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配方颗粒国际组织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徐春波 李振吉 朱晓磊 顾晓静
    2010, 12(6):841-84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61) [HTML](0) [PDF 851.13 K](2711)
    摘要:
    中药配方颗粒以其使用方便、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且保持了饮片组方灵活、加减随机的特点与优势,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影响了产品的国际推广。本研究根据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求,选取300 味常用中药品种,从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方面,对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规范,以我为主率先研制中药配方颗粒国际组织标准,以保证中药配方颗粒在国际市场上健康有序地发展。
    2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现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张力 叶祖光 季绍良
    2010, 12(6):845-850.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35) [HTML](0) [PDF 1.58 M](2258)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中药注射剂研发的历史和安全性监测现状,分析了中药安全性事件的特点和风险因素,提出进一步严格注册审批制度,加强生产和质量环节的控制,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等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提出,药品生产企业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案,通过实施重点监测积极探索主动监测方法学和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将是控制中药注射剂风险的有效方式。
    3  抗神经胶质瘤—皂苷类抗癌新药开发的突破口?
    汤海峰 马 宁 田 冶 袁卫华 易杨华 张淑瑜 潘敏祥 韩 华 程 光 林 洪 周 杰 邱 峰 姚新生 林厚文 王晓娟
    2010, 12(6):851-863.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76) [HTML](0) [PDF 2.53 M](2014)
    摘要:
    本文总结了课题组近年来对10种海洋生物和中药中具有抗肿瘤特别是抗神经胶质瘤作用的皂苷成分的研究成果。对3种海星、5种海参和2种植物中药的皂苷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共鉴定了78个皂苷,其中新化合物53个,多数化合物都具有新颖的结构特征。多数皂苷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特别是抗神经胶质瘤作用,部分皂苷经原位给药(间质化疗)显示显著的体内抗胶质瘤作用并克服了皂苷常见的溶血副作用。抗肿瘤作用机制涉及干预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微管稳定以及多条信号通路。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抗胶质瘤新药提供了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和科学依据。皂苷原位给药方式的成功有效克服了限制皂苷成药性的关键瓶颈——溶血性,表明抗神经胶质瘤可能是皂苷类抗癌新药开发的突破口。
    4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研究
    张良登 王 阶 姚魁武 胡元会 何庆勇 王师菡
    2010, 12(6):864-869.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72) [HTML](0) [PDF 2.24 M](2374)
    摘要:
    心力衰竭(HF)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键。HF证候演变起于阴阳之变,终于阴阳衰竭,不离五脏,又以心肾为中心,就此提出阴阳五脏论的演变假说。HF证候规范化亟待解决,而方法学的应用将为证候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带来希望。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
    范 刚 周 林 赖先荣 王 张 张 艺
    2010, 12(6):870-875.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33) [HTML](0) [PDF 2.22 M](2776)
    摘要: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恰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相吻合。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即采用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其分析方法,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在药用植物中代谢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
    张 村 李 丽 肖永庆
    2010, 12(6):876-88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47) [HTML](0) [PDF 2.20 M](1787)
    摘要:
    中药炮制原理研究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的角度,探讨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功能药性与药理作用的结合,是现代科学了解、认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渠道,也可能是最便捷的渠道。正因如此,通过对中药功能药性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可以了解功能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从而用现代科学的理念来认识功能药性理论。同时,从认识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来诠释炮制与药性改变的相关性。
    7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
    张润顺 周雪忠 姚乃礼 王映辉
    2010, 12(6):882-887.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65) [HTML](0) [PDF 1.46 M](2301)
    摘要: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肝脾不调证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 纳入标准以名老中医本人对证候的判断为主,选取当代名医肝脾不调医案共968例,1870诊次。将全部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自主研发的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复杂网络方法能够得出本证治疗的核心处方及加减变化规律的药物配伍网络。结论:本法对于分析临床医生的临证思维及加减变化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8  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心系临床证候的分布特征
    许朝霞 王忆勤 刘国萍 徐 琎 李福凤 燕海霞 郭 睿 郝一鸣
    2010, 12(6):888-89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65) [HTML](0) [PDF 1.37 M](2249)
