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狄留庆 蔡宝昌 陆茵 赵晓莉 单进军
    2005, 7(4):49-53, 27, 86-87. DOI: 10.11842/wst.2005.4.[sequence]
    [摘要](13696) [HTML](0) [PDF 618.51 K](6415)
    摘要:
    在开展国家863计划“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名优中成药特点,从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方法、效应物质基础的确认、效应物质基础的成分分离解析及确定、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效应物质体内过程的构成变化及其作用靶点、复方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以及重组现代化复方中药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当前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萧 伟 陈凤龙 章晨峰 宋爱华 尚 强 王振中
    2009, 11(6):789-792.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7736) [HTML](0) [PDF 1.82 M](5821)
    摘要:
    本文就目前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及有关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和概括了几种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  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是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贾谦
    1999, 1(3):53-55. DOI: 10.11842/wst.1999.3.015
    [摘要](4808) [HTML](0) [PDF 308.22 K](9464)
    摘要:
    中药现代化涉及诸多环节,而中药材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则是首要环节。没有充足的优质道地药材,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中药。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部分组成,皆源于大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栖息地的不断扩大以及滥用自然资源,资源遭到极度破坏,人类已开始自食恶果,一些药用野生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因此,进一步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也是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拟简单叙述我国药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一、保护资源持续利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国语·鲁语上》记载:“里革断罟匡君”,奉劝君王不要在孕期捕猎鸟、兽、鱼,以期万物休养生息,供持续利用。孟子也说密网不下鱼池,以留小
    4  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色谱指纹图谱的比对研究
    徐 曼 刘爱华 张金兰 崔亚君 果德安
    2007, 9(2):65-72. DOI: 10.11842/wst.2007.2.[sequence]
    [摘要](4157) [HTML](0) [PDF 755.15 K](5326)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厂家丹参注射液的质量,并应用对照品对照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以乙腈-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为288nm,测定了18个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的HPLC-UV指纹图谱以及代表性厂家注射液的HPLC-DAD-MS图谱。结果:18个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在所含化学成分的数目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利用对照品对照和HPLC-DAD-MS技术指认了丹参注射液中的15个酚酸类成分。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测定不同来源的丹参注射液的色谱指纹图谱,并为丹参注射液的全面质量评价和生产工艺监控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5  金振口服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李素君 韩兆忠 秦萍 周军 王振中 萧伟
    2013, 15(9):1959-1965. DOI: 10.11842/wst.2013.09.018
    [摘要](3978) [HTML](0) [PDF 2.89 M](6127)
    摘要:
    目的:探讨金振口服液(JZKFY)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ZKFY 高、中、低3 个剂量(4.4、2.2、1.1 g·kg-1),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7 天;末次给药后1 h,除正常组外,每鼠气管内滴注LPS(6 mg·kg-1)复制LPS 致ALI 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LPS 16 h 后麻醉大鼠,取肺,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肺通透性、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结果:JZKFY 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肺通透指数;JZKFY 高、中剂量组能调节肺组织MPO、MDA、SOD 活性;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TNF-ɑ、IL-6、IL-1β的含量;JZKFY 高、中剂量组明显改善ALI 的肺组织病变。结论:JZKFY 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具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及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6  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
    梁爱华 李春英 刘 婷 曹春雨 郝 然 易 艳 郭 静 杨 华 易 红 王 治 马珠凤 张伯礼
    2010, 12(6):998-1004. DOI: 10.11842/wst.2010.6.[sequence]
    [摘要](3743) [HTML](0) [PDF 2.90 M](3444)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以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1)Beagle犬随机分成:0.5% T-80组、鱼腥草蒸馏液组、含0.5%吐温的鱼腥草注射液组、0.5% HS15组、含0.5% HS15的鱼腥草注射液组。上述各组分别静脉注射给予各自受试药3mL·kg-1。给药后观察动物的反应,给药前和给药后10、30min分别测定血压、呼吸、心率。(2)小鼠或豚鼠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给予不同浓度 T-80溶液、含不同浓度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不含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Compound 48/80溶液;以上受试物中均含有0.4%伊文思蓝。记录给药后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按照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采用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含T-80的受试物(0.5% T-80组单独或含0.5% T-80的鱼腥草注射液)给Beagle犬一次性静脉注射后,犬迅速出现类过敏反应,包括面部、口唇、眼结膜和耳部皮肤黏膜红肿、瘙痒,流涎、流泪,步态不稳或跌倒,精神萎靡或嗜睡,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在小鼠和豚鼠上,不同浓度的T-80或含不同浓度T-80的鱼腥草注射液可剂量依赖性地导致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其它不含T-80的受试物给Beagle犬静脉注射后未见类过敏反应,给小鼠和豚鼠注射后未见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可导致类过敏反应,T-80是其主要的致类过敏反应物质。Beagle犬、小鼠和豚鼠均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Beagle犬的类过敏反应与临床高度一致,模型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小鼠和豚鼠的类过敏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该血管反应符合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7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刘国萍 王忆勤 赵耐青 段艳霞 许朝霞 李福凤 燕海霞 董 伟
