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5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1H-NMR 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评价
    范刚 罗尚华 李燕 谭尔 张艺
    2013, 15(9):1862-1870. DOI: 10.11842/wst.2013.09.001
    [摘要](544) [HTML](0) [PDF 1.01 M](2201)
    摘要:
    中药是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分析技术鉴别中药材的真伪、评价质量的优劣,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1H-NMR 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在中药品种鉴定、道地药材评价、炮制加工、适宜采收期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中药质量评价的1H-NMR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等天然药物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2  濒危药用植物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cpDNA 提取研究
    高欢欢 倪梁红 胡志刚 姚辉 吴和珍 潘宏林
    2013, 15(9):1871-1875. DOI: 10.11842/wst.2013.09.002
    [摘要](529) [HTML](0) [PDF 428.98 K](1736)
    摘要:
    目的:对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提取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秦艽叶绿体的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资源保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文以麻花秦艽、粗茎秦艽为对象,采用改良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提取,优化纯化方法,分离得到秦艽叶绿体后测定cpDNA 浓度,检测其OD 值并扩增ITS2 序列验证其纯度。结果:获得高质量、高纯度的cpDNA (0.1~0.4 μg/10 g),扩增 ITS2 序列验证其无核污染,满足后续测序要求。结论:cpDNA 的纯度和质量对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正确率和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获得了高纯度、高质量的秦艽cpDNA,为秦艽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 获得提供保障。
    3  基于RBF-RF 级联分类器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鉴别
    邹慧琴 李硕 闫永红 刘勇 赵婷 韩玉 苏玉贞 彭莲
    2013, 15(9):1876-1881. DOI: 10.11842/wst.2013.09.003
    [摘要](604) [HTML](0) [PDF 2.06 M](1782)
    摘要:
    目的:将电子鼻引入中药研究领域,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优化判别模型,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同时为气敏传感器的研发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电子鼻提取中药气味特征,基于MOS 传感器的离子迁移谱,建立中药气味指纹图谱。以传感器最大响应值为分析指标,针对鉴别难点,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尝试不同检测器,即扩充传感器数量,尽量缩小“嗅觉盲区”;采用“级联分类器”构建法,即采用径向基函数(RBF)与随机森林(RF)二级级联分类器构建判别模型。通过十折交叉验证和外部测试集验证对所建模型进行系统性能的评估。结果:两种方案准确、可行,具有较高的正判率和较好的泛化能力(所得最高正判率分别为95%和100%、96%和80%)。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级联分类器”模式构建中药电子鼻鉴别的判别模型,在传感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从所得数据中挖掘最大信息量;以“拆分任务、剥离难点、由易到难、分级递进”为原则,实现电子鼻对中药的快速、准确鉴别。所建模式识别法在可操作性、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均优于传统嗅觉识别法,为中药鉴别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
    4  均匀设计筛选理气活血中药提取物优化配伍的实验研究
    刘剑刚 马鲁波 张大武 史大卓 王毅 程翼宇
    2013, 15(9):1882-1889. DOI: 10.11842/wst.2013.09.004
    [摘要](520) [HTML](0) [PDF 4.09 M](1637)
    摘要:
    目的:通过优化的均匀设计方法,以脂质代谢、血小板功能、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药理学指标,对理气活血中药配伍(简称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进行配伍配比,寻找和辨识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组分及最佳配比。方法:将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通过大孔树脂按照不同极性分为6 组分,运用优化的均匀设计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观察各配伍组分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性、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比较其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的差异。结果:通过优化均匀设计的药理实验和统计分析,与模型组比较,气血并治方水溶性提取物的D 组分(主要为芍药苷,约占49.12%)、E 组分(主要为总黄酮,约占30.0%)配伍具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P<0.01),同时对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方中F 组分(主要为总酸,约占32.7%)具有抑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作用(P<0.01)。结论:气血并治方中药水溶性提取物不同配伍可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或环节,其全方提取物的有效组分主要是芍药苷、黄酮类、总酸,最佳比例约为1:1:1。
    5  金银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孙稚颖 姚辉 王振中 毕宇安 萧伟
