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锁丹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罗亚敏 葛飞 周冉冉 李伊然 李冉 高明慧 陶晓华
    2021, 23(5):1555-1567. DOI: 10.11842/wst.20200729001
    [摘要](766) [HTML](434) [PDF 19.62 M](44193)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玉锁丹(YSD)治疗糖尿病(DM)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TCMSP、TCMID、BATMAN-TCM平台及文献报道筛选YSD(茯苓、五倍子、龙骨)有效成分,并以Siw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上述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同时利用Gen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挖掘DM相关靶点,将获取的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得到YSD抗DM的预测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对预测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结合Mcode探索其蛋白质功能模块;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以Cytoscape3.7.1 软件构建“玉锁丹成分-糖尿病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采用SiwssDock平台对YSD的化学成分与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玉锁丹抗DM的核心活性成分为麦角胺、啤酒甾醇、杨梅素、猪苓酸C、25-羟基-3-表去氢土莫酸等,核心靶点为PTPN1、TNF、PIK3CA、PPARA、AGTR1等。分子对接验证显示G < -7 kcal / mol占总数71%,介于-6至-7占29%,即多数成分与靶点结合活性稳定。玉锁丹抗糖尿病的生物通路主要作用于Endocrine resistance、Insulin resistance、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其功能主要调节激素水平及细胞内有机氮化合物等生命活动。结论 玉锁丹抗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尤其与预防胰岛素抵抗,调节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2  热红外技术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戚沁园 陈长青 郭建茹 赖小平
    2011, 13(6):1027-1031. DOI: 10.11842/wst.2011.6.[sequence]
    [摘要](2008) [HTML](0) [PDF 281.25 K](19384)
    摘要:
    热红外成像技术是一种采用光机扫描和红外辐射探测器的仪器,对人体无损、无创、快速成像的技术。其运用于医学具有全面、整体、动态地采集和分析人体信息的特点。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表温度的不同,以及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体表温度的差异,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现将近年来有关红外热图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诊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整理。
    3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刘国萍 王忆勤 赵耐青 段艳霞 许朝霞 李福凤 燕海霞 董 伟
    2010, 12(3):358-36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3373) [HTML](0) [PDF 2.01 M](10403)
    摘要:
    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appa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4  中药的阴阳性、有机成分与元素的亲电强度、氧化电势之间的关系——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Ⅲ)
    金日光 杨红 牟雪雁
    2003, 5(5):24-30. DOI: 10.11842/wst.2003.5.[sequence]
    [摘要](1705) [HTML](0) [PDF 744.89 K](9650)
    摘要:
    各种生物体包括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元素分布,其氧化电势也各不相同,通常氧化电势越高,离子呈现的阳性越强;反之氧化电势越小,负值时离子的阴性越强。从大量中药元素的分析数据中发现,传统中药的阴阳性,与第Ⅳ长周期里的元素的氧化电势分布有密切关系。在阳性药中,氧化电势高的元素占优势,在阴性药中氧化电势低的元素占优势,可以用氧化电势来衡量中药阴阳性和药味。本文还考察了生命相关元素阳离子的亲电强度、氧化电势与中药三者之间关系,指出氧化电势(伏)和电荷强度(ξ)这两者间的线性关系;从氧化电势可以看出阳离子有阴阳性,从电荷强度可以看出不同阳离子对微环境负电荷中心有不同的亲和能力。本文定量地指出了中药性味(辛、甘、淡、苦、酸、涩、咸)的内在原因及其相应的中药有机成份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通过中药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有可能预测中药的大体有机成分与药味。
    5  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是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贾谦
    1999, 1(3):53-55. DOI: 10.11842/wst.1999.3.015
    [摘要](4808) [HTML](0) [PDF 308.22 K](9464)
    摘要:
    中药现代化涉及诸多环节,而中药材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则是首要环节。没有充足的优质道地药材,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中药。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部分组成,皆源于大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栖息地的不断扩大以及滥用自然资源,资源遭到极度破坏,人类已开始自食恶果,一些药用野生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因此,进一步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也是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拟简单叙述我国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一、保护资源持续利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国语·鲁语上》记载:“里革断罟匡君”,奉劝君王不要在孕期捕猎鸟、兽、鱼,以期万物休养生息,供持续利用。孟子也说密网不下鱼池,以留小
    6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许晓双 张福生 秦雪梅
    2014, 16(11):2440-2448. DOI: 10.11842/wst.2014.11.028
    [摘要](1039) [HTML](0) [PDF 1.57 M](6616)
    摘要:
