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0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解读
    桑滨生
    2016(07):1088-1092. DOI: 10.11842/wst.2016.07.001
    [摘要](652) [HTML](0) [PDF 1.11 M](1074)
    摘要: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规划纲要》围绕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未来15年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和组织措施,在中医药发展任务和措施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是新时期推进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  中药活性成分发现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宋慧鹏 杨华 高雯 陈君 李萍
    2016(07):1093-1098. DOI: 10.11842/wst.2016.07.002
    [摘要](623) [HTML](0) [PDF 1.38 M](1158)
    摘要:
    中药是当今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中药理论的不断创新。建立既符合中药特点又适应现代药物研发的理论和技术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课题组近5 年的研究实例,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发现的关键技术,包括化合物库制备-活性评价-结构鉴定一体化技术、生物垂钓和化学垂钓技术、基于配体和受体的虚拟筛选技术、中药谱效关联发现技术、等效成分群发现技术等,以期为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
    3  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和欢 尚新悦 宋少江
    2016(07):1099-1107. DOI: 10.11842/wst.2016.07.003
    [摘要](570) [HTML](0) [PDF 1.40 M](794)
    摘要:
    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主流的苦参碱制剂类型包括注射剂、栓剂、胶囊剂和片剂,处于研发状态的剂型有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透皮吸收制剂。对临床常用的苦参碱制剂进行科学的优化和新剂型的研发,可以显著性提高苦参碱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扩大苦参碱制剂的临床应用,从而增强苦参碱制剂的临床疗效。这些对中药单体化合物苦参碱的研究及其制剂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苦参碱药理活性、制备方法和制剂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以期为今后苦参碱的开发到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4  12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面象特征分析
    沈邹影 郭睿 郝一鸣 许朝霞 谢艳虹 季杰 王忆勤
    2016(07):1108-1112. DOI: 10.11842/wst.2016.07.004
    [摘要](653) [HTML](0) [PDF 1.14 M](815)
    摘要:
    目的:探讨对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面象客观指标,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和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应用Smart TCM-I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检测129例支气管哮喘儿童患者面象参数,分析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的面色特征。结果:急性期组热哮证患儿以面色红患者多见,缓解期组患儿以面色黄患者多见,两组患者均以面色少光泽多见;哮喘患儿面色特征参数H 值、S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的H值和S值(P<0.05),V值在哮喘患儿中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哮喘儿童面色的H值和V值在缓解期明显高于发作期(P<0.05)。结论:面色特征参数可为哮喘患儿疾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5  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马骥 王梦媛 王荣 刘仍海
    2016(07):1113-1120. DOI: 10.11842/wst.2016.07.005
    [摘要](563) [HTML](0) [PDF 4.08 M](996)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中医药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国粹,现代中医药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和创新。2012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为中医药工作者和相关机构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应注重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交叉,通过中医诊疗客观化、中医教育信息化以及数字出版等方式在具体应用方面开拓创新。
    6  生物方剂分析药理策略阐明当归补血汤心脏保护药效学物质基础的设想
    闫奎坡 朱翠玲 孙彦琴 朱明军 刘新灿
    2016(07):1121-1125. DOI: 10.11842/wst.2016.07.006
    [摘要](642) [HTML](0) [PDF 1.06 M](953)
    摘要:
    “生物方剂分析药理(BAP)研究策略”是指在方剂吸收入生物体内成分分析的指导下,进行方剂的在体/离体药效、药动、质量控制、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并采用吸收成分与母方疗效比较的研究模式,同时遵循剂量等于母方含量或者血药浓度的原则。该文提出假说,拟在BAP策略指导下阐明当归补血汤对心肌缺血的多方面防治和机理研究的思路、设想及预期结果,从而指导方剂研究相关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以期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思路。
    7  糖耐康改善ZDF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吴莉娟 孙文 刘铜华 吴丽丽 秦灵灵
    2016(07):1126-1132. DOI: 10.11842/wst.2016.07.007
    [摘要](577) [HTML](0) [PDF 3.86 M](822)