    2013, 15(9):1890-1895. DOI: 10.11842/wst.2013.09.005
    [摘要](664) [HTML](0) [PDF 428.90 K](1842)
    摘要:
    目的:探讨金银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金银花主产区的18 个农家品种及野生忍冬和近缘种灰毡毛忍冬共计36 个样品进行ISSR-PCR 分析,采用NTSYS-pc 软件计算金银花不同农家品种及近缘种间的Jaccard 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12 条引物共扩增出129 个条带,其中多态带为114 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88.37%,金银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金银花不同样本首先聚在一起,表明是一自然类群;野生忍冬与栽培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主产区传统品系毛花系列遗传相对较稳定,而鸡爪花系列品种繁杂,遗传变异大;新品种九丰一号已独立成一稳定品种。结论:ISSR 标记可以为金银花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6  基于ITS2 序列的车前子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邬兰 刘义梅 熊永兴 陈科力
    2013, 15(9):1896-1900. DOI: 10.11842/wst.2013.09.006
    [摘要](555) [HTML](0) [PDF 320.94 K](1990)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车前子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ITS2 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车前子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DNA 提取、PCR 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 拼接后,用软件MEGA5 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其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并利用已建立的ITS2 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 二级结构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车前种内最大K2P 距离为0.009 9,与混伪品种间最小K2P 距离为0.497 6;平车前种内最大K2P 距离为0.005 2,与混伪品种间最小K2P 距离为0.519 1。车前子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的二级结构的分子形态均有明显差异。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车前与平车前的不同来源样品聚在一支,并能很好与混伪品区分开。结论:ITS2 条形码序列能够成功鉴定车前子基原植物与其混伪品,为车前子的基原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7  刺五加Actin 基因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柴丽花 修乐山 周秘 邢朝斌
    2013, 15(9):1901-1906. DOI: 10.11842/wst.2013.09.007
    [摘要](494) [HTML](0) [PDF 966.35 K](1750)
    摘要:
    目的:克隆刺五加Actin 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刺五加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根据初步克隆到的刺五加Actin 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套式PCR 进行3' 和5'RACE 扩增,得到Actin 基因的3' 和5' 端cDNA 序列片段,拼接获得cDNA 全长。将该序列进行BLAST 比对、相似度分析,并对刺五加Actin1 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刺五加的Actin 基因全长1 507 bp,命名为ESActin1,注册号KC469585 。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 134 bp,编码377 个氨基酸,5' 端非编码区长140 bp,3' 端非编码区长233 bp。ESActin1 与GenBank 中注册的其它植物肌动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75%以上,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在94%以上。结论:首次报道了刺五加Actin 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为刺五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8  大孔吸附柱色谱法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
    韩华 殷鑫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2013, 15(9):1907-1910. DOI: 10.11842/wst.2013.09.008
    [摘要](593) [HTML](0) [PDF 122.07 K](1618)
    摘要:
    目的: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方法:以莫诺苷为指标,采用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优选接骨木根皮乙醇提取物的最佳纯化工艺。上样量小于1:250(莫诺苷:树脂)的接骨木醇提取物,水洗脱通过AB-8 型大孔吸附柱色谱,弃去20 倍柱体积的水洗脱液,以10%乙醇完全洗脱,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即得接骨木总苷。结果:总苷中莫诺苷含量大于50%。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工业生产。
    9  川贝母种子在高原产区的繁殖研究
    刘翔 代勇 向丽 伍淳操 李泉森
    2013, 15(9):1911-1915. DOI: 10.11842/wst.2013.09.009
    [摘要](611) [HTML](0) [PDF 147.46 K](2155)
    摘要:
    目的:寻求川贝母在高原地区种子繁殖所需求的最佳条件,总结出人工培植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方法:利用当地的牛粪腐殖土和小拱棚对川贝母苗床进行处理。结果:川贝母种子经保湿储藏发育成熟后,经不同播种期试验,以次年3 月初播种效果为最好,盖度试验以1 cm 牛粪腐殖土为最好。每年设施农业内生长期达到160 天,自然条件下每年生长期为50~60 天。结论:利用塑料大棚在以腐殖土为基质的土壤中,采用遮阳网遮阳,喷雾保湿大面积繁殖川贝母,能有效延长川贝母生长期,提高1 年生小鳞茎保有率,提高川贝母产量。
