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更多+
  • 李国祥, 胡镜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0-25
    DOI: 10.11842/wst.20210731003
    痰瘀互结在临床表现广泛,既涉及体表病变,又可见于内科杂症,是冠心病发展中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但关于痰瘀互结的研究,对于病变过程痰瘀化热过程的具体的方药还没有相关的总结。鉴于此,本文从方药角度出发,结合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将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阶段的治疗,根据痰瘀热邪的病位、阶段、虚实、证候不同,从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留者攻之三个层面,分为清热、泻火、宣通、攻邪等不同治法对相关方剂进行梳理,根据其临床表现选取恰当的方剂对症治疗,为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的治疗提供方药的参考,以期执简御繁,裨益于目前相关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刘庆华, 贾春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6-33
    DOI: 10.11842/wst.20211219002
    目的 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方兴未艾。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学隐喻认知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现状和热点,为总结已有成果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21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5.6.R5进行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词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8篇,总体来看,以贾春华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其分布松散,合作较少。1990-2006年为中医学隐喻认知萌芽期,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2014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概念隐喻、认知科学、取象比类等方面。象思维、中医语言等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结论 隐喻认知为中医学理论解构提供了新的范式。基于多学科研究的中医隐喻认知学有望形成。中医语言实证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学思维及逻辑特点,是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艾军, 王志威, 陈升, 吴进仕, 杨继峰, 钟妮, 戴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34-39
    DOI: 10.11842/wst.20210812012
    本文通过分析《温病学》教材内容,并结合中医经典论述及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杨栗山等医家对温病郁热病机的重视和辨证论治运用要领,认识到丰富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内容。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冯兹阁, 曾商禹, 张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40-49
    DOI: 10.11842/wst.20210928013
    目的 采用可视化分析对彝族医药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阐释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现状。方法 本文综合传统文献研究法、信息学方法与田野调查,从学术文献发表、古籍整理与现代书籍出版、政策扶持与学科建设、传承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彝族医药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结果 目前,彝族医药在中医药现代化大背景下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文献发表量逐年增长、古籍整理日益完善、学科建设继续加强、传承保护受到重视等方面。但也存在体系不完善、人才缺乏、知名度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研究层次尚浅等明显问题。结论 未来,加大挖掘整理及发扬发展彝族医药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亟需强化应用型研究,使彝医药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快速通道,是彝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曹跃朋, 冯在亮, 杨玉涛, 马武开, 刘正奇, 安阳, 唐芳, 张雄峰, 张艺, 曾商禹, 钟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50-59
    DOI: 10.11842/wst.20210929012
    目的 通过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检测给药后KIM-1、NGAL、TIMP-1、MCP-1等肾损伤标志物,探讨苗药痛风停汤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苗药痛风停高、中、低剂量组、别嘌醇组和苯溴马隆组,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灌胃给药治疗28天,末次给药后收集大鼠血清及肾脏标本。生化检测大鼠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含量,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的KIM-1、NGAL、TIMP-1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KIM-1、MCP-1mRNA的表达。结果 生化结果:别嘌醇、高剂量、中剂量、苯溴马隆组组间比较,其BUN、SCR、U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①痛风停高、中、低剂量、别嘌醇组KIM-1平均光密度比苯溴马隆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痛风停高、中剂量、别嘌醇组NGAL、TIMP-1平均光密度与苯溴马隆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T-PCR结果 与别嘌醇及苯溴马隆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MCP-1mRNA表达量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 ①与别嘌醇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均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②与苯溴马隆组对比,痛风停高剂量组NGAL蛋白表达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苗药痛风停汤可显著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酸水平,并可通过降低肾损伤因子KIM-1、NGAL、TIMP-1、MCP-1的表达,从而实现保护肾脏功能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钟 镥, 邹雪梅, 何青秀, 张 静, 张艺, 范 刚, 古 锐, 蒋桂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60-69
    DOI: 10.11842/wst.20210913008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优先出版更多+
  • 喻士平, 张楠, 孙唯义, 郅强, 沙俊生, 陈舒, 高楠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4
    DOI: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在结肠或直肠内形成的恶性肿瘤,通常是由正常细胞在体内发生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分裂所引起的。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焦亡(pyroptosis)和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结直肠癌中关键的细胞死亡途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细胞死亡诱导剂与化疗、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调节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在癌前病变、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以及降低耐药性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尽管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但强调中医药的独特特色,明确中药抗肿瘤机制,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现代科学国际化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全面综述细胞凋亡、焦亡和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调控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秦中朋, 詹向红, 霍磊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4
    DOI:
    脑老化过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难题,其中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因更易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痴呆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执行功能衰退是认知老化的始动因子、关键损伤和敏感指标,且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失疏泄是罹患aMCI的重要危险因素,疏肝法可改善aMCI患者总体认知功能,但以上机制均有待进一步研究阐释。本文聚焦认知衰退早期敏感成分和执行功能核心成分之一的认知灵活性水平,总结梳理aMCI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敏感指标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事件相关电位和眼动技术,并重点探讨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失疏泄对aMCI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以期为aMCI患者的情志病机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衰退过速类疾病提供新视角、方法和思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杨欣, 符晋, 蒋萃, 开胤桦, 郭向鑫, 何佳忆, 田茸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4
    DOI: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癫痫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和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BATMAN等数据库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活性成分及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癫痫相关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构建“通路-靶点-活性成分”网络并筛选核心活性成分。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靶点与核心活性成分进行验证;在动物实验中,以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模型,并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卡马西平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通过行为学观察癫痫发作情况,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出890个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活性成分及1234个作用靶点,筛选癫痫的378个疾病靶点,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癫痫的220个交集靶点。获取PPI网络核心靶点AKT1、ALB、ACTB、INS、TNF;KEGG通路主要涉及TNF通路、IL-17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变的途径-多重疾病、含血清素的神经突触、多巴胺能神经突触等通路;“通路-靶点-活性成分”网络中相关性最高的核心活性成分为白桦脂醇(Betulin)、麻黄碱(Ephedrine)、麦角胺(Ergotamine)、百里香酚(Thymo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活性亲和力良好。动物实验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降低大鼠痫性发作,改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显著降低神经元凋亡百分率,显著下调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 3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趋势。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癫痫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海马神经元损伤可能是其治疗癫痫的重要机制之一。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梁钰莹, 万宛若, 谢滟, 秦柳柳, 覃豪丽, 郝二伟, 杜正彩, 邓家刚, 侯小涛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4
    DOI: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骨髓衰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中药防治虚劳、血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涉及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调控作用。文章从造血干/祖细胞、免疫系统、骨髓微环境异常三个方面分类阐述中药复方及成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因子表达,并对中药复方中常用药物频次及归经分析,发现补虚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与其以虚为主的病症相符合,并发现与之相关脏器为肝、脾、肾。综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机理及中药对其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对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药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包雅娜, 吴昱, 关溪, 张晓楠, 尚东, 项红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4
    DOI: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兼具抗炎抗肿瘤作用的清热类中药的药性、归经、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此类中药的药物特性。方法:以《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版)为药物数据来源,对其中66味清热药进行以炎 * 中药名或(炎 + 肿瘤)* 中药名以及 inflammation *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inflammation + tumor)*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文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中筛选药物活性成分。结果:66味清热药(不包含附药)中有58味中药具有抗炎作用,有53味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有48味中药同时具有抗炎及抗肿瘤作用。三组药物在性味上都以苦、甘、辛味为主,在归经上都以肝、胃、肺、心、大肠经为主,且三组药物性味归经分布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在TCMSP数据库中运用“类药五原则”对抗炎抗肿瘤药物进行活性成分筛选,共筛选出1041种活性成分数据,删除掉重复项后最终获得798种活性成分。排名前三的活性成分分别为Luteolin、Kaempferol、Acacetin。结论:清热类中药中具有抗炎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具有高度重合性,对炎-癌转化疾病的药物研究及临床遣方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林萍, 唐庆福, 高亚婷, 徐超, 邓翠翠, 卢洁, 姜劲峰
    优先出版日期:2025-01-13
    DOI: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刺激迷走神经可改善卒中后遗症期(6月——2年)患者的上肢功能。本研究探讨耳皮内刺作用于迷走神经耳支促进卒中后早期(Brunnstrom 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加速康复进程的效应及其特征。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Brunnstrom Ⅰ期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耳皮内刺组(耳皮内刺组)(耳皮内刺、标准康复、体针)或假耳皮内刺组(假耳皮内刺组)(假耳皮内刺、标准康复、体针),治疗6天,共治疗1周(6次)。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天后(D3)和治疗6天后(D6)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Brunnstrom分期的进展(Ueda评估)、Fugl-Meyer上肢得分(FMA-UE)及其亚型评分(FM-UEFS、FM-UEES)、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上肢关节活动范围(AROM)、上肢肌群徒手肌力检查(MMT)、Barthel指数(BI)的变化。 结果—在最初接受筛查的332名患者中,招募了70名符合标准的患者。耳皮内刺组35例,其中脱落1例,实际完成34例;假耳皮内刺组35例,无脱落。主要结局指标:耳皮内刺组上田敏(Ueda)分期在D3和D6天治疗结束后均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P<0.001)。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的FM-UEFS评分明显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FM-UEES与FMA-UE的相关性高于FM-UEFS与FMA-UE的相关性(FM-UEFS:r=0.728、P<0.001;FM-UEES:r=0.744、P<0.001);耳皮内刺组的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FT)在D3和D6天治疗结束后均优于假耳皮内刺组(P<0.05、P<0.05)。次要结局指标:AROM: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肩外展的关节活动度较假耳皮内刺组改善更明显(P<0.05)。MMT:耳皮内刺组肘屈曲、肘伸展肌群的肌力治疗6天后的改善程度超过假耳皮内刺组(P<0.05)。Barthel指数(BI):在治疗6天后,耳皮内刺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与假耳皮内刺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 > 0.05)。 结论—耳皮内刺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速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进程。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