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DNA 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
    陈士林 姚 辉 宋经元 李西文 刘 昶 陆建伟
    2007, 9(3):7-12. DOI: 10.11842/wst.2007.3.[sequence]
    [摘要](1144) [HTML](0) [PDF 166.42 K](3549) [Cited by](33)
    摘要: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根据对一段标准的DNA序列的分析来鉴定物种,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受到世界40多个国家130多个组织中传统生物分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DNA条形码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探讨其在中药材鉴定中应用的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关键问题以及应用范围,并展望了DNA条形码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王 波
    2009, 11(2):225-228. DOI: 10.11842/wst.2009.2.[sequence]
    [摘要](1849) [HTML](0) [PDF 1.22 M](3536) [Cited by](32)
    摘要: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3  基于GIS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成忠 刘召芹 陈士林 魏建和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2006, 8(3):112-117.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637.50 K](3027) [Cited by](18)
    摘要:
    根据物种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设计了基于数据库的GIS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和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库为分析的数据基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与药材道地产区最为相近的地区,结束了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药材、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分析的低效、准确性差的做法。
    4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
    罗国安 梁琼麟 刘清飞 张荣利 杨辉华 李 雪 王义明 贾 伟 张卫东?? 张 川 李贻奎
    2007, 9(1):10-15, 24. DOI: 10.11842/wst.2007.1.[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470.35 K](3592) [Cited by](16)
    摘要:
    本文以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为基础, 探讨建立一个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体系, 用于研究外部干预系统(中药复方)与生物应答系统(人体复杂系统)之间“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 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刻的揭示中医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 指导复方新药研发,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5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
    贺福元 罗杰英 邓凯文
    2006, 8(6):13-18. DOI: 10.11842/wst.2006.6.[sequence]
    [摘要](1200) [HTML](0) [PDF 449.04 K](2398) [Cited by](15)
    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方法: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总成分动力学参数体系及其与单个成分的动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中药复方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包括总量零阶矩(AUC)、一阶矩(MRT)、二阶矩(VRT)、表观半哀期、表观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浓度、达稳时间、平均吸收时间、平均溶解时间、平均崩解时间等动力学参数概念。结论:统计矩原理能建立适应中药复方多成分分析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6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屠鹏飞 贾存勤 张洪全
    2004, 6(3):22-2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764) [HTML](0) [PDF 563.70 K](4552) [Cited by](13)
    摘要:
    在我国大孔收附脂在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份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虽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基础研究滞后,以致树脂在新药研究和生产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树脂的有效利用。作者在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性能、预处理和再生方法,探讨了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为新药研究和中药生产提供参考,并提出应进行药用树脂的开发生产。
    7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
    蒋永光 李力 李认书 李慧琴 陈波
    2003, 5(3):33-37. DOI: 10.11842/wst.2003.3.[sequence]
    [摘要](1145) [HTML](0) [PDF 424.13 K](2795) [Cited by](11)
    摘要: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1.从《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筛选出1355首脾胃方;2.按照数据挖掘技术中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方剂数据的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3.根据方剂的数据特点,选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频繁集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和量化的分析和处理,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结果:就脾胃方的核心药物、方剂结构、药对药组和“方药证”的对应关联所进行的数据挖掘,结果基本符合中医脾胃方组方用药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特殊配伍现象和模式。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能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进行数据解析,适宜对包含大量模糊和非量化数据的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但由于数据挖掘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高,因而数据预处理在方剂数据挖掘中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是实现方剂配伍规律的知识发现的关键所在。
    8  5-羟甲基-2-糠醛(5-HMF)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药效探讨
    耿放 王喜军
    2005, 7(6):52-56, 94.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075) [HTML](0) [PDF 422.22 K](2079) [Cited by](11)
    摘要:
    本文总结了化合物5-羟甲基-2-糠醛(5- hydroxymethyl-2-furfural)的一般形成过程和存在状况,归纳了其药理作用,并概括了5-HMF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现状。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5-HMF 可能是中药复方中的一个未被人们所了解的活性成分,其在中药复方中可能发挥着独特药效。
    9  大黄研究进展
    李敏 李丽霞 刘渝 刘勇
    2006, 8(4):34-39. DOI: 10.11842/wst.2006.4.[sequence]
    [摘要](1124) [HTML](0) [PDF 485.41 K](3820) [Cited by](11)
    摘要:
    本文综述了笔者介绍近5年来大黄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10  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
    王映辉 姜在旸 闫英杰 刘保延 朱建贵 田琳 高荣林 李平 焦拥政
    2005, 7(1):98-105,141-142. DOI: 10.11842/wst.2005.1.[sequence]
    [摘要](1132) [HTML](0) [PDF 626.42 K](2623) [Cited by](10)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整理工作的急迫形势及现行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的整体思路,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11  人参资源储藏量调查中的遥感技术方法研究
    陈士林 张本刚 张金胜 周应群 苏钢强 肖诗鹰 杨智 肖培根
    2005, 7(4):37-43, 36, 86. DOI: 10.11842/wst.2005.4.[sequence]