    10  D-核糖对疲劳小鼠骨骼肌组织内高能磷酸物质代谢的影响
    丁岩 吴丹 贾占红 李丹丹 魏芸 阮金新 张硕峰 孙毅坤
    2013, 15(9):1916-1920. DOI: 10.11842/wst.2013.09.010
    [摘要](695) [HTML](0) [PDF 211.76 K](2377)
    摘要:
    目的:研究D-核糖对疲劳小鼠骨骼肌组织内高能磷酸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小鼠负重游泳的方法造疲劳模型,将疲劳小鼠用对位分组法分为模型组、核糖组、咖啡因组以及核糖咖啡因组,灌胃给药,3 次/日,并继续游泳3 天,记录游泳时间,游泳结束后,除即刻取材的小鼠外,其他小鼠继续给药,继续给药3 天后取材。分别取小鼠腓肠肌,高效液相测腓肠肌内的ATP、ADP、AMP、IMP 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核糖组、核咖组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恢复3 天后核糖组小鼠腓肠肌内ATP、AMP、IMP 的含量显著增加,核咖组小鼠腓肠肌内ATP、AMP、ADP 的含量显著增加,咖啡因组小鼠无明显差异。结论:D-核糖进入机体参与骨骼肌组织内高能磷酸物质代谢,可促进疲劳小鼠腓肠肌中ATP 含量的恢复,延长疲劳小鼠游泳时间,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11  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损伤的影响
    杨荣源 王大伟 李际强 刘云涛 黄宏强
    2013, 15(9):1921-1927. DOI: 10.11842/wst.2013.09.011
    [摘要](485) [HTML](0) [PDF 1.95 M](1650)
    摘要: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不同脏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清洁级SD 昆明大鼠100 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6 h 组、模型对照12 h 组、桃核承气汤6 h 组和桃核承气汤12 h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组别采用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模型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 体质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核承气汤组每只大鼠每天按1 mL/100 g 体质量予桃核承气汤药液灌胃,7 天后造模。大鼠造模成功后6 h、12 h 分别采集肺、心脏、肾、肝、小肠组织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不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桃核承气汤组大鼠肺、心、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桃核承气汤12 h 组大鼠肝、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明显,两组病理形态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对CLP 脓毒症大鼠肝、小肠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12  中药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黄金春 陈世革 何报作
    2013, 15(9):1928-1932. DOI: 10.11842/wst.2013.09.012
    [摘要](495) [HTML](0) [PDF 1.13 M](1764)
    摘要:
    采用VFP 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首个“中药叶形态-脉序图谱(LMVP)鉴别法数据库系统”,存储46 种易混淆中药的LMVP 鉴别标准(特征)及其10 种基本信息,以及117 个科共358 种中药及植物的相关参考文献,可供鉴别中药、方法学研究时查询相关鉴别标准(特征)、文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它是实施、推广、改进LMVP 鉴别法,进一步对LMVP 数据挖掘的技术平台。该数据库具有结构简单,功能较多、使用、管理维护便捷、适用于教学等特点。
    13  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施学丽 郭超峰 范丽丽 张永全 黄克南 蒋春雷
    2013, 15(9):1933-1936. DOI: 10.11842/wst.2013.09.013
    [摘要](746) [HTML](0) [PDF 145.12 K](1689)
    摘要:
    目的:观察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抑郁症病例70 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5 例。中药组服用酸枣仁-合欢花汤剂;西药组服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进行HAMD 抑郁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和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间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方面:中药组患者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与西药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 评分、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TESS 评分低于西药组,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结论:酸枣仁-合欢花汤剂具有抗抑郁功效,能够改善老年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最佳条件
    曾春晖 杨柯 李先梅 谭娥玉 蔡妮娜 徐明光
    2013, 15(9):1937-1940. DOI: 10.11842/wst.2013.09.014
    [摘要](509) [HTML](0) [PDF 123.87 K](1592)
    摘要:
    目的:选取晶体生长速率和(COM 和聚集体量)/总晶体量比例为评价指标,优化体外模拟草酸钙结石模型条件。方法:采用琼脂凝胶双向扩散法,选取琼脂凝胶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氯化钙和草酸钠配比4 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定时观察对草酸钙晶体晶型的生成,优选出最佳体外草酸钙结晶形成的条件。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琼脂凝胶均呈现一定比例的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三水草酸钙(COT)及聚集体,其中以1%琼脂浓度下的聚集速率最快且易形成COM;培养温度在37℃时最利于COM 的成核、生长以及聚集;0.1/0.2 mol·L-1 氯化钙/草酸钠,在37℃下培养3 天,生成的COM 及聚集体比例最大,达总晶体量90%以上。结论:pH7.4、1%琼脂及0.1/0.2 mol·L-1氯化钙/草酸钠的琼脂凝胶研究系统在37℃下培养3 天,为复制以COM 为主的体外草酸钙结石模型最佳条件。