    摘要: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心系疾病临床证候的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中医心系问诊量表采集临床问诊信息,参考相应的证候辨证标准,对量表进行判读,分析证候分布特征。结果:共采集有效中医心系病例3021例,本虚证素心气虚1677例,占55.51%,心阳虚603例,占19.96%,心阴虚699例,占23.14%;标实证素痰浊1121,占37.11%,血瘀1624例,占53.76%。其中本虚标实兼见者有2057例,占68.10%;仅见体虚者517例,占17.11%;仅见标实者447例,占14.80%。在脏腑兼证中,与肾、脾相兼多见。结论: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心系疾病证候以本虚标实多见,其中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多见;标实以痰浊、瘀血、气滞多见。
    9  艾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肝组织羰基毒化及p19ARF、p53 mRNA表达的影响
    马晓芃 莫文权 赵 琛 吴焕淦 周次利 张淑静 崔云华 谭琳蓥 刘慧荣
    2010, 12(6):892-896.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59) [HTML](0) [PDF 1.82 M](1976)
    摘要:
    目的:研究温和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肝组织羰基毒化及p19ARF、p5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维生素E治疗组。连续大剂量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艾灸治疗组采用温和灸“肾俞”穴进行治疗。采用生物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p19ARF、p5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1),p19ARF、p53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治疗组、维生素E治疗组肝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显著下降(P<0.01,P<0.05),p19ARF、p53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温和灸“肾俞”穴能降低亚急性衰老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羰基含量,下调肝组织p19ARF、p53 mRNA的表达。
    10  脉象宽度的定量检测研究
    刘聪颖 贾新红 樊改荣 汤伟昌
    2010, 12(6):897-90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2.11 M](2191)
    摘要:
    本文应用自主研发的多路自动加压式智能化脉象检测装置为主要检测仪器,以医生盲法切脉的有效结果为参考,以脉象宽度系数为主要检测指标,检测人体寸口桡动脉关部的脉象宽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医生盲法切脉的有效结果,确立脉象的宽度阈值线T,然后在不同宽度阈值线T下比较医生盲法切脉的有效结果与脉象宽度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最终确立脉象宽度系数的判别方法与相关参数,从而为分析应用多路自动加压式智能化脉象检测装置检测脉象宽度的可行性奠定基础。
    11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肖 斌 王 耘 郭维嘉 李 萌 尤章林 周英新 乔延江
    2010, 12(6):902-908.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14) [HTML](0) [PDF 1.53 M](2716)
    摘要: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2  基于FP-Growth算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
    陶 静 范欣生 张 欢 段金廒 王崇峻 刘 正
    2010, 12(6):909-91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11) [HTML](0) [PDF 2.16 M](2338)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单味药、药对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类方和药对内部的组成关系,探讨四物汤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四物汤类方3487首,针对四物汤药物配伍和药对特征,对单味药、药对之间的关联关系,分别采用频繁模式、FP-Growth算法。结果:获得置信度>0.15的四物汤配伍常用药有甘草、人参、肉桂、茯苓,常用药对有当归-甘草、川芎-甘草、地黄-甘草、芍药-甘草、人参-甘草、茯苓-甘草。结论:四物汤常用配伍主要有补益药、行气药、温里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并由此形成常用药对,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与展望
    袁海龙 黄 雪 肖小河
    2010, 12(6):915-919.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14) [HTML](0) [PDF 2.14 M](2165)
    摘要:
    溶出度试验是固体药物制剂的“灵魂”,在制药发达国家已得到高度重视,而中药制剂“重提取、重纯化、重分离、轻成型”。本文阐述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意义,抓住了这一点,就可“撬动”整个固体制剂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现行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评价的局限性,提出其质量控制评价的新模式。从化学和生物双重角度共同把关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建立标准溶出谱,体现中医药的整体观,弥补现行“惟成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的不足。
    14  广寄生种子结构及其萌发实验研究
    李永华 阮金兰 陈士林 李先恩 卢 栋 朱开昕 赵明惠 裴河欢
    2010, 12(6):920-923.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58) [HTML](0) [PDF 2.01 M](2109)
    摘要:
    目的:了解广寄生种子结构与种子萌发过程及其影响萌发的因素。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广寄生种子萌发过程和智能人工气候箱培养观察广寄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广寄生种子由种皮、胚与胚乳构成,胚由胚芽与“类胚根”构成,其中“类胚根”为分化形成种子初生吸器的器官;②种子不具休眠期,可以独立萌发。萌发时首先见“类胚根”从种孔“露头”膨大并逐渐分化形成初生吸器,同时芽也从种孔长出;③广寄生种子含水量为50%,种子对干燥脱水敏感,当含水量下降到25%时种子的萌发率为0;④广寄生种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0~30℃,低于10℃和高于40℃萌发率为0;⑤种子无论有无光照均能独立萌发,在有光照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初生吸器通常为一个,并呈现避光性分化;在无光照条件下种子则能分化形成多个吸器;⑥在有寄主情况下,种子的初生吸器分化形成朝向寄主;⑦种子不耐储藏,寿命短暂。结论:广寄生种子不具休眠期,种子一经成熟即可萌发生长,属于顽拗型种子类型,种子由种皮、胚与胚乳构成,成熟的胚由胚芽与“类胚根”器官构成,初生吸器在种子萌发时在“类胚根”基础上逐渐分化形成。
    15  中南半岛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刘海波 彭 勇 张新国 肖培根 龙 立 刘延淮
