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更多+
  • 李国祥, 胡镜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0-25
    DOI: 10.11842/wst.20210731003
    痰瘀互结在临床表现广泛,既涉及体表病变,又可见于内科杂症,是冠心病发展中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但关于痰瘀互结的研究,对于病变过程痰瘀化热过程的具体的方药还没有相关的总结。鉴于此,本文从方药角度出发,结合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将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阶段的治疗,根据痰瘀热邪的病位、阶段、虚实、证候不同,从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留者攻之三个层面,分为清热、泻火、宣通、攻邪等不同治法对相关方剂进行梳理,根据其临床表现选取恰当的方剂对症治疗,为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的治疗提供方药的参考,以期执简御繁,裨益于目前相关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刘庆华, 贾春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6-33
    DOI: 10.11842/wst.20211219002
    目的 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方兴未艾。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学隐喻认知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现状和热点,为总结已有成果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21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5.6.R5进行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词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8篇,总体来看,以贾春华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其分布松散,合作较少。1990-2006年为中医学隐喻认知萌芽期,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2014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概念隐喻、认知科学、取象比类等方面。象思维、中医语言等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结论 隐喻认知为中医学理论解构提供了新的范式。基于多学科研究的中医隐喻认知学有望形成。中医语言实证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学思维及逻辑特点,是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艾军, 王志威, 陈升, 吴进仕, 杨继峰, 钟妮, 戴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34-39
    DOI: 10.11842/wst.20210812012
    本文通过分析《温病学》教材内容,并结合中医经典论述及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杨栗山等医家对温病郁热病机的重视和辨证论治运用要领,认识到丰富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内容。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冯兹阁, 曾商禹, 张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40-49
    DOI: 10.11842/wst.20210928013
    目的 采用可视化分析对彝族医药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阐释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现状。方法 本文综合传统文献研究法、信息学方法与田野调查,从学术文献发表、古籍整理与现代书籍出版、政策扶持与学科建设、传承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彝族医药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结果 目前,彝族医药在中医药现代化大背景下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文献发表量逐年增长、古籍整理日益完善、学科建设继续加强、传承保护受到重视等方面。但也存在体系不完善、人才缺乏、知名度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研究层次尚浅等明显问题。结论 未来,加大挖掘整理及发扬发展彝族医药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亟需强化应用型研究,使彝医药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快速通道,是彝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曹跃朋, 冯在亮, 杨玉涛, 马武开, 刘正奇, 安阳, 唐芳, 张雄峰, 张艺, 曾商禹, 钟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50-59
    DOI: 10.11842/wst.20210929012
    目的 通过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检测给药后KIM-1、NGAL、TIMP-1、MCP-1等肾损伤标志物,探讨苗药痛风停汤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苗药痛风停高、中、低剂量组、别嘌醇组和苯溴马隆组,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灌胃给药治疗28天,末次给药后收集大鼠血清及肾脏标本。生化检测大鼠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含量,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的KIM-1、NGAL、TIMP-1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KIM-1、MCP-1mRNA的表达。结果 生化结果:别嘌醇、高剂量、中剂量、苯溴马隆组组间比较,其BUN、SCR、U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①痛风停高、中、低剂量、别嘌醇组KIM-1平均光密度比苯溴马隆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痛风停高、中剂量、别嘌醇组NGAL、TIMP-1平均光密度与苯溴马隆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T-PCR结果 与别嘌醇及苯溴马隆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MCP-1mRNA表达量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 ①与别嘌醇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均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②与苯溴马隆组对比,痛风停高剂量组NGAL蛋白表达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苗药痛风停汤可显著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酸水平,并可通过降低肾损伤因子KIM-1、NGAL、TIMP-1、MCP-1的表达,从而实现保护肾脏功能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钟 镥, 邹雪梅, 何青秀, 张 静, 张艺, 范 刚, 古 锐, 蒋桂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60-69
    DOI: 10.11842/wst.20210913008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优先出版更多+
  • 田菲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0
    DOI:
    焦虑障碍是我国成人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目前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副作用明显、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电针作为一种补充和代替疗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电针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来治疗焦虑障碍的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期为临床电针治疗焦虑障碍提供理论基础和诊疗思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肖志强, 张鑫俊, 顾宁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0