    15  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进展
    李远菊 张霁 王元忠 张金渝 金航
    2013, 15(9):1941-1947. DOI: 10.11842/wst.2013.09.015
    [摘要](591) [HTML](0) [PDF 164.35 K](1986)
    摘要:
    复合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的复合种植是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药材与作物争地的矛盾,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模式,分析了复合种植对药用植物生长、产量、药效成分、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对药用植物复合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探讨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药用植物栽培者合理种植提供依据。
    16  附子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熊海霞 杨颖 孙文燕
    2013, 15(9):1948-1951. DOI: 10.11842/wst.2013.09.016
    [摘要](598) [HTML](0) [PDF 138.62 K](2363)
    摘要:
    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及阳虚诸证,被誉为“百药之长”。附子多糖是其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附子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护心肌细胞、降血脂等作用。
    17  HPLC-ELSD 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银杏叶片中萜类内酯指纹图谱
    吴雨龙 李艳静 王佩香 丁岗 李萍 段金廒 萧伟
    2013, 15(9):1952-1958. DOI: 10.11842/wst.2013.09.017
    [摘要](615) [HTML](0) [PDF 1.12 M](1789)
    摘要:
    目的:建立不同厂家银杏叶片中萜类内酯成分HPLC-ELSD 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xtend-C18( 4.6 mmx250 mm,5 μm),流动相为正丙醇-四氢呋喃-水(1:15:84),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采用LC/Q-TOF MS 对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指认。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相似度分析(SA)、聚类分析(HCA),对色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同时采用LC/Q-TOF MS 方法指认了5 个共有峰,分别为银杏内酯J(M)、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 及白果内酯。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市售14 批银杏叶片,结合PCA、SA及HCA 生成了银杏叶片中萜类内酯对照指纹图谱,并根据质量差异将样品分为4 大类。结论:本方法可用于银杏叶片中萜类内酯成分的质量评价。
    18  金振口服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李素君 韩兆忠 秦萍 周军 王振中 萧伟
    2013, 15(9):1959-1965. DOI: 10.11842/wst.2013.09.018
    [摘要](3983) [HTML](0) [PDF 2.89 M](6141)
    摘要:
    目的:探讨金振口服液(JZKFY)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ZKFY 高、中、低3 个剂量(4.4、2.2、1.1 g·kg-1),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7 天;末次给药后1 h,除正常组外,每鼠气管内滴注LPS(6 mg·kg-1)复制LPS 致ALI 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LPS 16 h 后麻醉大鼠,取肺,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肺通透性、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结果:JZKFY 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肺通透指数;JZKFY 高、中剂量组能调节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改善ALI 的肺组织病变。结论:JZKFY 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具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及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19  中西药复方蛇脂清癣软膏抗真菌及抗炎作用研究
    曹亮 陶晓倩 李娜 丁为现 丁岗 萧伟
    2013, 15(9):1966-1970. DOI: 10.11842/wst.2013.09.019
    [摘要](594) [HTML](0) [PDF 131.77 K](1858)
    摘要:
    目的:研究中西药复方蛇脂清癣软膏对真菌感染动物的治疗作用及抗炎作用。方法:采用红色毛癣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感染的豚鼠模型,观察硝酸咪康唑与蛇油、苦参等中药合用制成的蛇脂清癣软膏(SZQX 软膏)经皮肤给药后的抗真菌感染作用;并同时观察其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肿胀的影响。结果:SZQX 软膏对红色毛癣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分别感染的豚鼠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感染豚鼠局部皮损的镜检评分(P<0.01),效果优于中西药单独运用;SZQX 软膏还能显著减轻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程度、减轻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肿胀程度(P<0.05 或P<0.01),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优于中、西药单独运用。结论:SZQX 软膏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感染及抗炎作用。
    20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吸附青风藤中青藤碱特性的研究