    2010, 12(3):358-362. DOI: 10.11842/wst.2010.3.[sequence]
    [摘要](3373) [HTML](0) [PDF 2.01 M](10403)
    摘要:
    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appa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8  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陈修平 钟章锋 徐曾涛 燕茹 李澎涛 王一涛
    2011, 13(1):137-142. DOI: 10.11842/wst.2011.1.[sequence]
    [摘要](2875) [HTML](0) [PDF 1.30 M](3684)
    摘要: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的新领域,研究了一些中药和复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假说,但总体上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与评述了中药药动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药动学的概念、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特点与难点,从而提出了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模式的设想。
    9  对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若干意见
    梁茂新 洪治平
    2004, 6(5):40-43. DOI: 10.11842/wst.2004.5.[sequence]
    [摘要](2857) [HTML](0) [PDF 429.28 K](3540)
    摘要:
    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提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遍混淆了证与证候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有的证与所属症状不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病证所属复合症状中,多半由两个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的症状拼凑而来;证属症状的分级一概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二级;对病证所属的一组症状,未能将历时症状和共时症状加以区分;对症状中起注释作用者未能区别对待;将极端症状与其他症状混同。这些问题对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应当解决。
    10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许海玉 唐仕欢 陈建新 李德凤 陈畅 杨洪军 刘昌孝
    2011, 13(1):30-35. DOI: 10.11842/wst.2011.1.[sequence]
    [摘要](2773) [HTML](0) [PDF 2.15 M](4395)
    摘要: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11  中药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杨明 杨荣平
    2004, 6(3):19-21. DOI: 10.11842/wst.2004.3.[sequence]
    [摘要](2709) [HTML](0) [PDF 290.46 K](2860)
    摘要:
    本文从中药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出发,以肝苏缓释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例,对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并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及作者在肝苏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对中药缓释剂动力学研究的难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概括。中药缓释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创新,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和成熟。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杨光明 蔡宝昌 王明艳 潘扬
    2001, 3(4):29-34. DOI: 10.11842/wst.2001.4.[sequence]
    [摘要](2683) [HTML](0) [PDF 653.27 K](3878)
    摘要: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包括在动、植物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并简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将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为 3类:电泳技术、生物免疫技术和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基于 PCR反应的方法,包括随机扩增多态 DNA、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 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和毛细管 PCR; 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 PCR产物的 RFLP分析; 3.DNA测序; 4.高特异性 PCR鉴别; 5.DNA芯片或基因芯片鉴别 )。本文可供中医药工作者作参考。
    13  半夏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李 花 张明生 彭斯文 徐 利
    2009, 11(4):566-569. DOI: 10.11842/wst.2009.4.[sequence]
    [摘要](2602) [HTML](0) [PDF 1.90 M](3020)
    摘要:
    采用半夏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半夏-玉米间作和半夏-大豆间作5种种植模式,考查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主要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及产值等主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差异很大,半夏-玉米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3.1%,比玉米单作增收821.6%,半夏-大豆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7.0%,比大豆单作增收280.0%。合理的间套作模式是中药材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增益形式。
    14  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思考
    朱春燕 王向涛 廖永红
    2008, 10(2):23-27. DOI: 10.11842/wst.2008.2.[sequence]
    [摘要](2514) [HTML](0) [PDF 536.38 K](2946)
    摘要:
    介绍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应用.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了分析.