    2010, 12(6):924-928.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87) [HTML](0) [PDF 2.61 M](2146)
    摘要:
    “中南半岛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是2009年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旨在对中南半岛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地信息收集,一方面对该地区的国家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支援,另一方面,为我国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奠定信息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承担单位、项目目标与内容,并对中南半岛药用植物数据库的设计、辅助录入系统的开发、数据收集、机器翻译、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论述,希望对国内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人员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16  桂枝甘草药对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探析
    刘 萍 王 平
    2010, 12(6):929-93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986) [HTML](0) [PDF 1.42 M](3283)
    摘要:
    桂枝甘草为临床常用的辛甘化阳药对,该药对可独立成方,如桂枝甘草汤,又可以此药对为基础组方配伍使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著名的经方药对。本文对桂枝甘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药对可用于心律失常、原发性低血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
    17  胆酸包合物对鼻粘膜刺激性及抗炎作用的影响
    杨 胜 苏柘僮 杨 明
    2010, 12(6):932-936.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940) [HTML](0) [PDF 2.95 M](1877)
    摘要:
    目的:研究胆酸包合物对鼻粘膜刺激性及其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蟾蜍上颚模型法,研究胆酸包合物对鼻粘膜刺激性的影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小鼠棉球肉芽肿试验,研究胆酸包合物抗炎作用的影响。结果:胆酸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其纤毛毒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相同浓度下的胆酸和包合物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同剂量的胆酸和包合物抗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作用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可以改善胆酸对鼻粘膜刺激性,且不影响其抗炎作用,表明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胆酸包合物可以解决胆酸经鼻给药的关键性问题。
    18  羌药铁棒锤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初步安全性评价
    曾陈娟 李佳川 田会萍 张 艺 杨继家 姚 喆 冀 静
    2010, 12(6):937-940.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16) [HTML](0) [PDF 2.11 M](1872)
    摘要:
    目的:观察羌药铁棒锤炮制品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KM小鼠单次灌胃给药后,观察铁棒锤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中毒情况,计算LD50或最大给药量;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琼脂致小鼠肉芽肿模型观察铁棒锤炮制品的抗炎活性;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观察炮制品的镇痛活性。结果:铁棒锤生品的LD50为0.9605g·kg-1,而160~180℃、200~220℃和240~260℃砂炒炮制品的最大给药量分别为17.492、16.836和16.840g·kg-1。其中160~180℃和200~220℃砂炒炮制品均能显著降低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并对琼脂致小鼠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冰醋酸致扭体疼痛,能明显减少动物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表现出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尤以160~180℃砂炒炮制品疗效更优。结论:铁棒锤生品毒性较大,经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其中以160~180℃砂炒炮制品疗效更优,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临床内服,这也体现了中医 “减毒存性”的炮制特色。
    19  热毒宁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毕宇安 孙晓萍 王振中 刘 涛 孙 兰 常秀娟 萧 伟
    2010, 12(6):941-94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90) [HTML](0) [PDF 2.63 M](2138)
    摘要: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中栀子苷、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5.20、10.40、16.00g(生药)·kg-1热毒宁注射液后,收集血浆样本,采用HPLC检测栀子苷与绿原酸的血药浓度,以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不同给药剂量下栀子苷与绿原酸的体内平均半衰期分别为41~52min、37~52min,栀子苷、绿原酸的AUC(0-t)与剂量成正比。结论:栀子苷和绿原酸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均可用二室模型来描述,且二者在大鼠体内呈线性代谢。
    20  加拿大杨树芽中的苷类成分
    南 垚 王想想 周立东
    2010, 12(6):945-947.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99) [HTML](0) [PDF 1.82 M](1795)
    摘要:
    目的:研究杨树芽的化学成分,探明蜂胶和杨树芽内在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色谱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加拿大杨树芽的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苷类化合物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高良姜素(1)、乔松素-5-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苷(3)和水杨苷(4)。结论: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2的1H-NMR和13C-NMR数据。
    2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电泳比较加热前后巴豆霜蛋白成分的变化
    陈彦琳 杜 杰 白宗利 梁 焕 田 壮 周 林
    2010, 12(6):948-95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33) [HTML](0) [PDF 2.80 M](2363)