    吴建雄 秦建平 曹光环 刘启安 王振中 萧伟
    2013, 15(9):1971-1974. DOI: 10.11842/wst.2013.09.020
    [摘要](487) [HTML](0) [PDF 547.08 K](160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青风藤中青藤碱的吸附效果。方法:以青藤碱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青风藤生物碱的工艺进行筛选。结果:pH2 条件下AL-3 树脂对青藤碱吸附和解析效果最好,pH6 条件下X-5 树脂吸附和解析效果最好。结论:筛选树脂应综合考虑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树脂的孔径、比表面积、极性等参数。
    21  江苏东海县金银花不同花期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动态变化研究
    王永香 吴云 孟瑾 沈娟 毕宇安 王振中 萧伟
    2013, 15(9):1975-1979. DOI: 10.11842/wst.2013.09.021
    [摘要](564) [HTML](0) [PDF 1.21 M](1620)
    摘要:
    目的:研究江苏省东海县金银花药材基地不同采收期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动态变化规律,确定金银花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2010 年版《中国药典》金银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结合液相指纹图谱技术和干花收率等指标考察金银花药材三青期、二白期、大白期、银花期及金花期的质量。结果:不同花期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存在明显变化,干花质量与产量也存在明显变化。结论:江苏省东海县药材基地金银花最佳采收期为二白期与大白期,与地道产地一致。
    22  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
    秦建平 吴建雄 李家春 陈保来 文红梅 萧伟
    2013, 15(9):1980-1984. DOI: 10.11842/wst.2013.09.022
    [摘要](515) [HTML](0) [PDF 1.23 M](1659)
    摘要:
    目的:建立散结镇痛胶囊中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为评价散结镇痛胶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18 柱(4.6 mmx250 mm,5 μm),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2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结果:各批次样品相似度在0.95 以上,标示出9 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确定了5 个成分,分别为三七皂苷R1 和人参皂苷Rg1、Re、Rb1、Rd,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评价该制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23  HPLC-ELSD 法测定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的含量
    伍清龙 孙永成 李雪峰 王伟 王振中 毕宇安 萧伟
    2013, 15(9):1985-1989. DOI: 10.11842/wst.2013.09.023
    [摘要](499) [HTML](0) [PDF 637.57 K](1650)
    摘要:
    目的:建立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以乙腈-50 mmol·mL-1 乙酸铵为流动相,色谱柱Waters XBridge Amide(4.6 mmx150 mm,3.5 μm);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漂移管温度90℃,氮气流速2.0 L·min-1。结果:甘露醇在1.966 5~19.665 μg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57%(RSD=0.92%,n=9);葡甲胺在0.483 8~4.638 μg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67%(RSD=0.72%,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测定注射用银杏二萜内酯中甘露醇和葡甲胺的含量测定方法。
    24  干法制粒技术在FK郁颗粒剂制备中的应用
    钱俊 林夏 刘莉莉 王星星 吴云 萧伟
    2013, 15(9):1990-1997. DOI: 10.11842/wst.2013.09.024
    [摘要](548) [HTML](0) [PDF 323.54 K](2302)
    摘要:
    目的:确定FKⅣ颗粒剂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比较湿法制粒与干法制粒制得颗粒剂的含量差异,选择干法制粒并考察该法中辅料种类、轧轮压力、轧轮转速和浸膏粉含水量对颗粒成型率、吸湿性和溶化性等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干法制粒工艺参数。结果:添加50%浸膏粉量的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1.0%的阿司帕坦为矫味剂,控制轧轮压力5.0 MPa,转速400 rpm,浸膏粉含水量约3.0%,所得颗粒具有成型率高、溶化性好、吸湿率低、口感好等优点。结论:FKⅣ颗粒剂干法制粒工艺合理可行,可满足生产需要。
    25  优选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提取工艺
    王丹丹 陈俊 李俊丽 杨时 唐建兰 丁岗 萧伟
    2013, 15(9):1998-2001. DOI: 10.11842/wst.2013.09.025
    [摘要](544) [HTML](0) [PDF 205.43 K](2173)
    摘要:
    目的:优选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皮酚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5 倍量水浸泡0.5 h,蒸馏提取2.5 h,收集馏出液,冷却至室温后,4℃下析晶24 h,过滤,室温干燥48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丹皮酚提取率达到80%以上。
    26  断血流的研究进展
    朱海琳 孟兆青 丁岗 萧伟
    2013, 15(9):2002-2010. DOI: 10.11842/wst.2013.09.026
    [摘要](499) [HTML](0) [PDF 341.00 K](2037)
    摘要:
    断血流为民间传统用药,现代研究发现断血流中含有三萜及其皂苷、黄酮类、挥发油、苯丙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菌、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出血症,本文查阅了近20 年有关中药断血流的文献,对断血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7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