    DOI:
    目的 分析“脾不散精,痰瘀互结”理论组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血脂异常患者TG水平的影响。方法 检索8个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1月收录的基于“脾不散精,痰瘀互结”理论组方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TSA 0.9.5.10 Beta软件开展试验序贯分析,GRADE系统评价各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结果 共纳入30篇RCTs,样本量2798例,其中试验组1402例,对照组1396例。Meta分析显示,化痰祛瘀法组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RR=1.26,95%CI[1.19,1.33],P<0.00001)、心绞痛疗效(RR=1.25,95%CI[1.14,1.37],P<0.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7,1.39],P<0.00001)以及中医症状疗效(RR=1.32,95%CI[1.23,1.42],P<0.00001),并降低TG水平(WMD =-0.44,95%CI[-0.52,-0.36],P<0.00001)及hs-CRP水平(WMD =-2.80,95%CI[-3.15,-2.45],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化痰祛瘀法同样展现出显著效果,能有效降低WBV(WMD =-1.34,95%CI[-1.65,-1.02],P<0.00001)、PV水平(WMD =-0.44,95%CI[-0.45,-0.43],P<0.00001)以及FIB水平(WMD =-0.46,95%CI[-0.75,-0.18],P=0.001)。安全性方面,19项RCTs报道了不良反应,但病情普遍较轻,且治疗后症状消失。TSA显示,临床疗效的累积Z曲线穿过了传统界值和TSA界值,进一步肯定临床疗效。GRADE证据质量评价显示,上述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为中或低级。结论 基于“脾不散精,痰瘀互结”理论组方的中药在治疗冠心病及降血脂异常患者TG水平上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因纳入研究的质量局限性,仍需设计更为严谨、更大规模的RCTs加以验证。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李明秀, 李青松, 杨晓彤, 杨锐峰, 吴丽丽, 刘铜华, 秦灵灵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0
    DOI:
    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 GPS)是从龙胆科植物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抗纤维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改善糖脂代谢等多种药理作用,在治疗糖尿病、肝脏疾病、骨与关节疾病等多种疾病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龙胆苦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包括其在不同动物模型中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肝损伤、骨与关节疾病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研究表明,龙胆苦苷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PI3K/AKT、FOXO1、PPAR-γ、NF-κB等,发挥其治疗作用。尽管目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循证试验支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龙胆苦苷的新作用靶点和信号转导通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以充分发挥其中医整体论治的优势。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林云霞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0
    DOI: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疗效,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细胞实验验证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和安全性。利用TCMSP等数据库和Cytoscape 3.7.0 等软件筛选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AECOPD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实验验证。结果:① ①联合组中医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WBC、hs-CRP、IL-6和SA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 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②②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IL-6、MAPK1、AKT1等关键靶点, IL-17 信号通路和PI3K-Akt 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③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IL-6、p-AKT/AKT、PI3K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热清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IL-6、p-AKT、AKT、PI3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可降低AECOPD患者炎症水平,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p-AKT/AKT、PI3K等蛋白表达,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闫海琳, 吕文亮, 徐婧, 周姝含, 高清华, 张思依, 张涵灵, 余霖, 徐晓惠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17
    DOI:
    脾胃湿热证是指湿热邪气侵袭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湿热郁蒸,脾胃生理功能失调,以脘腹痞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主要症状的证候,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慢性胃炎占首位。文章总结了近十年及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病证结合模式下,基于方证相应原则,结合脾胃湿热证病因与病机演变,从炎症免疫状态失调、胃肠动力失常、水湿失化、内质网功能、微生态失调等多方面阐释了脾胃湿热证生物学内涵,同时以方验证,从另一角度,丰富证本质的研究。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杨怡冰, 乔媛媛, 李灿哲, 王冬梅, 古江勇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17
    DOI:
    目的 建立银屑病血热证和血瘀证大鼠模型,评价两个证型间的动物模型差异。方法 血热证银屑病大鼠模型采用复方热药水煎液灌服形成血热证体征,联合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造模;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银屑病则采用疲劳、饥饿、寒湿、惊慌等多因素模拟血瘀证候形成,联合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皮炎。观察两证型银屑病空白组及模型组中医证候和银屑病皮损情况,造模结束后取材完成病理组织检测、脾指数计算、血液流变学及关键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血热证模型组大鼠在证候表现、PASI评分、Baker评分、脾指数、血浆黏度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则在证候表现、体重、PASI评分、Baker评分、脾指数、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方面与空白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证型组间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均具差异。结论 本实验构建的动物模型具备银屑病典型特征且符合中医血热证和血瘀证证候体征,提示两证型银屑病大鼠模型构建成功,这将为阐释中医药辨证论治银屑病的科学内涵提供模型基础。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