    摘要:
    目的:研究巴豆霜蛋白成分加热前后发生的变化,为选择巴豆霜加热炮制减毒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电泳对不同炮制方法和不同加热时间制备的巴豆霜进行蛋白含量测定和电泳图谱分析。结果:测定了巴豆霜蛋白含量,发现巴豆霜不同炮制品SDS图谱中,分子量15~170kD内的特征性条带有6条,加热后有明显的条带消失现象。结论:SDS电泳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鉴别不同炮制方法和不同加热时间的巴豆霜。
    22  妇炎康片生产工艺过程探讨
    蒋东旭 王德杭 谢友良 赖小平
    2010, 12(6):952-955.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12) [HTML](0) [PDF 2.66 M](1734)
    摘要:
    中药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实验室的提取工艺研究往往忽略了实际生产中随着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妇炎康片生产工艺过程中芍药苷、丹酚酸B、盐酸小檗碱的保留率,探讨在实际生产中各工艺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妇炎康片的实例,给出解决的方案,为中药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及产业技术升级提供的参考。
    23  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贡献和特色
    王 键 郜 峦
    2010, 12(6):956-960.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30) [HTML](0) [PDF 1.18 M](2519)
    摘要: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24  石榴的药理作用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王彩云 曲鸿燕 戴向辰 史玲玲 马 超 刘玉军
    2010, 12(6):961-968.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72) [HTML](0) [PDF 2.60 M](2424)
    摘要: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原产于伊朗和印度北部间的区域,栽培历史悠久。因其花果美丽,果实鲜美可口,深受人们喜爱。石榴营养丰富,且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本文介绍了石榴各部位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抗微生物、抗癌、抗紫外辐射以及改善代谢综合症等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石榴活性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石榴提取物的安全性,对加强石榴相关药理活性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及开发石榴相关产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石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价值。
    25  熵对肿瘤认识的再认识
    张 娟 刘鲁明
    2010, 12(6):969-97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39) [HTML](0) [PDF 482.66 K](2261)
    摘要:
    普里高津认为在热力学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定态,一种是平衡态,它是熵极大的无序化状态,另一种是有序稳定态,即由于负熵流的存在而呈现的最小熵产生定态。但是,这个最小熵应该是正常状态下的最小熵,本文提出人体有可能处于比稳定状态的最小熵更小的状态,而肿瘤的发生很可能是低于稳定态的熵减小。
    26  “新中华医学”-中医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看法
    马朝晖 邓 彦
    2010, 12(6):972-975.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21) [HTML](0) [PDF 1.14 M](2333)
    摘要:
    目的:通过学习中医的发展过程,分析中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了解中医内涵,判断中医发展方向。方法:从政治、经济、哲学等多角度剖析中医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分析目前中医之困局,从而提出应对之策。结果:“新中华医学”的发展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仅包括狭义的传统医学,也包括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内容。结论:要破解目前中医之困局,必须首先由思想上摆脱桎梏,从而改革体制,才能促进中华医学之崛起。
    27  蒙医灸疗法抗衰老二三穴组穴配伍规律实验研究
    斯钦图 阿古拉 于天源 乌仁图雅 斯 琴 乌云格日乐 陈英松 包伍叶 那仁格日乐
    2010, 12(6):976-980.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07) [HTML](0) [PDF 998.67 K](2487)
    摘要: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顶会穴、胃穴、火衰穴、肾穴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研究探讨蒙医灸疗法抗衰老组穴配伍规律。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二穴组和三穴组,采用D-半乳糖造模方法,观察和检测体重变化、SOD、CAT、MDA变化、脾脏(胸腺)指数以及学习能力、记忆力等指标。结果:从血清SOD、CAT、MDA变化、脾脏(胸腺)指数以及学习能力、记忆力等相关指标的观察发现,二穴组配伍中的顶会穴、火衰穴配伍组和三穴组配伍中的顶会穴、火衰穴、肾穴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SOD活性、MDA、CAT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配伍组SOD活性、CAT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从大鼠脾脏、胸腺指数变化上看,各配伍组大鼠脾脏、胸腺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1或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顶会穴与火衰穴配伍组、肾穴与火衰穴配伍组以及顶会穴、火衰穴、肾穴配伍组学习能力、记忆力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D-半乳糖衰老模型适用于蒙医灸疗法抗衰老有效穴位的筛选和配伍规律实验研究领域。②具有抗衰老作用的顶会穴、胃穴、火衰穴、肾穴在不同配伍组穴情况下显示出配伍禁忌。③该研究为灸疗法抗衰老临床提供了客观依据,能够促进蒙医灸疗法作用机理研究。
    28  蒙医五味甘露药浴研究进展
    布和巴特尔 乌仁曹布道
    2010, 12(6):981-98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136) [HTML](0) [PDF 1.09 M](2220)
    摘要:
    蒙医药浴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同时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适应范围广、简便易行等特点。该文对近20年来蒙医五味甘露药浴在治疗风湿、类风湿、布鲁氏杆菌病、妇科疾病、皮肤病及某些疑难杂症等临床研究进行了较全面地概述。
    29  刍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
    叶祖光 张广平 刘新义