    [摘要](1025) [HTML](0) [PDF 962.92 K](2601) [Cited by](10)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对人参种植区域的人参种植面积进行调查,建立了人参资源遥感调查的技术路线弄口方法,并通过抽样调查对人参进行了产区面积测算和估产。野外验证点与图象判读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人参调查样区的人工判读精度,Landsat7ETM图像(15米)达90%,ETM与Spot融合图像(5米)达97%,Quick Brid图像(0.61米)达100%,本研究为遥感技术在中药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摸索了方法。
    12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陈可冀 宋军
    2006, 8(2):1-5. DOI: 10.11842/wst.2006.2.[sequence]
    [摘要](1079) [HTML](0) [PDF 309.27 K](2865) [Cited by](10)
    摘要: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13  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
    宿树兰 段金廒 丁安伟
    2007, 9(4):67-73, 85. DOI: 10.11842/wst.2007.4.[sequence]
    [摘要](1069) [HTML](0) [PDF 299.25 K](2362) [Cited by](10)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大戟属植物中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毒性的研究概况,分析该类成分毒效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该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资源中的分布,为大戟属植物资源以及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并为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
    14  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
    魏建和 陈士林 程惠珍 李梅君 杨成民
    2005, 7(6):104-108. DOI: 10.11842/wst.2005.6.[sequence]
    [摘要](1157) [HTML](0) [PDF 387.00 K](2658) [Cited by](9)
    摘要:
    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工作现状,指出其核心问题一是没有优良品种,二是管理真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并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开展四项研究, 即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种子加工和种子质量标准的研究;建设两个体系,即中药材品种审/鉴定体系和原良种繁育生产体系;以及建设一个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一个种质资源库。通过研究与建设,推进中药材品种标准化、种子生产标准化、种子检测标准化、种质保存标准化。论文最后指出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需要全国力量共同参与、在国家集中支持下,以新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快速推进,以适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要求。
    15  中药谱效学研究方向方法初探
    贺福元 罗杰英 刘文龙 邓凯文
    2004, 6(6):44-50. DOI: 10.11842/wst.2004.6.[sequence]
    [摘要](1053) [HTML](0) [PDF 623.15 K](2876) [Cited by](8)
    摘要:
    目的:提出中药谱效学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及方法。方法:根据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现代科学属性,结合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与文献,以及近几年科研工作,对其方法进行初探。结果:提出了首先应建立与动物(人)“证”模型相对应的状态函数关系式的现代中医药数理表述体系,再根据与“证”相一致所对应的基因表达下特性蛋白质与效应体(药物)的齿合关系,按亲合色谱,以效应体靶向分离物——特性蛋白质为固定相,采用LC/MS质量或效应型检测器,建立质量或效应指纹图谱。根据效应体作用前后(体内药物浓度为零)效应值的变化趋势研究该指纹图谱与生物体状态函数值变化关系,可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包括效应体(结合成分群)的数目及构成比,以及对机体的作用方向和程度。结论:中药谱效学研究为中医药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我们应稳妥推动中药谱效学的建立和发展。
    16  宁夏苦豆子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张清云 张国荣 尹长安 杜盐平
    2006, 8(1):104-108. DOI: 10.11842/wst.2006.1.[sequence]
    [摘要](1109) [HTML](0) [PDF 411.43 K](2746) [Cited by](8)
    摘要:
    本文对苦豆子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现状、资源保护、资源利用,苦豆子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饲用价值、其它领域应用价值,以及苦豆子系列产品开发、市场前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并就扩大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试验研究。
    17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蒙古黄芪产地适宜性研究
    陈士林 魏建和 孙成忠 刘召芹 赵润怀 王继永 周应群 肖小河
    2006, 8(3):47-53. DOI: 10.11842/wst.2006.3.[sequence]
    [摘要](1229) [HTML](0) [PDF 916.81 K](3169) [Cited by](8)
    摘要: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1km2的栅格气候数据库以及1:4000000的土壤数据库,并以1:100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内蒙古武川和山西浑源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蒙古黄芪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蒙古黄芪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蒙古黄芪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蒙古黄芪生产、认识黄芪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8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王喜军
    2002, 4(2):1-4, 78. DOI: 10.11842/wst.2002.2.[sequence]
    [摘要](1409) [HTML](0) [PDF 220.37 K](4088) [Cited by](7)
    摘要: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19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陈士林 郭宝林
    2004, 6(1):1-8. DOI: 10.11842/wst.2004.1.[sequence]
    [摘要](1058) [HTML](0) [PDF 750.05 K](3376) [Cited by](7)
    摘要: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的是高效的、可再生性的、兼有保护性的利用,中药材资源作为一种生物资源,还要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本文围绕上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念,针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所述的原则和重点任务,具体地阐述当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开展的工作和应当关注的研究方向。1)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系统,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2)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研究,选择和利用优良种质;3)实行中药野生资源的采收控制和开展野生抚育研究;4)开展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5)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6)建立药用动植物原生地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药用动植物多样性;7)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8)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9)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10)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
    20  中药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理论识别——W检验判别方法
    邹华彬 袁久荣 王伟
    2004, 6(2):50-56. DOI: 10.11842/wst.2004.2.[sequence]
    [摘要](1187) [HTML](0) [PDF 546.45 K](2778) [Cited by](7)
    摘要:
    本研究根据生物的演化规律,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表现在与分子中的电磁波吸收基团相联的取代基的变化,使基团的吸收峰波长发生不同程度的的偏移,且服从正态分布。同样,同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叠加光谱吸收峰波长的变化也服从正态分布。有些变化使分子结构发生大的变异,产生新的吸收峰。本文依据演化规律的分析,首次引进了一种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理论识别方法—W检验法。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理论对共有峰的判别严谨合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