    摘要:
    目的:探讨糖耐康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ZDF)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只雄性ZDF(fa/+)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雄性ZDF(fa/fa)大鼠30只设为2型糖尿病成模组。根据体质量及随机血糖将成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前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及血清胰岛素值;给药6周再次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及血清胰岛素值并进行比较。采用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结构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法观察细胞死亡信号转导效应酶Caspase-3在胰岛中表达情况。结果:给药6周后,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ZDF大鼠空腹血糖(P<0.01);糖耐康高、中、低剂量组血清胰岛素值较模型组均有所升高,其中,高、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其中,糖耐康高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显示给药组的胰岛细胞形态、结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TUNEL结果显示ZDF(fa/fa)大鼠胰腺组织内均可见胰岛细胞凋亡改变,与模型比,给药组TUNEL阳性表达率均显著性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糖耐康能有效降低ZDF大鼠胰岛β细胞的凋亡,即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8  橄榄苦甙改善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研究
    候丹 孙文 刘铜华 吴丽丽 秦灵灵 郭璇 许光远 张茁 侯毅 张露 张程斐
    2016(07):1133-1138. DOI: 10.11842/wst.2016.07.008
    [摘要](504) [HTML](0) [PDF 1.38 M](848)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橄榄苦甙(OL)改善肥胖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db/db小鼠12只,按体质量和随机血糖随机分为OL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另设同周龄C57BL/6J小鼠6只为正常组。OL组灌服OL水溶液50mg·kg-1体重,其余组给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取肝脏组织,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OL组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OGTT实验后,OL组血糖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OL组小鼠肝脏组织InsR、IRS-1、GLUT-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OL通过提高肝脏InsR、IRS-1、GLUT-2 mRNA和蛋白的表达起到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9  山柰酚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PI3K-AKTGLUT4信号通路的影响
    张茁 孙文 刘铜华 郭璇 候丹 许光远 吴丽丽 秦灵灵 侯毅 张露 张程斐
    2016(07):1139-1143. DOI: 10.11842/wst.2016.07.009
    [摘要](601) [HTML](0) [PDF 1.31 M](849)
    摘要:
    目的:探讨山柰酚对KKAy小鼠骨骼肌PI3K/AKT/GLUT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自发型2型糖尿病KKAy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对糖尿病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山柰酚灌胃给药治疗,利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法等检验方法,检测PI3K-AKT-GLUT4信号通路重要靶点的表达,探讨山柰酚改善糖尿病KKAy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及对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GLUT4的影响。结果:山柰酚具有显著降低KKAy小鼠体重、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的作用,ITT实验结果说明:山柰酚能够显著降低胰岛素注射30min时的血糖,显著降低ITT曲线下面积,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山柰酚能够显著上调KKAy小鼠骨骼肌PI3K、AKT、GLUT4基因的表达,能够上调AKT、GLUT4蛋白的表达。结论:山柰酚具有显著降低KKAy小鼠血糖、体重的作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骨骼肌PI3K-AKTGLUT4信号通路有关。
    10  青钱柳多糖对H4IIE肝细胞胰岛素信号传递的影响
    许光远 孙文 郭璇 候丹 吴丽丽 张岩 张茁 张露 秦灵灵 李博 李伟笠 刘铜华
    2016(07):1144-1148. DOI: 10.11842/wst.2016.07.010
    [摘要](570) [HTML](0) [PDF 1.31 M](863)
    摘要:
    目的:观察青钱柳多糖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4IIE大鼠肝细胞为模型,培养72h后,采用Neutral Red法检测青钱柳多糖(50、100、200、400μg·mL-1)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根据细胞活性检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胰岛素组(Insulin组)、青钱柳多糖低剂量组(LCP组)和高剂量组(HCP组);药物干预2h后RT-PCR检测肝细胞相应基因表达,药物干预30min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相应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100、200、400μg·mL-1青钱柳多糖干预后肝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1);干预2h 后,LCP组InsR、IRS-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Insulin组和HCP组InsR、IRS-2基因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干预30min后,Insulin组、HCP组InsR β、IRS-2、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青钱柳多糖具有增加肝细胞活性作用,其上调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靶点InsR、IRS-2基因表达,以及InsR β、IRS-2、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可能是其发挥降糖作用的机制。
