48.51依9.13nm;在pH 为1.0、6.5、9.0 的条件下,复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总黄酮的4.22、3.06、3.75 倍;和磷脂复合物的结构相对应,Langmuir-blodgett(LB)膜仔-A 等温曲线显示复合物具有比磷脂强的刚性。结论:通过在甲醇中复合,成功制备了洋金花总黄酮的磷脂复合物;复合物较黄酮的脂溶性增加,较磷脂亲水性增加,在水相中组装成纳米胶束。膜天平是研究磷脂复合物的又一有力工具。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青娥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艾 路 马 群 邱 落 张 薇 刘永刚
    2010, 12(5):808-810.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25) [HTML](0) [PDF 186.66 K](2311)
    摘要:
    目的:测定加味青娥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Zorbax 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0∶7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46nm。结果: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分别在0.0258-0.2580μg、0.0240-0.2400μg 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n=6),回收率分别为100.56%、100.74%,RSD 分别为0.75%和1.0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作为加味青娥丸中补骨脂的含量测定方法。
    27  复方肠胃康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刘明生 郭小明 张俊清 张淑秋
    2010, 12(5):811-813.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055) [HTML](0) [PDF 166.31 K](2177)
    摘要:
    目的:研究传统中药复方肠胃康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对复方肠胃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复方肠胃康中分离得到5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3-O-芸香糖苷(2)、芦丁(3)、山奈酚(4)和洋芹素(5)。结论:化合物1-5 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
    28  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吕 诚 刘元艳 肖 诚 姜 淼 查青林 吕爱平
    2010, 12(5):814-81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126) [HTML](0) [PDF 293.04 K](2662)
    摘要:
    疾病分类与证候分类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本研究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比较RA 寒热证候与临床疗效的关联、寒热证候实验室常规指标及组学指标的差异,指出RA 寒热证候存在客观生物学基础,有助于RA 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
    29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类风湿关节炎与糖尿病“同证”的科学基础
    郭洪涛 郑 光 张 弛 吕 诚 查青林 姜 淼 吕爱平
    2010, 12(5):818-82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963) [HTML](0) [PDF 301.19 K](2427)
    摘要:
    数据挖掘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抽取有用的信息,本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与糖尿病“同证”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首先,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下载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糖尿病的相关数据,保存于Access 数据库中,然后导入SQL Server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并得到挖掘结果。针对得到的结果,用Cytoscape 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得到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网络图。从图中可以发现,黄芪、桂枝、当归、川芎、防己等为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核心药物。黄芪、当归、丹参、川芎、麦冬、山药、玄参等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核心药物。同时发现中药治疗两病共同的核心用药:黄芪、当归。中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糖尿病时,均采用补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因此,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可以证明两种疾病存在共同的证候特点是有科学基础的。
    30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
    谭 勇 郭洪涛 郑 光 张 弛 杨 静 吕 诚 查青林 姜 淼 吕爱平
    2010, 12(5):823-82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044) [HTML](0) [PDF 281.95 K](2738)
    摘要:
    用药规律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的核心。在当今中西医融合、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中医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积极意义。中医用药规律包括“证-药”、“药-药”和“药-效”三方面的关系,其中“药-药”关系是中心和纽带。以现代医学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关系为研究先导,在不预设中医学推导规则的前提下,对海量文献数据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挖掘分析,并对不同疾病的挖掘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到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便于国际交流的用药规律。既往的研究表明,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中医用药规律研究具有客观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31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哮喘中医用药规律
    丁晓蓉 吕毅斌 王志飞 郑 光 郭洪涛 姜 淼 吕爱平
    2010, 12(5):828-83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224) [HTML](0) [PDF 320.96 K](2770)
    摘要:
    方剂可以概括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数据集合,文本挖掘技术可将隐含在数据中的配伍规律以可理解方式进行表述。本研究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载体,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溃疡性结肠炎(UC)和哮喘(Asthma)4 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获取高频率、协同出现的关键药对,探寻中医治疗这4 种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计算方法总结出的4 种疾病常用中药规律与其病机是相符的,且黄芪作为这4 种疾病共同使用的常用中药,可能作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性病理靶标。
    32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吕毅斌 李 立 王志飞 郑 光 郭洪涛 姜 淼 吕爱平
    2010, 12(5):833-836.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472) [HTML](0) [PDF 266.45 K](3080)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载体,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获取高频率、协同出现的关键药对,探寻中医治疗这3 种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当归、黄芪、桂枝、芍药等为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心药物。牛膝、茯苓、黄柏、大黄等为治疗痛风核心药物。当归、独活、牛膝、白芍等为治疗骨性关节炎核心药。分析结果可知中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时,大都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此外,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时多采用祛风湿法,在治疗痛风时多采用利水湿法。
    33  重视针对疾病治疗的中成药使用过程中中医证候分类的研究
    赵 静 张 弛 郭玉明 陈威妮 王 妍 姜 淼 吕爱平
    2010, 12(5):837-839.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1305) [HTML](0) [PDF 212.47 K](2004)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成药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中成药的使用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中成药使用的人群以西医医生为主;中成药的使用方法主要是以针对西医疾病为主、缺乏中医辨证支持。针对中成药使用的现状,为确保其正确使用,我们提出:中成药的使用应重视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中医证候分类理论不仅是中成药取得疗效的关键,也是中成药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