    2010, 12(6):985-989.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267) [HTML](0) [PDF 1.11 M](2423)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其中包括原料药材、注射剂化学组成的复杂性、临床上的合理应用等因素。针对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从加强监管、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中药注射剂基础研究等角度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为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30  鱼腥草注射液再研究概述
    李连达 张金艳 孙伟伟 李贻奎
    2010, 12(6):990-993.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12) [HTML](0) [PDF 1004.69 K](2188)
    摘要:
    针对中药注射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本课题以鱼腥草注射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4年多的实验及临床回顾性研究,以探寻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与安全性,恢复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提供参考。
    31  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机制分析及预警理论研究思路探讨
    李澎涛 都文渊
    2010, 12(6):994-997.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926) [HTML](0) [PDF 1.23 M](1805)
    摘要:
    本文在综合分析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皮肤损害和休克报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和当今相关学科理论进展,提出从过敏机制分析皮肤损害和从微循环损害病理过程,探讨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机制,试图在发现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临床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法,为中药注射液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保证。
    32  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
    梁爱华 李春英 刘 婷 曹春雨 郝 然 易 艳 郭 静 杨 华 易 红 王 治 马珠凤 张伯礼
    2010, 12(6):998-100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3747) [HTML](0) [PDF 2.90 M](3461)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以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1)Beagle犬随机分成:0.5% T-80组、鱼腥草蒸馏液组、含0.5%吐温的鱼腥草注射液组、0.5% HS15组、含0.5% HS15的鱼腥草注射液组。上述各组分别静脉注射给予各自受试药3mL·kg-1。给药后观察动物的反应,给药前和给药后10、30min分别测定血压、呼吸、心率。(2)小鼠或豚鼠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给予不同浓度 T-80溶液、含不同浓度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不含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Compound 48/80溶液;以上受试物中均含有0.4%伊文思蓝。记录给药后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按照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采用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含T-80的受试物(0.5% T-80组单独或含0.5% T-80的鱼腥草注射液)给Beagle犬一次性静脉注射后,犬迅速出现类过敏反应,包括面部、口唇、眼结膜和耳部皮肤黏膜红肿、瘙痒,流涎、流泪,步态不稳或跌倒,精神萎靡或嗜睡,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在小鼠和豚鼠上,不同浓度的T-80或含不同浓度T-80的鱼腥草注射液可剂量依赖性地导致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其它不含T-80的受试物给Beagle犬静脉注射后未见类过敏反应,给小鼠和豚鼠注射后未见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可导致类过敏反应,T-80是其主要的致类过敏反应物质。Beagle犬、小鼠和豚鼠均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Beagle犬的类过敏反应与临床高度一致,模型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小鼠和豚鼠的类过敏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该血管反应符合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33  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致敏性比较评价
    张瑞霞 汤纳平 林海霞 马 璟 谢 岑 陈笑艳
    2010, 12(6):1005-1008.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1025) [HTML](0) [PDF 1.82 M](1909)
    摘要: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4/8),记录激发后症状;单次静脉给予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测定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120、240min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结果:比较ASA激发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可知绿原酸过敏反应程度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绿原酸组和双黄连组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各有不同程度升高,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也有一定变化;单次静脉给药测定绿原酸血药浓度,给药后5、10、30、60min时,绿原酸组血浆中绿原酸浓度显著低于双黄连粉针剂组。结论:绿原酸对BN大鼠致敏性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原因可能是单体和复方绿原酸的代谢差异,也可能是因为绿原酸并非唯一致敏原。
    34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案例分析及探究
    高 蕊
    2010, 12(6):1009-1011.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989) [HTML](0) [PDF 1.21 M](2158)
    摘要: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是影响其安全应用的重要因素,作者对中药注射剂上市前临床试验中发生的过敏反应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一种临床预防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发生的方法,以期为其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