    荣培晶 刘爱华 张建国 王玉平 杨岸超 贲卉 李亮 李丽萍 宋潞 刘焕光 何伟 黄凤 李霞 刘儒鹏 吴鹏 朱兵
    2013, 15(9):2011-2020. DOI: 10.11842/wst.2013.09.027
    [摘要](702) [HTML](0) [PDF 2.71 M](185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 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 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 =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 周。除了ta-VNS 和tn-VNS 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 周、第16 周和第24 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 周治疗后,6 例无癫痫发作,12 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 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 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 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 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 周治疗后,ta-VNS 组的98 例患者中10 例无癫痫发作,6 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 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 周的治疗后,15 例无癫痫发作,6 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 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 周的治疗,tn-VNS 对照组的46 例患者重只有3 例无癫痫发作,2 例患者减少90%以上,9 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 周的ta-VNS 治疗后,46 例患者中有7 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 与VNS 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28  滋补脾阴法对脾阴虚糖尿病大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及胰岛素降解酶的调节作用
    梁丽娜 战丽彬 胡守玉 闫云 郑路平 孙杰 余丹
    2013, 15(9):2021-2027. DOI: 10.11842/wst.2013.09.028
    [摘要](523) [HTML](0) [PDF 575.51 K](1816)
    摘要:
    目的:观察脾阴虚糖尿病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中不同形式的β淀粉样蛋白(Aβ)、胰岛素降解酶(IDE)变化,及其在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并观察滋补脾阴法对其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糖尿病组(DM)、脾阴虚组(pi)、脾阴虚糖尿病组(piDM)、滋补脾阴方药治疗组(ZBPYR)5 组。采用梯度离心的方法提取可溶性与不可溶Aβ,通过ELISA 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中可溶性与不可溶的Aβ1-42 及Aβ1-40 的含量变化,通过Western blot 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中IDE 蛋白表达变化。结果:DM 组、piDM 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可溶性与不可溶Aβ1-42 均高于Cont 组(P<0.05),ZBPYR 组较DM 组、piDM 组降低了海马、大脑皮质可溶性与不可溶Aβ1-42 的表达(P<0.05)。DM 组、pi 组、piDM 组大脑皮质可溶性Aβ1-40 较Cont 组增加(P<0.05),ZBPYR 组较DM 组、piDM 组有所下降(P<0.05)。DM 组、piDM 组海马IDE 蛋白表达较Cont 组降低(P<0.05),ZBPYR 组海马较DM 组、piDM 组升高(P<0.05);DM 组、pi 组、piDM 组大鼠大脑皮质IDE 蛋白水平较Cont 组降低(P<0.05),ZBPYR 组大脑皮质较DM 组降低(P<0.05)。结论:脑组织中Aβ1-42 增加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脾阴虚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变化,IDE 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Aβ1-42 增加的原因之一,滋补脾阴法可能通过上调IDE 蛋白表达降低Aβ1-42 的含量。
    29  面部黄褐斑的分部论治和经络辨证探讨
    郭静 段渠 朱晓燕 杜艾嫒 艾儒棣
    2013, 15(9):2028-2032. DOI: 10.11842/wst.2013.09.029
    [摘要](610) [HTML](0) [PDF 137.60 K](2128)
    摘要:
    黄褐斑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曝光部位发生获得性的褐色斑为特征。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多是沿袭历代医家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笔者根据黄褐斑面部发病部位的不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探讨黄褐斑面部的发病部位与五脏的相关性,创造性采用部位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及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希望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伤寒论》方证知识库的构建
    杨涛 吴承玉
    2013, 15(9):2033-2036. DOI: 10.11842/wst.2013.09.030
    [摘要](554) [HTML](0) [PDF 618.78 K](2255)
    摘要: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 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 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 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 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 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31  中医指导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与方法