    1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张露 孙文 吴丽丽 郭璇 许光远 秦灵灵 潘雅婧 刘铜华
    2016(07):1149-1153. DOI: 10.11842/wst.2016.07.011
    [摘要](593) [HTML](0) [PDF 1.17 M](850)
    摘要: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由糖尿病糖代谢紊乱所导致的代谢、神经化学、形态学、电生理及行为学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推理能力缺失、记忆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等症状。本文主要从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索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调控作用,扩大临床应用范围,丰富与发展中药配伍理论,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12  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应用
    陈文静 李师 梁文仪 吴玲芳 崔雅萍 亓旗 张兰珍
    2016(07):1154-1158. DOI: 10.11842/wst.2016.07.012
    [摘要](793) [HTML](0) [PDF 950.66 K](836)
    摘要:
    余甘子为常用藏药,具有清热凉血、健胃消食、生津止咳等功效。余甘子与诃子、毛诃子组成的三果汤散常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藏药组成复方在藏医药临床中使用。本文分析余甘子在藏医药中的传统用法,并对余甘子在藏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余甘子的藏医药研究和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13  藏药余甘子鞣质部位对大鼠肝微粒体代谢酶P450活性的影响
    崔雅萍 杨光辉 亓旗 吴玲芳 陈文静 梁文仪 李师 张兰珍
    2016(07):1159-1165. DOI: 10.11842/wst.2016.07.013
    [摘要](613) [HTML](0) [PDF 4.62 M](911)
    摘要:
    目的:考察藏药余甘子鞣质部位对大鼠肝微粒体代谢酶P450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ocktail”探针底物与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通过HPLC同时测定6种探针药物氨苯砜、氢溴酸右美沙芬、香豆素、非那西丁、氯唑沙宗、甲苯磺丁脲的代谢消除率,评价余甘子鞣质部位对P450酶中CYP3A4、CYP2D6、CYP2A6、CYP1A2、CYP2E1、CYP2C9亚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余甘子鞣质部位对P450酶影响较小,CYP3A4,CYP1A2的IC50值超过200μg·mL-1,CYP2C9的IC50值超过500μg·mL-1。结论:藏药余甘子鞣质部位对肝P450酶活性影响较弱。
    14  基于现代药理研究的余甘子藏医药理论分析
    梁文仪 陈文静 吴玲芳 李师 崔雅萍 亓旗 张兰珍
    2016(07):1166-1170. DOI: 10.11842/wst.2016.07.014
    [摘要](492) [HTML](0) [PDF 1.15 M](715)
    摘要:
    目的:基于现代药理研究对余甘子传统藏医药理论进行分析,为余甘子研究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藏医药典籍、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中的应用,探讨余甘子的藏医药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性。 结果: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临床实践中主要用于治疗血病、培根病、赤巴病、高血压、消化不良、腹胀、咳嗽、骨节不利等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道和关节骨骼疾病,各国学者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证实了余甘子对以上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现代药理研究从多方面、多层次阐释了余甘子在传统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15  藏药余甘子与诃子化学和药理作用比较
    亓旗 崔雅萍 梁文仪 陈文静 李师 吴玲芳 张兰珍
    2016(07):1171-1176. DOI: 10.11842/wst.2016.07.015
    [摘要](691) [HTML](0) [PDF 1.21 M](1240)
    摘要:
    余甘子和诃子均为常用藏药,藏药中余甘子、毛诃子、诃子3种药物配伍使用称为大三果,是大多数常用方剂的基础方。本文对余甘子和诃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为两种常用藏药的应用提供依据。
    16  藏药余甘子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吴玲芳 张家莹 李师 陈文静 梁文仪 崔亚萍 亓旗 石任兵 张兰珍
    2016(07):1177-1181. DOI: 10.11842/wst.2016.07.016
    [摘要](703) [HTML](0) [PDF 1.19 M](1204)
    摘要: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多个国家的传统民族药中作为抗癌药物使用。余甘子含有多种抗癌活性成分,其水提物抗癌活性极为明显,本文对余甘子中单体成分及提取物的抗癌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余甘子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7  寄主对桑寄生药材质量的影响
    张慧 黄蜚颖 苏本伟 朱开昕 陆海琳 银胜高 郭敏 李永华
    2016(07):1182-1187. DOI: 10.11842/wst.2016.07.017
    [摘要](617) [HTML](0) [PDF 1.11 M](961)
    摘要:
    桑寄生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的半寄生性植物药材,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寄主对桑寄生药材质量影响显著。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对历代本草桑寄生的使用,以及不同寄主对桑寄生药材化学成分、毒性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总结,从寄主对桑寄生药材质量影响层面,对如何做好桑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提出相关工作思路,为开展桑寄生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8  MicroRNA与胰岛β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及中药的靶向治疗