    三萜皂苷是植物界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许多药用植物或中药材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阐明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三萜皂苷整个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尤其是三萜碳环骨架合成及环上复杂官能化等相关酶基因的确定与克隆,仍是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经和有关“鲨烯及三萜碳环骨架合成和碳环上的复杂官能化”的关键酶进行了综述,为深入阐明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人工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基础。
    7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狄留庆 蔡宝昌 陆茵 赵晓莉 单进军
    2005, 7(4):49-53, 27, 86-87. DOI: 10.11842/wst.2005.4.[sequence]
    [摘要](13696) [HTML](0) [PDF 618.51 K](6415)
    摘要:
    在开展国家863计划“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名优中成药特点,从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方法、效应物质基础的确认、效应物质基础的成分分离解析及确定、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效应物质体内过程的构成变化及其作用靶点、复方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以及重组现代化复方中药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当前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  燕窝的鉴别和药理研究进展
    王羚郦 黄松 蒋东旭 李远彬 吴国洪 赖小平
    2013, 15(1):146-150. DOI: 10.11842/wst.2013.1.[sequence]
    [摘要](1109) [HTML](0) [PDF 814.48 K](6168)
    摘要:
    燕窝是一种名贵中药,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针对燕窝的鉴别方法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燕窝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9  金振口服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李素君 韩兆忠 秦萍 周军 王振中 萧伟
    2013, 15(9):1959-1965. DOI: 10.11842/wst.2013.09.018
    [摘要](3978) [HTML](0) [PDF 2.89 M](6127)
    摘要:
    目的:探讨金振口服液(JZKFY)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ZKFY 高、中、低3 个剂量(4.4、2.2、1.1 g·kg-1),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7 天;末次给药后1 h,除正常组外,每鼠气管内滴注LPS(6 mg·kg-1)复制LPS 致ALI 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LPS 16 h 后麻醉大鼠,取肺,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肺通透性、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结果:JZKFY 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肺通透指数;JZKFY 高、中剂量组能调节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改善ALI 的肺组织病变。结论:JZKFY 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具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及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10  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萧 伟 陈凤龙 章晨峰 宋爱华 尚 强 王振中
    2009, 11(6):789-792.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7736) [HTML](0) [PDF 1.82 M](5821)
    摘要:
    本文就目前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及有关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和概括了几种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黄山药干预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连妍洁 刘红旭 何庆勇 娄妍 蒋燕君 但文超
    2021, 23(6):1829-1843. DOI: 10.11842/wst.20200723005
    [摘要](250) [HTML](145) [PDF 16.47 M](5460)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黄山药干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旨在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并筛选黄山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OMIM、DRUGBANK筛选冠心病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11.0获得蛋白互作关系,并通过Cytoscape3.7.2 构建PPI网络,MCODE插件分析黄山药干预冠心病关键靶点;采用R3.6.1中的ClsuterProfiler程序包进行GO、KEGG基因富集分析,得到黄山药干预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通路,并利用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采用 AutoDock Tools 1.5.6、MOE2019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黄山药中筛选得到10个活性成分,其中涉及冠心病作用靶点62个,MCODE分析最终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亦显示评分大于4.25者占总数90%,大于5者占88.3%,即大部分靶点与成分的结合活性较好;KEGG富集分析关键靶点主要被富集在MAPK 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0个显著相关通路,涉及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140个显著相关生物过程。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了黄山药干预冠心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预测黄山药主要活性成分胡萝卜苷、延龄草苷、新甾体皂苷、progeninⅢ等,可能通过ALB、EGFR、SRC、MAPKs等靶点,作用于MAPK、雌激素、Ras、PI3K/Akt等信号通路干预冠心病,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山药中的核心化合物胡萝卜苷、延龄草苷、新甾体皂苷、progeninⅢ等与主要靶点(ALB、EGFR、SRC、MAPK1)的结合活性较强,为进一步开展黄山药干预冠心病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色谱指纹图谱的比对研究