    杨乐 周春祥
    2013, 15(9):2037-2041. DOI: 10.11842/wst.2013.09.031
    [摘要](513) [HTML](0) [PDF 139.65 K](2206)
    摘要:
    由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运用,多种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却显著升高,世界已进入慢病时代。面对这一变化,中医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慢性病的特点,从医患双方入手,提出中医相关干预方法,结合“中病即止”和“治未病”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进行慢病防治,以期能为慢性病治疗寻找可行之策。
    32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
    张海琴 刘瑞芬
    2013, 15(9):2042-2046. DOI: 10.11842/wst.2013.09.032
    [摘要](486) [HTML](0) [PDF 334.66 K](2005)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慢性盆腔炎(CPID)模型大鼠T 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5 只Wistar 大鼠,用混合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 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少腹逐瘀胶囊对照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少腹逐瘀胶囊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 T 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 细胞(Treg)数量百分比,血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各组药物均能提高模型鼠CD3+、CD4+ T 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 /CD8 T 细胞比值(P<0.05),均能降低CD8+ T 细胞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 Treg 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使模型大鼠RBC-C3bRR 升高(P<0.05),RBC-ICR 降低(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通过调控T 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 的目的。
    33  益气消癥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陆一竹 黄照环 张茜薇 宋卓敏 王娜
    2013, 15(9):2047-2051. DOI: 10.11842/wst.2013.09.033
    [摘要](529) [HTML](0) [PDF 1005.06 K](2058)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消癥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法方药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去势+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子宫肌瘤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益气消癥法中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 检测子宫组织VEGFR1 mRNA、VEGFR2 mRNA 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子宫肌组织MVD、VEGF、VEGFR 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说明益气消癥法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显著抑制MVD、VEGF 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论:益气消癥法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抗肌瘤细胞增殖,这可能是该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34  李发枝教授艾滋病发热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王丹妮 蒋自强 刘成丽 郭会军
    2013, 15(9):2052-2056. DOI: 10.11842/wst.2013.09.034
    [摘要](695) [HTML](0) [PDF 1.70 M](1926)
    摘要: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发热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2007 年9 月~2012 年6 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发热患者,分析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发热的核心药物为柴胡、甘草、黄芩等和解清热药物及党参、黄芪等益气扶正之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发热以清热兼补中益气为治则。
    35  全国名老中医王莒生教授巧用药物的临床经验
    贾绍燕
    2013, 15(9):2057-2059. DOI: 10.11842/wst.2013.09.035
    [摘要](739) [HTML](0) [PDF 136.43 K](1662)
    摘要:
    王莒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 余年,治病广泛,思路开阔,用药风格独特,治疗用药胆大心细,疗效明显。本文介绍王老临床中巧用及活用芍药、竹茹、威灵仙及乌梢蛇四味中药,给临床人员及研究者以启迪和指导。
    36  山药与《神农本草经》中“上品”中药配伍的临床运用探析
    周滢 苏咏梅 曾志华 黄欣 周萍
    2013, 15(9):2060-2062. DOI: 10.11842/wst.2013.09.036
    [摘要](892) [HTML](0) [PDF 135.54 K](2536)
    摘要:
    山药是临床常用药之一,善滋补阴液,入肺、脾、肾三经。通过对历代所有运用山药的方剂分析,发现与山药配伍频率最高的前30 味中药,其中有28 味来自于《神农本草经》,23 味属“上品”。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药与补益药的配伍意义及规律,以期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提供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