    李欣颖 关海东 王巍
    2016(07):1188-1194. DOI: 10.11842/wst.2016.07.018
    [摘要](644) [HTML](0) [PDF 1.15 M](887)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参与基因的转录后调控过程。近年研究发现,miRNA在胰腺发育、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胰岛内一些miRNA可影响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miRNA具有组织特异性,其表达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与中医证候本质的相关联研究可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9  土壤含水量对地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杜真辉 董诚明 朱畇昊 魏硕 姚锋
    2016(07):1195-1198. DOI: 10.11842/wst.2016.07.019
    [摘要](647) [HTML](0) [PDF 1.56 M](844)
    摘要:
    目的:评价土壤含水量对地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地黄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调整土壤的含水量,收获后测定不同含水量土壤所产地黄药材的产量、浸出物和梓醇、毛蕊花糖苷及多糖的含量,使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影响为中水分(M2>高水分(M3)>低水分(M1)>空白(M4)。结论:地黄栽培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在苗期应保持在40%-50%,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应为50%-60%,收获期应为20%-30%,合理调节土壤含水量能够显著提高地黄的产量及质量。
    20  马齿苋挥发油对辣椒素诱导瘙痒相关胞内通路的影响
    胡一梅 葛一漫 王华 钟振东 鄢林霞
    2016(07):1199-1205. DOI: 10.11842/wst.2016.07.020
    [摘要](681) [HTML](0) [PDF 12.50 M](850)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马齿苋挥发油干预辣椒素诱导角质层细胞内瘙痒模型,探究马齿苋对抗湿疹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辣椒素诱导的SD大鼠角质层细胞作为胞内瘙痒模型,模型细胞分为模型组、马齿苋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角质层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角质层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内Ca2+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法测定白三烯、白细胞介素-31和H1羟色胺含量,RT-PCR测定角质层细胞中辣椒素受体蛋白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辣椒素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马齿苋挥发油干预组的阳性角质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小(P<0.05),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P<0.05),白三烯、白细胞介素-31和H1羟色胺含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角质层细胞中辣椒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马齿苋挥发油可能通过下调辣椒素受体蛋白表达,减少炎症继发反应而产生止痒效应。
    21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栀子油脂工艺研究
    袁源见 罗光明 魏春华 饶雅琪 龚雨虹
    2016(07):1206-1211. DOI: 10.11842/wst.2016.07.021
    [摘要](607) [HTML](0) [PDF 11.02 M](805)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栀子中油脂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次数为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栀子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为28.7min,液料比为11.62:1,提取次数为3.36次,在此条件下,做3次平行试验进行验证,得到栀子油脂的提取率为13.50%,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拟合性较好。结论:超声波提取有效的提高栀子油脂的提取率,为栀子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2  额尔敦-乌日勒对MCAO/R大鼠脑前额叶皮质BDNF及NGF表达的影响
    莲花 麻春杰 呼日乐巴根 李超 田海广 肖志彬
    2016(07):1212-1218. DOI: 10.11842/wst.2016.07.022
    [摘要](709) [HTML](0) [PDF 6.91 M](850)
    摘要:
    目的:探讨额尔敦-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片组、额尔顿-乌日勒组,采用改良Zea-Longa法,制备MCAO/R模型。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麻醉、取脑,采用HE染色、SP等免疫组化方法评价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情况,并且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大鼠脑前额叶皮质BDNF mRNA、NGF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脑前额叶皮质坏死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BDNF、N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可上调MCAO/R大鼠脑前额叶皮质BDNF、NGF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从而保护神经元,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白脉”病的传统功效机制之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