    徐 曼 刘爱华 张金兰 崔亚君 果德安
    2007, 9(2):65-72. DOI: 10.11842/wst.2007.2.[sequence]
    [摘要](4157) [HTML](0) [PDF 755.15 K](5326)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厂家丹参注射液的质量,并应用对照品对照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以乙腈-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为288nm,测定了18个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的HPLC-UV指纹图谱以及代表性厂家注射液的HPLC-DAD-MS图谱。结果:18个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在所含化学成分的数目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利用对照品对照和HPLC-DAD-MS技术指认了丹参注射液中的15个酚酸类成分。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测定不同来源的丹参注射液的色谱指纹图谱,并为丹参注射液的全面质量评价和生产工艺监控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13  培育中国中药企业集团成为跨国公司的若干思考
    王丽华 杨志勋
    2001, 3(6):11-16. DOI: 10.11842/wst.2001.6.[sequence]
    [摘要](691) [HTML](0) [PDF 326.38 K](5238)
    摘要:
    本文从研究世界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史实出发,结合中国中药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针对培育中国中药企业集团成为跨国公司的必要性、定位、策略、途径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做了战略性思考。
    14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
    杜冠华 王月华 张 冉 谭初兵 贺晓丽 胡娟娟 张 莉 陈若芸 秦海林
    2009, 11(4):480-484.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1937) [HTML](0) [PDF 809.42 K](5190)
    摘要: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15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Ⅰ)——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
    王胜鹏 陈美婉 王一涛
    2012, 14(2):1317-1321. DOI: 10.11842/wst.2012.2.[sequence]
    [摘要](1265) [HTML](0) [PDF 1.31 M](5105)
    摘要: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作为方剂组成的基本要素,药对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配伍的理论内核、配伍组合和临床效应在本质上与方剂是一致的,因此药对既具有复方的特性,又具有成分相对简单、便于展开深入科学研究等特点。近年来,以药对研究为突破口来阐明中药复方组方机理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等对药对配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探讨了药对研究的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药对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参考。
    16  假说评价与检验:“科学检验,验前与验后评价”,引领中医学假说进入科学假说——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Ⅳ)
    乔明琦 高冬梅 魏盛 王晓茹 李霞
    2014, 16(11):2286-2295. DOI: 10.11842/wst.2014.11.001
    [摘要](873) [HTML](0) [PDF 1.71 M](4797)
    摘要:
    围绕假说如何评价和检验这一核心问题,从假说与科学假说的概念入手,借鉴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认识,对科学假说的类型、检验方式与验前和验后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分析,树立起该研究的“科学视野”和“学科标尺”,探查中医学假说认识水平,指出存在问题和差距。藉此,分析论证现代中基“脑调控五脏整体观念”科学假说,证明其属于“科学理论假说”,将会引领中医学假说由传统描述迈向本质阐明的理论变革。
    17  影响一步制粒机制粒因素探讨
    史同生 郭俊 林彤慧 徐光
    2002, 4(1):50-51, 73. DOI: 10.11842/wst.2002.1.[sequence]
    [摘要](2343) [HTML](0) [PDF 212.02 K](47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步制粒法的优点,重点探讨了影响一步制粒的9项主要因素及控制方法。
    18  中药破壁饮片研究
    成金乐 赖智填 彭丽华
    2014, 16(2):254-262. DOI: 10.11842/wst.2014.02.008
    [摘要](1040) [HTML](0) [PDF 217.23 K](4640)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中药破壁饮片研究现状,并简述了中药破壁饮片工艺、质量标准、有效性、安全性示范研究的结果,对中药破壁饮片的属性、内涵、定位进行了剖析探讨,为中药破壁饮片进一步的研究及 发展提供参考。
    19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屠鹏飞 贾存勤 张洪全
    2004, 6(3):22-28.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1764) [HTML](0) [PDF 563.70 K](4552)
    摘要:
    在我国大孔收附脂在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份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虽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基础研究滞后,以致树脂在新药研究和生产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树脂的有效利用。作者在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性能、预处理和再生方法,探讨了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研究和生产中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为新药研究和中药生产提供参考,并提出应进行药用树脂的开发生产。
    20  秘鲁特产药用植物玛卡研究的新进展
    肖 伟 彭 勇 许利嘉 陈士林 肖培根 刘 勇
    2007, 9(3):102-106. DOI: 10.11842/wst.2007.3.[sequence]
    [摘要](1983) [HTML](0) [PDF 244.19 K](4541)
    摘要:
    对近5年来秘鲁特产药用植物玛卡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内容包括玛卡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玛卡的药理作用及保健功能日益受到瞩目和关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