    15  中药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配方策略
    刘瑞新 史新元 乔延江
    2010, 12(5):793-797.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2481) [HTML](0) [PDF 279.12 K](3946)
    摘要:
    目的:为中药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配方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对中药难溶性成分的特点及中药注射剂的剂型特点的分析,结合各类增溶技术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其配方策略。结果:对各类配方手段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简要配方策略。结论:需加快研究符合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特点的难溶性药物配方体系。
    16  支持向量机在构建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中的应用
    杨 晔 张燕玲 乔延江
    2009, 11(6):783-788. DOI: 10.11842/wst.2009.6.[sequence]
    [摘要](2433) [HTML](0) [PDF 2.69 M](3000)
    摘要:
    以24个作用于人体外围血单核细胞药理模型的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其表征分子的拓扑、电子、几何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的1209个分子描述符,用CfsSubsetEval评价方法和BestFirst-D1-N5搜索方法筛选描述符,用Kennard-Stone方法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预测模型并使用Catalyst/HipHop系统建立药效团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优于其他分类模型,正、负样本的预测正确率均达到100%.最优药效团模型具有5个特征:2个疏水基团、2个脂性氢键受体、1个氢键给体;以此药效团进行中药数据库筛选得到384个候选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的分类预测模型对候选化合物的活性进行了预测,其中高活性化合物占96.6%,表明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高活性化合物的公共特征.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从中草药筛选新型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剂
    17  生物色谱技术分离、鉴定和筛选中药活性成分
    邹汉法 汪海林
    2000, 2(2):9-13, 54. DOI: 10.11842/wst.2000.2.[sequence]
    [摘要](2421) [HTML](0) [PDF 0.00 Byte](442)
    摘要:
    本文认为用生物色谱技术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个颇具魅力的新方向,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因而有着广阔美好的前景。文中介绍了这一方法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思路和策略。
    18  桔梗不同组合杂种一代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比较
    赵禹凯 魏建和 杨成民 褚庆龙 许旭东 金 钺 师凤华 王树彦
    2010, 12(5):768-772. DOI: 10.11842/wst.2010.5.[sequence]
    [摘要](2417) [HTML](0) [PDF 249.25 K](3735)
    摘要:
    目的:通过开展桔梗杂种一代品系比较实验,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收获期调查主要农艺性状;采用HPLC-ELSD 法测定桔梗中6 个单体皂苷含量;重量法测定桔梗中粗纤维含量。结果:3个杂种一代中,H18、H17、H15 单根鲜重分别为9.71g、7.46g、7.98g;6 个单体皂苷含量总和分别为0.40%、0.48%、0.47%;粗纤维含量分别为5.85%、5.53%、4.97%。H18、H17、H15 小区鲜根产量分别为2646.25g、2227.5g、1821.25g,分别较CK 增产121%、86%、52%。结论:3 个桔梗杂种一代中,H17 皂苷含量最高,H15 粗纤维含量低。H18 可作为综合型品种,H17 可作为药用型品种,H15 可作为食用型品种。3 个品系均具有增产潜力大、有效成分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应用,达到了选育的目标。
    19  发现·辨识·优化——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杨洪军 雷燕 唐仕欢 陈建新 许海玉 李韶菁 陈畅 黄璐琦
    2011, 13(1):154-158. DOI: 10.11842/wst.2011.1.[sequence]
    [摘要](2379) [HTML](0) [PDF 1.36 M](2800)
    摘要:
    中药新药设计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升新药创制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组效关系”,提出了中药新药设计的概念、研究框架及技术方法,将处方发现、成分辨识和组方优化作为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以期为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  影响一步制粒机制粒因素探讨
    史同生 郭俊 林彤慧 徐光
    2002, 4(1):50-51, 73. DOI: 10.11842/wst.2002.1.[sequence]
    [摘要](2343) [HTML](0) [PDF 212.02 K](47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步制粒法的优点,重点探讨了影响一步制粒的9项主要因素及控制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